-
1 # 蘇綻
-
2 # 秋葉翁
大清建立北洋水師花費多少錢呢?李鴻章分任南北洋大臣,從速建設南北洋水師,並決定每年從海關和厘金收入內提取4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軍費,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禎認為“外海水師以先盡北洋創辦為宜,分之則難免實力薄而成功緩。光建立北洋水師就花光了大清的積蓄,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失去了海防的屏障,日本及西方列強可以任意進出大清。
清政府並不是那麼關心中國人的疾苦,能承擔起保護疆域與中國人的責任。清政府考慮更多的還是為了他們自己。為了自己能夠風光地過一個大壽,慈禧挪用了北洋水師的軍費,連眼睛都不眨眼一下。權衡割地賠款的得失,清政府自然選擇割地賠款。割地只是一小部分,比起失去整個江山哪多哪少?賠款只要他們能坐穩江山,多收一些稅就回來了。假如你是慈禧,你會做什麼樣的抉擇?
大清朝就像生長在中國身上的毒瘤,已經腐爛透了,只是當時的中國人還沒覺醒到割除他,直到二十世紀後各地紛紛鬧起了革命,大清朝才想起了憲政改革,但也要等到十年以後。慈禧的承諾反而加速度了清朝的滅亡。
-
3 # 站烽
當時是舉全國之力建設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堪比明朝的薩爾滸和民國的淞滬會戰。
滿清不停戰賠款,日本就跟四年後的八國聯軍或者四十年後的日軍一樣攻入中國首都。
其實不賠款也沒啥,日本還沒做好全面侵華的準備,最多能滅了清朝。反倒是賠款了,日本有實力建滿鐵侵佔東三省。
清朝是被鴉片徹底腐蝕,爛到根,慈禧太后也是被西洋東洋列強揍怕了。賠款兩億兩。。。。拿200萬兩給200多年前的明軍估計都不會打成這樣,當時明軍的火器其實已經比較強了,而且甲午戰爭時期的步槍也沒有比鳥銃強到哪去。由於日本一直到二戰都在使用木頭做航母,所以我推測定遠號死都追不上的吉野號應該是木頭船,最多包了層鐵皮,這是清朝迷信歐洲鋼鐵巨輪的惡果(九年後歐洲一流的沙俄太平洋艦隊也被日本海軍全殲,之後兩年沙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的阿芙樂號就參加過對馬海戰)。以明朝水師之強,加個汽輪機,跟甲午日本水師一戰沒問題。
-
4 # 歷史深度揭祕
大清敗而不降? 誰決定敗而不降?慈禧?光緒?李鴻章?劉坤一? 能替朝廷做出這一決策的會是誰? 不割地,不賠款,就需死守北京,直至死於國事,做個名垂千古的烈士,光緒捨得嗎?初生牛犢不怕虎!勇氣可嘉!可惜這種情況不會出現。 最理想的是遷都再戰,不降,不割地,不賠款,改革政治,整頓軍隊,激發中國人鬥志,全國皆兵,三年可除日禍!!!別說甲午戰爭。
就現在能動員全中國人民投入抗戰嗎。我覺得不可能。因為很多因素,造成的,城裡人,和農村人,公務員和普工,也別指望農民伯伯有多愛國,因現國家也把農民拋棄。慈禧統治中國48年說明其政治權謀不俗,甲午戰敗慈禧本人憑其能力未能挽回敗局,其根原一,其制度腐朽,沒有提拔導輕才俊到政府部門,象李鴻章這樣老朽昏花還掌握政府要職,不敗才怪。其二,莫視民生,脫離民眾不顧人民生死,清政府與民眾形成對立面,成為孤立政府,一旦遇上外敵民眾成為觀眾,打一場國與國的戰爭必須有全國民眾的愛國支援才有勝算,如果清政府不投降繼續戰爭下去沒有列強幹涉恐怕大清只能走亡國之路。
大清當時也是懵逼了,沒底氣,即便大東溝海戰後還有戰艦能戰其人員的士氣也比較低。缺少名將的鼓舞人心散亂加之訓練素質遠落後於日本定無心再戰。再有就是戰艦都是買的,後勤維護也遠不如日本,再打下去大清怕損失更多銀子……清朝當時最恐懼的不是日本,而是萬一威信下降國家打亂後漢人可能出現的叛亂起義,少數民族政權最大的敵人從來在內部,日本也正是深知這點才敢跟大清叫板甚至不惜宣傳自己也是中華的一部分解放漢人的口號,最終使清廷心裡崩潰,否則以當時日本的國力絕不會成功,即便是後來侵華戰爭時期日本國力更強上好幾倍而中國更亂日本也搞不定中國,更不要說當時了。
歷史從來沒有什麼必然,說必然的不過來事後諸葛亮罷了,歷史往往是由很多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演變過來的。清朝統治者如果稍有骨氣的話,拒不投降,勢必要遷都再戰。漢族地主為了自衛,肯定發展自己的地方武裝。甲午戰爭不是孤立的存在,時間久了就會有國際干預,日本不存在一下佔領整個中國的可能性,最終還得不得不退出中國。軍閥割據提前到來。投降退讓只不過讓清朝延緩一時罷了。
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做到全民抗戰,參照東南互保。只要日本人進行北京的同時,煽動漢族勢力反對清帝國,滿人估計有滅族的可能!其實當時的形勢如果可以做到滿漢一心的話,比幾十年之後的抗日戰爭強太多了,無論是自身實力還是國際形勢,當時國力中日差距不大,只要能爭取到西方一部分國家的支援,在本土打敗日本並不是太難的事
甲午戰爭中日軍力就已經傾斜,到了日俄戰爭,日軍對清軍已經是碾壓存在。
何況清朝閉關鎖國,民智未開,像抗日戰爭一樣全民抗戰,幾乎難以想象。就是抗戰,不也有汪精衛的投降政權冒出來嗎。如果歷史有如果,耗下去日本肯定討不到好處。中中國人是被奴役久了,對西洋人沒辦法。但輸給日本,賠款。老百姓骨子裡也不肯,沒看後來公車上書什麼的嗎,後來還有義和團打洋人。如果當時清政府真的要死磕,發動一切群眾力量。依靠北京這城牆,拖半年不是問題。大不了堅壁清野,日本當時國內已經經濟奔潰邊緣了,如果再打半年,不戰自潰了。軍糧這些可以搶中國,槍支彈藥跟不上了。
-
5 # Damonshui
甲午時候日本國力還不行。如果說二戰,日本對中國是一個工業國打擊一個農業國。那麼甲午,就是一個剛開始有點兒工業的小國打擊一個被嚇破膽的大國。
甲午時期,日本士氣蒸蒸日上,但國內經濟其實已經無法支援其繼續高速發展,必須對外擴張搶佔資源。而當時的清政府經過洋務運動,本身工業能力比日本不差。但是整個國家士氣低迷,人心渙散。
你就思考一下,一個優等生,生了場病,休息了幾個月,回來考試,連續幾次進不了前十,這種打擊讓其喪失了基本的勇氣。隨便來個人都能噁心他一下。日本就是如此。
其實甲午即使敗了,以日本當時國內捉襟見肘的能力,夠嗆能再次對中國發起一場大規模登陸。奈何清朝已經嚇破膽了,法國打輸了,清王朝都得給錢,何況日本還贏了。結果,上億兩的白銀解了日本燃眉之急,而且迅速的完成了工業化。導致1937年大規模進攻中國。
其實日本之禍,我們中中國人自己算是半個幫凶,甲午一戰幫人家完成工業化。東北小張一槍不放就撤退,把當時亞洲最特麼富庶的地兒拱手送給日本人,還外加一個亞洲最大兵工廠。等於張作霖攢了幾十年的家底全特麼便宜日本人了。哪怕你炸了都行。華北地區基本也沒啥正面抵抗。拱手相送。
但是,即使當時日本作為工業國進攻我們農業國,其實其兵力和資源也一直嚴重匱乏狀態,到中期也是打不動,不得已碰美英法的黴頭。
你可以看出來,日本這個國家沒有戰略定力和策略,從豐臣秀吉開始,他們永遠是冒險主義,他指定的策略是速戰,就這都是積攢了幾十年的家底,以二戰時候日本的國力,吞併北韓半島和東三省剛剛好,再往前,那就是泥潭。
就比如現在,好多日吹,說什麼日本工業能力強,戰時能力空前,儲備了多少多少石油,煤炭等等吧。其實你要是懂戰爭你就明白,他儲備幾十年,真打起來三個月就給你用光。那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戰爭消耗的速度比你拿打火機點錢都快。關鍵時刻,海上一封鎖,鋼,石油,橡膠,稀土,你啥都沒有,還打個屁啊。
所以,滿清即使不賠款,也不能咋地。可是老佛爺樂意,你也攔不住,天命,督促中國改朝換代得天命。
-
6 # 爾朱少帥
這樣的戰爭烈度,對於清朝來說,並沒有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李鴻章之流的投降派,戰前就主張妥協,稍微一受挫,朝中投降派馬上佔據上風,清朝就馬上跪地求饒了。
回想太平天國戰爭,持續14年,波及18省,清朝死傷軍隊超過30萬。面對太平天國,滿清沒有退路,只能硬扛,不也扛過來了麼?順便還整了個“同治中興”。
日本為了支援戰爭,又是借貸,又是捐款,將國家財政做了鉅額透支。只要清朝扛上兩三年,估計天皇就得當內褲了。到時候,日本很大概率先崩潰。
【悲觀情況】假如清朝死戰,最壞結果是什麼呢?最悲觀的後果能有多壞呢?最壞也就是二戰中日本侵華提前40年到來,日本能把清朝怎麼著?
即使日軍打進來了,大不了苦戰十幾年年,也能攆出去——總歸形勢不會比太平太國時期更差。說到底,清政府只要打壓投降派,堅定敢戰的決心,死戰到最後,扛不住的還是日本。
【國際干涉】不要小看國際勢力的干涉。即使日本當時就有能耐佔據半個中國,它也做不到。國際上,其他列強可是虎視眈眈,絕不會坐視日本吃獨食。
說到底,晚清的確是被嚇大的,稍微挫折就認慫,李鴻章、慈禧、清朝投降主義作祟。
【最後】還有一種大概率意外當然了,不排除另外一樣情況,死戰到底,清朝和日本兩敗俱傷,誰也討不了好。
這個結果,當然於國家有益,但滿清絕對不容發生。滿清一直認為“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這種想法下,有了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奴性思維。
-
7 # 善者福也xlp
謝誠邀,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會是怎樣?要我說這個假設本來就沒有存在的基礎,也不可能有這種假設發展發生的條件。如果硬要回答這種不可能的事,只有兩個可能;一,是清政府憑當時的勢力是可以打贏這仗打好這仗的。原因有二,1是日本當時國內經濟也是好不到哪裡去,財力供不起一場與中國開戰的勢力。如果中國當時有能人,軍事戰略家的話,硬抗小日本,打得一拳開,就免得百拳來,是有把握有條件打贏小日本的。2,中國地大物博,只要發動民眾,(中國是在本土抵制侵略者)小日本是這道而來,(人生地不熟的,水土氣候也不適應)積極抗戰,小日本是沒有勝利的把握的。而恰恰相反,清政府未認識到戰爭的偉力在民間,來利用自己的絕對優勢抗爭,卻草率決定賠款割地了事。
二,清政府本來就是家天下,以清政府的能力,當時是打也亡不打只是敗,那就只有賠款割地息事寧人才是它腐敗無能的上上策。如果硬要打,一盤散沙,只會召來弱肉強食。因此,清政府從一開始就沒作抵抗的準備,而是採取的是逃跑。他們始終認為戰勝不了日本,一但戰敗,江山難保。割地賠款還可保住皇朝,皇室權力未受損,不管怎麼鬧騰,我還可做我的皇帝。因此,打則亡,抗則敗佔居朝庭上風。要打,朝庭也清楚,依靠八旗之兵是不能跟小日本抗爭的,養尊處優的老爺兵鎮壓自己的百姓可以,硬要跟侵略者鬥是不行的。要打,就必然重用漢人,這也是朝庭最不放心的人。他們怕打贏了,漢人擁兵自重,造自己的反。那樣,反而皇權不保。因此,對清朝皇帝來說,拒不賠款,拒不投降只是說說而己。對他們來說,賠款割地才是他們的上上策。
所以,我認為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抵抗派勢單力小,投降派家大業大。這就是清政府對小日本侵佔中國的無可奈何。
-
8 # 風禾65308263
如果不賠款繼續打下去,清和日本都很難受,但是清會更難受一些,最後實在打不下去了還是會求和,此時賠款割地會比《馬關條約》更慘烈!清廷難在體制落後,國庫空虛,軍力羸弱,工業幾乎沒有,經濟仍是小農經濟,民眾愚昧如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唯一比日本有優勢的就是地廣人多,可是地廣人多的大國被小國滅亡的案例歷史上比比皆是。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滿清滅大明都是以小博大並取勝。日本難在國內資源有限,難於支援長期戰爭的鉅額軍費開支。明治維新此時尚不到三十年,各行各業發展得很快,都急需資金。但日本國內市場有限,國際市場又競爭不過歐美等老牌強國,出現了嚴重的瓶頸。到北韓和中國搶奪土地和資源才能擺脫困境,快速發展資本主義成了日本高層決策者的唯一選項。雄心勃勃的日本押上全部賭注賭贏了甲午之戰,仗是打贏了,可是錢也快花完了。繼續打現有的幾萬陸軍是遠遠不夠用的,畢竟中國面積這麼大(當然如果只打北京天津和山東還是沒問題的),如果增兵錢糧和武器彈藥都要花很多銀子,打得越久耗費越大。沒有錢士兵會不會造反不知道,反正日本國內老百姓會餓死是肯定的,如果餓死人多政府都有倒臺的可能。當然了也可以借錢,但是要借多少錢才能填這個窟窿,誰也不知道。羽翼未豐的日本比大清雖有優勢,但當時也實在沒有吞下這個龐然大物的胃口。此時的大清要想對付日本,只有一個“耗”字,我是打不過你,但是這仗沒完沒了,你永遠打不完,我打不贏你拖也要拖死你!有點類似越戰時打美軍那樣。談判時李鴻章被逼急了就曾經衝伊藤博文喊過類似的話,伊藤很清楚日本國內的情況,清廷的反應他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但有兩點他沒有把握,一是中國老百姓會有多強的抵抗意志,二是西方列強到底能忍他到什麼程度。中國當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列強不可能讓他一家獨吞中國這塊肥肉,日本也沒有獨立硬槓眾列強的實力和準備。所以最可能的結果就是清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日軍佔領北京天津山東及華北部分地區,清廷逃到南方英法的勢力範圍內尋求庇護,後實在堅持不下去,最後在英法俄等國調停下求和,簽了一個比《馬關條約》還要慘烈的合約。日本雖然收穫更多,但花費的成本也水漲船高,實際所得反倒不如《馬關條約》。
-
9 # 南閣水哥
答: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廷不投降,那麼等待的就是亡國。
在甲午戰爭結束後不久。清廷其實一直有一派的聲音是要繼續作戰的。但是現實情況是如何呢?為了準備對中國的戰爭,日本製定了10年擴軍計劃(1885-1894),其陸軍兵力到1893年已擴充為7個師團;海軍則執行瘋狂的造艦計劃,戰前軍艦總噸位已達59800餘噸。當然軍費支出已經達到了日本國內總預算的41%。國內急劇陷入了經濟危機。而清廷在戰爭之後,陸軍經平壤之役後,逃過鴨綠江,東北一些防禦駐點、戰略要地相繼失陷;海軍則初敗於豐島,再敗於大東溝洋麵,最後於威海全軍覆沒。在北方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可以組織對付日軍了。京師岌岌可危。
清朝的統治的根基在東北,現在東北被挖走了他已經沒有再打的基礎了。而且在當時要維持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王朝統治是對於西方列強和日本來說最好的選擇。因為如果整個清廷被日本佔領了那麼也不符合西方國家的利益,所以他們也會極力的反對。
在戰後的三國干涉還遼中也看的出來。 俄國在德、法兩國的支援下,4月11日作出決定:堅決要求日本放棄佔領“南滿地區”;如遭拒絕,則保留“自由行動”的權利。17日,即《馬關條約》簽訂的同一天,俄國正式邀請德、法兩國行動。23日,三國一致向日本提出放棄佔領還遼東半島的嚴正警告。與此同時,三國軍艦出現在日本附近海面,對日本進行軍事威脅。
而此時的日本也已經打的疲憊不堪了,最終接受這樣的調停也是雙方最好的選擇。
-
10 # 唐朝的長老
甲午戰爭之後如果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那麼日本必定會打到北京,將慈禧和光緒帝趕下臺,另立一個傀儡皇帝,從此清政府盡在日本人的掌握之中,中國也盡在日本人的掌握之中。從此清政府就成了日本在中國牟取利益的工具。為什麼這樣說呢?理由有三:
清政府已經被嚇破了膽,軍事實力遠不及日本其實甲午中日戰爭戰爭的時候日本是做了兩手準備的。第一手準備就是如果能夠打敗中國,那麼就要在中國掠奪資源和財富;第2手準備就是如果打不過中國的北洋艦隊,他們已經規劃好了撤退的路線,畢竟當時中國的北洋水師也是很有名的,號稱亞洲第一水師。
但是可笑的是日本輕易而舉的就將中國的北洋水師打的全軍覆沒。這不僅出乎日本人所料,也出乎中中國人所料。只能說清政府太腐敗了,給他再好的軍隊也都是爛泥扶不上牆了。在清政府的領導下,軍隊已經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了,當時在日本軍隊面前,清政府已經直不起來腰了。
日本攻打中國就是為了擴大地盤,牟取利益甲午中日戰爭戰爭日本雖說打了勝仗,但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日本打這場戰爭也是下了血本的,花了很多真金白銀,所以日本必須從中國連本帶利的要回去。
扶植傀儡可以讓他們利益最大化如果滅了清政府,中中國人民始終把他們當做侵略者,那麼就是玉石俱焚了。即便是日本能夠通過武力強勢鎮壓下去,也只能是一時的。所以作為日本政府來說,他們是相當明白,通過中中國人治理中中國人是最好的方法。
他們廢掉不聽話的清政府領導,換一個他們聽話的中中國人當皇帝,那麼他們就可以為所欲為,比簽訂條約更能侵佔中國資源,掠奪中國財富。
當然如果清政府投降,他們肯定是會先撈一把消停一陣子的。但是如果清政府的慈禧是個硬骨頭,日本必定會廢掉慈禧,重新扶持一個傀儡的!
回覆列表
甲午戰爭失敗以後,如果清朝拒不投降,拒不賠款,耗都可以耗死日本。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為了與清朝開戰,可是舉全國之力進行的,完全是賭國運的做法,一旦失敗將落得萬劫不復的下場。日本戰勝清朝,也是慘勝。如果不是清朝在戰後為日本及時賠款輸血,日本恐怕難以支撐下去。
經過明治維新以後,儘管日本的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整體國力還是不如龐大的清朝的,更是遠不如西方列強。而日本完全比清朝強的地方,就是戰爭意志,以及日本上上下下的團結局面。
而如果日本在打敗清朝以後,如果清朝拒絕投降的話,日本還真的沒有什麼辦法。當時的日本還沒有實力可以與清朝決一死戰,也不可能發動全面戰爭。只要清朝真的有不投降這種意志的話,日本在陸上甚至沒有取勝的可能。
要知道,清朝與日本在北韓交戰的時候,清朝將領葉志超不敗而逃,才導致清朝兵敗如山倒。與之對應的是,日本不勝而勝,從此一路打到山東。當時的清朝之於日本,不是打不贏,而是意志問題。
甲午戰爭以後,日本用清朝的大量賠款,得以快速崛起為列強之一。此消彼長之中,日本的國力越來越強,而清朝越來越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