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單俠分享

    謝邀~這裡感覺題主想表達的意思是如何在清末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中奮發圖強洗刷前恥,逐漸擺脫半封建半殖民主義國家的尷尬地位吧!就此,我談下我自己的看法。一、清朝末年為啥在和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對決中敗下陣來大航海時代開啟了西歐眾國家富國強兵的時代,他們透過君主立憲或者民主革命掃除了封建勢力對新的生產關係的束縛,使得資本主義在國內逐漸佔據了主要地位。新的生產力必然導致新的生產關係,也大大促進了國際現代化程序。國際之間因為材料供需以及交換的需求變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生產出來的產品需要售賣到世界各地去賺取利潤,同時也需要在世界各地開闢市場來獲取原材料。之後才有了英國荷蘭等等要求和清朝開埠通商的要求。 這個時候的清朝還是處於封建時代的末後期,人口紅利和制度紅利早已經過去(個人認為封建時代的巔峰時期是在隋唐宋這幾百年。宋亡封建制度也隨著走入下坡路)。更多表現出來的是對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束縛。表現在:小農經濟平均投入產出比干不過大規模機器生產;逐級申報層層審批一人決萬事的皇帝獨裁製度效率遠遠低於資本主義議會制度;人民思想言論不自由處處受限制,國家對科技文化不支援,一門心思搞專制,壓制人民思想。怎麼愚民怎麼搞。....

    凡此種種,都極大都阻礙了清朝都發展速度.此強彼弱的態勢幾十年下來,到道光年間強弱已經易勢,但是自詡天朝上國的清朝統治階級還在做著地大物博萬邦來朝的春秋大夢,從此敗下陣來,為以後的國際爭霸失敗處處捱打埋下了伏筆.

    三、總結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我們這裡做的推論也僅僅是一個馬後炮,真的回到那個年代,這些制度真正的實施了也不一定就能使得清朝迴光返照振作起來。但是所謂歷史,不就是作為事實,警戒我們這些後來的人麼?這些暢想,也留作後人來評說吧。但願不要“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吧。與君共勉。

  • 2 # 楊秋仕218

    第一次鴉片戰爭,雙方的技術差距並不是非常大,英國戰艦雖然使用了蒸汽動力,但主要還是靠帆力,而且都是木製結構。英國原本計劃從廣東登陸,無奈林則徐早有準備,防守嚴密,只得北上,不料第一戰被中國打敗,擊沉擊傷英國兩艘軍艦,英國繼續北上,道光皇帝下令一舉殲滅,不料英華人調整後,大獲全勝,道光帝大驚。其實包括八國聯軍侵華,一共才10000多人,其中日本人8000多,中國守將30萬,還沒打就跑了,如果華人頑強抗爭戰爭不至於失敗,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大清朝軍備廢馳,鴉片盛行,士兵毫無戰鬥力,長期的封建統治,人民毫無國家意識,認為天下是皇帝的天下,誰當皇帝聽誰的。1796年馬嘎爾尼訪華就說過中國是一艘搖搖欲墜的船,也就是有兩個好船長,如果道光帝換做康熙帝,也許會以非常大的損失打贏戰役,但絕對不會打贏時代變化的這場戰爭。中國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錯過了幾次好的機會,比如第一次蒸汽機實驗是傳教士在康熙時期進行,不過失敗了,1796馬嘎爾尼訪華等數次機會,這些機會的錯過,看似偶然,實屬必然。國家大環境難以改變。

  • 3 # 長江一口

    【歷史】甲午戰後,日本第一任內閣首相伊藤博文對清廷定國公載澤說:“ 清國乃人才濟濟之地,並不缺人才。但貴國乃專制之地,不論天才、地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這就是我們戰勝你們的原因”。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月4日,勇士老闆萊科布表示會續約“杜少”、“湯神”,那“追夢”也會在明夏續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