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康斯忐丁
-
2 # 解史風情
將醫生稱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稱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會上已經鮮見。但在幾十年前,“郎中”作為醫生的別稱還很普遍。
在中國,自先秦至晚清,“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職名稱。唐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醫生”最早是對學習醫學的人的稱呼,始見於《唐六典》,即指學習醫學的人。唐代置學習醫,故有了“醫生”之稱。其後對從醫者的稱呼還是不統一。直至近代,醫生才成了為業醫生者之通稱。
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大夫官職,分為三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等名。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階官階之稱號。明清職事官不用大夫為官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大夫還是古代爵位名稱,如秦漢分爵位20級,其中大夫居第五級。隋唐明清時期的光祿大夫、榮祿大夫則專為文職散官封贈時用。
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設定了大夫、郎中等官職。由此,太醫專稱大夫。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氾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人們就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dài,而不讀dà。現在看來,沒有將醫生稱為“大(dà)夫”的,卻時有將官職或爵位之稱喚作“大(dài)夫”,搞不清其中的因果本末,鬧了笑話。
“郎中”這一官職,始於戰國,秦漢沿置,而後隋唐宋元明清承襲,各部皆設郎中,分掌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之下的高階官員,清末始廢。因宋朝醫官中有“郎中”一職,故社會上以此稱醫生或賣藥兼治病的人。這在其後多種筆記、雜劇、詩文、小說中屢屢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自1000多年前醫生有了“大夫”和“郎中”這兩個別稱或尊稱後,北方地區一直稱“大夫”,南方地區始終喚“郎中”;而且北方是中醫、西醫的統稱,南方則特指中醫,對西醫也叫“大夫”。為什麼會這樣,不清楚。
-
3 # 球球1141376411
因為以前醫文同學,同稱,張仲景就是大夫,有官職在身,在古代好多大文豪也是不錯的醫生!像蘇軾,等人!且那時他們大多是讀書人有功名在身,所以用敬稱!
-
4 # 明離子
這要從中國一個非常亂的年代說起,就是五代十國時期。
那個時候,朝廷像走馬燈一樣換,所以產生了一朝又一朝的官員,再加上賣官鬻爵嚴重,所以可以說,在大城市,尤其是京城,人群裡扔塊磚,都能砸中仨當朝或者前朝的官老爺。
所以,老百姓也對官員失去了神秘感,以至於到最後開始對各種職業開始冠以官名。
比如,讀書的直接叫“相公”,工匠叫“待詔”,當鋪老闆叫“朝奉”,而醫生,是一個人人尊敬的職業,所以大家就冠以“大夫”這個尊稱了。
當然,這些都是非官方的叫法,而真正被官方承認,已經是宋朝了。
宋朝時期,除了軍事稀里嘩啦,各行各業都有了極大的發展,其實軍事科技也不錯,就是重文輕武鬧得。
而朝廷的醫館院也開始編制完備起來,醫館院的醫生,光官階就分了七級,官職有數十種,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叫做“和安大夫”。
如此一來,本來就習慣稱呼醫生為“大夫”的老百姓,這下又有了朝廷的認可,更是成了醫生的同義詞,一直沿用到至今。
回覆列表
這兩個雖然都是“大夫”,但是兩個是毫不相干。
古代官職的“大夫”念da fu,現在的醫生“大夫”念dai 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