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兔子牙
-
2 # 何運超
這個需要對魯迅的小說做深層次的分析,個人多年前看過華東師範大學吳炫先生的一片分析,大意認為孔乙己這個小說的寓意非常深沉悲涼,是對當時國民對文化人、知識分子鄙視的痛徹心扉的一種反思。
孔乙己是當時身穿長衫。但站著喝酒的唯一一個,寫出了他的特殊,是一種身份的孤立。而且很多人嘲笑孔乙己的痴呆,好比回字幾種寫法,連教作者化身的我,也都會被取笑,這絕不是魯迅的閒筆,非常深遠的寫出當時華人對知識、對文化的態度,儘管孔乙己代表了僵化、死板的學究氣,但畢竟是中華幾千年文化 積澱的一種象徵,恰恰在這一點上,五四以後的環境,從上之下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是鄙夷和反對,魯迅恰恰把自己和年輕人的態度也融入小說,沒有對自己進行特殊,這就是孔乙己最深沉的悲劇,文化和知識被舉國嫌棄,雖然都知道可能有點刻意,但這說明當時魯迅先生思慮之深遠,文化意蘊之深刻,孔乙己之所以被視為不朽經典,就是一種複雜多元化的文字。
批評孔乙己被舊文化毒害的確是魯迅的一層意思,但不是全部,魯迅也寫出了當時對中國文化前途的憂慮,魯迅最好的小說之所以深刻就是絕對不單純,就像狂人日記被認為是反封建,原本魯迅並沒有想到這一層,是被茅盾先生看出來作為解讀的角度,當時用沈雁冰這個名字,一下就傳開了,成為五四新文學的標誌,魯迅後來也就默認了這一解讀,也就認同了是一個主流觀點,正說明他的小說有多元化解釋的可能。
孔乙己正是魯迅小說優秀文字的代表。
-
3 # 莫老師23
孔乙己在魯迅先生筆下,是一個被鞭笞的人物,舊中國他不覺醒,受人欺負,還不自知,還認為是兒子打老子,可以原諒的。可悲哉!
-
4 # user1577917070115
孔乙己的悲劇,錯不在孔乙己,錯在於冷漠的社會,社會不改良,則妄想透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孔乙己。
-
5 # 關有85296
孔乙己死於封建禮教與科舉制度的毒害的悲劇人物,不能嘲笑,魯迅的原意只是揭露科舉制度的危害,而不批判孔乙己,他只是被害的典型的代表,被害是幾代讀書人,嘲笑孔乙己就是嘲笑自己!
回覆列表
1)這篇小說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我”——12歲的小夥計的口吻來寫,使全文顯得真實可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量。“童言無忌”,一個12歲的小夥計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人和事,沒有偏見,沒有顧忌,因而行文比較自由,便於表達作者冷峻而熱烈的思想感情“我”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喜劇人物與周圍的環境極不協調,以喜寫悲,是悲更悲。 (2)“當時”——1918年,封建科舉制度已經廢除,孔乙己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不復存在,人物,以及表現人物的故事情節就無法展開。寫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現主題,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3)開頭兩段,描寫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咸亨酒店,然後讓主人公孔乙己出場,這樣安排的好處是: ①使人物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裡活動,故事情節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裡展開。這樣,全文結構嚴密,情節集中。 ②這樣一個勢利、冷酷、虛偽的社會環境,為我們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這樣一種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的社會環境,為既穿“長衫”又“站著”喝酒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 (4)這裡寫的是無數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幾件典型事例來寫,既節省筆墨,又能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側面描寫孔乙己的死,就會顯得太平白、太直露,沒有給讀者回味、思考的餘地,那麼,表現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將受到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