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幕僚
-
2 # 韭黃研究所
如今的四大和十年前的四大,已經不是同一個概念了。
在四大曆練幾年後,出路廣泛。既可以跳去甲方公司做財務負責人,也可以跳去投行券商基金,當然如果一直留在四大,也至少成為了經理級別,也能每年穩定能收入幾十萬。
如今的四大業務越來越難做,僧多粥少,陷入價格戰。同時執業風險較以往變得更高,康美藥業、康得新財務造假事件後,對財務造假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甚至近期發生在美股的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安永曾作為瑞幸咖啡的主審事務所,也難辭其咎。
進入四大後,雖然有明確的晉升機制,但你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被delay(延期晉升),畢竟一旦晉升就意味著公司需要付給你更高的薪水,在行業景氣程度下降的背景下,相當一部分人無法按時晉升便是家常便飯。
正因為此,四大近年來離職和人員流動愈發頻繁,新人也許想學東西,但一些上司只想把新人當成工具人,幹著實際上高中生就能勝任的活兒。
所以,如今在財務會計界,如果聽說誰在四大幹了比如5年8年啥的,一定會豎起大拇指,別的不說,這個人至少一定擁有強大的毅力。
錢多、事少、離家近,這對於很多朋友來說都是職場黃粱一夢,更多人的小巨人瘋狂成長的途徑,往往會選擇痛苦的歷程。四大所謂的不堪經歷,或許是更多年輕朋友的噱頭,閒聊之餘,正在暗自慶幸。
緊湊的工作節奏,完善的晉升機制,做不完的工作。任何一點都會是鍛鍊一個人的很好的途徑,流程化作業是現在很多企業所推崇的工作方式,但在其中並不能給予年輕人更多的鍛鍊機會,最終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人。
四大會計事務所,經營這麼多年,也給很多著名的企業培養的大量財務、投資、企業合併等方面的人才。對於這個問題來說,可以深度思考下,如何環境下跳槽的人,能夠在幾輪面試中說出“我可以搞定”的話語,可想這人一定是從痛苦的深淵中爬出來的人。
任何企業、任何工作都會有各種壓力,而“把事情做好”應該是共同的目標,有機會在著名的企業中得到鍛鍊,一定會讓人受益匪淺,可能伴隨你終生。
雖然在投行、PV、券商面前,四大仍然處於底層服務設計,但誰都離不開它,不是麼?
四大的經歷不會是職業的終點第一份工作的規範性,並不代表需要陪伴它到老。有一點需要認清的是,有四大工作經歷的人在應聘BAT這樣小巨人時,它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有資料表明,擁有四大工作經驗更加容易在其他著名企業找到工作。
而從四大走出去的人能在這些企業做什麼呢?可直接帶團隊,理賬、合併、財務分析、戰略測算等,這些工作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夠直接上手的,但高強壓力下的這幫人,沒準各個環節都學會了呢?
經濟發展越迅速,會計審計諮詢行業的體量就會越來越大,工作中的機會就會越多,更準確的說,是接觸面就會越來越大。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概念隨之而來,在某些方面就像“守株待兔”。
對於進入四大,卻在網路上查詢誕生過多少悲劇的狗血資訊時,太多腦細胞就被浪費了,所以先進去再說,不是沒有人進入,而更多的現實是,想進去的人太多,酸葡萄心理在不斷髮酵。
總之,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但能利用好的人,往往能從所謂的悲劇環境中生存下來,活成自己的模樣。
我是丁一手,一個奮鬥中的80後金融小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