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喜歡恐怖片,但卻不知道為何卻想看。
7
回覆列表
  •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根據電影史家的考證,恐怖片起源於十九世紀晚期維多利亞時代的哥特式小說,但也有更早的先驅者,如享有盛譽的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和不甚知名的波里多利博士的《吸血鬼》( 1819)。正是因為攜帶英國和歐洲傳統,恐怖片才不被認為是標準的好萊塢型別片(西部片)則不然,它建立在美國曆史之上,並且融入了美國曆史)。事實上,很多美國恐怖片都是在好萊塢體系之外製作的,比比如1960年代由邁阿密州製作、H.G.劉易斯執導的系列腥電影,如《血宴》(1963)、託比·霍珀的《德州電鋸殺人狂》(1974)和阿貝爾·費拉拉的《電鑽殺手》(1979)。再者,英國電影也曾迎來恐怖片發展的黃金時寸期,以漢默恐怖系列片為標誌。即便如此,恐怖片在好萊塢有著很長的歷史,有聲電影可以追溯到1931年託德·布朗寧的《吸血鬼》( 1931)和詹姆斯·威爾的《弗蘭肯斯坦》(1931)。此後,這兩部恐怖片的續集大量湧現。

    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恐怖片仍然能看到很多早期恐怖片的影子,比如電鋸驚魂系列,弗蘭肯斯坦,活死人系列等等,還有近些年大熱的華裔導演溫子仁導演的招魂系列宇宙,這些恐怖片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大的關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我們不是看到了恐怖的影像,而是看到了自己身上或者自己意識中恐怖的影子。或者說,我們不是對電影恐怖,我們是看到自己面的未知的東西的那種恐懼。換個說法,在生活中,我們面對陌生人的那種恐懼,面對陌生動物的那種恐懼,比如看到蛇,本能地退避三舍。這些恐懼的情感是一種本能。劉慈欣不是在他的小說中總結了一種“黑暗森林”理論嗎,這個理論形容我們面對陌生事物的恐懼是很恰當的。面對陌生的東西時,一般來說,我們不知道是好是壞,如果是好的,我們需要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去認識溝通,然後才能對陌生的東西放下戒心,但是如果認識之後是壞的呢,這個花費的時間和成本都顯得得不償失。在這種權衡之下,倒不如把一切陌生的東西都當成恐懼的東西來看待,直接消滅掉。這就是黑暗森林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有趣的地方就在於,這其實是人類生存和進化幾千年的本能反應,我們面對陌生的東西都會恐懼。這就是恐怖片中總會製造讓我們感到恐懼的怪物,殺人的武器,鬼魂等等,因為他們都是陌生的人和物。

    電影評論家解釋說,儘管恐怖片作為一電影類形為流行,但是直到1970年代,它才獲得評論界的認可。評論家把這種轉變結為精神分析對電影理論的衝擊。如果把恐怖片型別放置到那個特定時代來認真考量,會發現它與“本我”的壓抑有關,即對某種無法言說的性心理慾望的壓抑。頗具啟發意義的是,1960年代之前的心理驚橡片表現經物被壓抑在我們的身體內部,而不是外在於身體(儘管科克託的《美女與野獸》在30年前就觸及了這一點),此後,我們的“本我”我們自己的

    “他者”,以怪物或異形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之外一彷彿戀怖片型別自身也無法面對內在本我的壓抑。觀影者( spectato)在觀看這種型別片時不僅會被呈現在眼前的恐怖暴力嚇得瑟瑟發抖,也會被暗藏其中的矛盾情感所吸引,即關注電影中何處設定性變態和心理畸形。我們在這樣的語境下或許可以解釋我們在觀看《沉默的羔羊》( 1990)時的心態:我們為何差點喜歡上了魅力非凡的漢尼拔·菜克特一個表面溫文爾雅的食兒環殺手?

  • 2 # 搞笑胖妞妞

    我本人是比較膽小的,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閒暇之餘也看了一些恐怖片,雖然很害怕但還是想知道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其實有些劇情並不嚇人,主要是靠背景音樂的烘托,還有鏡頭轉換營造的恐怖氛圍,大多數影片都會在結尾處突出整個影片的故事性,如果你也比較膽小還是不建議一個人看恐怖片,單純想看的話,也可以找幾個朋友一起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教下:做二類醫療產品進出口資質需要哪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