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氣下陷大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諸病源候論·痢疾諸候·脫肛候》:"肛門大腸候也,大腸虛冷,其氣下衝者,肛門反出。 亦有因產用力努偃,氣衝其肛,亦令反出也。" 《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陰挺出下脫候》:"胞絡傷損,子髒虛冷,氣下衝則令陰挺出,謂之下脫。亦有因產而用力偃氣而陰下脫者。診其少陰脈浮動,浮則為虛,動則為悸,故脫也。" 中氣下陷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①脾氣虛發展
②久洩久痢
④勞累過度 以上諸因,引起脾氣虧虛、升舉無力 ,反而下陷,導致中氣下陷。 中氣下陷證 ①脘腹重墜作脹,食入尤甚──脾氣虛升舉無力內臟下垂,進食胃腑重墜更甚。 ②便意頻數,肛門重墜──中氣下陷。 ③久痢不止,甚或脫肛──久痢脾氣虛甚,不能固攝。 ④子宮下垂──脾氣升舉無力。
⑤尿濁如米泔──脾虛氣陷精微不能輸布而下流膀胱。
⑥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全身機能下降。
⑦頭暈目眩──清陽不升。
⑧舌淡苔白──脾氣虛弱。 ⑨脈弱──脾氣虛弱,不能營養血脈。 中氣下陷證與脾氣虛證鑑別: 脾氣虛證有脾氣虛的病理基礎(病程長、食少、便溏、疲乏),其證以食後腹脹、大便溏薄、水腫為特點。 中氣下陷證臨床可見脾氣虛證的一般臨床症狀,證見脘腹重墜作脹,食後益甚,便意頻數,肛門重墜,久洩久痢,甚則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小便混濁如米泔。其證以脹、墜、久瀉等氣陷的特徵表現。 中氣下陷的治療 補中益氣──補中益氣湯 常用中藥:黃芪、人參、白朮、甘草、升麻、柴胡、當歸、枳殼法夏、陳皮
中氣下陷大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諸病源候論·痢疾諸候·脫肛候》:"肛門大腸候也,大腸虛冷,其氣下衝者,肛門反出。 亦有因產用力努偃,氣衝其肛,亦令反出也。" 《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陰挺出下脫候》:"胞絡傷損,子髒虛冷,氣下衝則令陰挺出,謂之下脫。亦有因產而用力偃氣而陰下脫者。診其少陰脈浮動,浮則為虛,動則為悸,故脫也。" 中氣下陷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①脾氣虛發展
②久洩久痢
④勞累過度 以上諸因,引起脾氣虧虛、升舉無力 ,反而下陷,導致中氣下陷。 中氣下陷證 ①脘腹重墜作脹,食入尤甚──脾氣虛升舉無力內臟下垂,進食胃腑重墜更甚。 ②便意頻數,肛門重墜──中氣下陷。 ③久痢不止,甚或脫肛──久痢脾氣虛甚,不能固攝。 ④子宮下垂──脾氣升舉無力。
⑤尿濁如米泔──脾虛氣陷精微不能輸布而下流膀胱。
⑥少氣乏力,肢體倦怠,聲低懶言──全身機能下降。
⑦頭暈目眩──清陽不升。
⑧舌淡苔白──脾氣虛弱。 ⑨脈弱──脾氣虛弱,不能營養血脈。 中氣下陷證與脾氣虛證鑑別: 脾氣虛證有脾氣虛的病理基礎(病程長、食少、便溏、疲乏),其證以食後腹脹、大便溏薄、水腫為特點。 中氣下陷證臨床可見脾氣虛證的一般臨床症狀,證見脘腹重墜作脹,食後益甚,便意頻數,肛門重墜,久洩久痢,甚則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小便混濁如米泔。其證以脹、墜、久瀉等氣陷的特徵表現。 中氣下陷的治療 補中益氣──補中益氣湯 常用中藥:黃芪、人參、白朮、甘草、升麻、柴胡、當歸、枳殼法夏、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