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老槍與戰線

    歷史上種田的做工的讀書的含著金湯匙啥都不做的都會打仗。

    無非想人說南宋時候茶葉販子的事,我就是不說。

  • 2 # 月明如昔

    茶商,顧名思義為販賣茶葉的商人。

    發展於漢唐,成型於明清。就連大名鼎鼎的世界首富伍秉鑑(1769年-1843年),2001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刊登《縱橫一千年》的專輯,統計過去一千年內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也榜上有名,他的對外貿易中,茶葉也扮演重要角色。

    可想而知茶葉之利潤。

    事實證明:茶葉之利潤,不下於鹽鐵(古代政府鹽鐵專營,就知道利潤了)。在暴利的驅使下,各種爭論,肢體衝突,甚至摻雜政治也就不奇怪了。

  • 3 # 眠琴聽風雨

    中國是茶的故鄉,華人飲茶歷史悠久,據說開始於神農時代,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於是開始飲茶,發展到後來,飲茶之風盛行,由飲茶衍生出茶道,茶德,茶器,茶藝等系統的茶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方的茶文化又各有不同。茶文化蘊藏著華人的文明和禮儀。

    飲茶之風的盛行,也帶來了茶葉等經濟方面的發展。茶商由此而多,茶葉競爭也就隨之而來。特別是宋代,飲茶在上流社會得到空前普及,士大夫以鬥茶為樂。社會對茶葉的需求量非常高,而周邊國家對茶葉的需求量也很高,宋王朝甚至用茶葉換取戰馬。

    宋王朝對茶葉的生產經營都要嚴格的制度規定,茶農不能私自出售生產的茶葉,只能一律賣給政府設定的茶葉機構“山場”。但是價格低廉,茶農更願意把好的茶葉賣給茶商。好的茶葉有很高的茶引錢,因此會有人來搶奪,所以很多茶商挑茶出行都會帶兩個護衛。更有甚者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茶軍,相互爭奪。1175年甚至爆發了茶商與茶農的起義,後來被鎮壓。更有意思的是,茶商們還經常作為宋朝軍隊的補充,保家衛國。

    根據《襄陽守城錄》一部分茶商還參與了開禧年間的襄陽保衛戰:公(趙淳)以城中兵少,遂立旗募茶商勇悍之人,雖經配隸者,皆不問所從來,名為敢勇軍,應募者翕然。這說明茶商的戰鬥力也是獲得宋朝官員認可的,雖然茶商武裝初期對南宋王朝造成一定麻煩,但是使用得到也是保家衛國的好手。

  • 4 # 一隻擁抱大熊

    茶商,指經營茶葉生意的商人。既有中國茶商,也有外國茶商;既有古代茶商,也有現代茶商。

    既然是商人當然會“打仗”,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離別“。商人看中的是利益。茶商也是商人的一種,甚至到了清朝清政府特許經營茶葉的專賣商人。清初茶葉仍為政府實行專賣的商品,一般商人不能隨意販運。可想而知當時茶的價值不會低於鹽鐵專營。

    既然有利益,當然就會有衝突,甚至會摻雜政治意圖。比如1853年(咸豐三年),清政府開始徵收厘金稅。茶商販茶,除納引課茶稅之外,凡遇釐卡,還要繳納厘金。因此茶商的稅務負擔加重。但當時茶葉暢銷國內外,茶商獲利豐厚,茶商可抬高售價,把稅務負擔轉嫁給消費者。但到光緒年間(1875~1908),外銷茶葉開始遭到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日本等國茶葉的競爭,銷路日益壅塞,茶價急劇下跌。加上茶稅、厘金過重,茶商境遇大困,許多人因此破產。茶商在此情況下,為圖維持,不得不向外國資本貸款,遂受外商控制。到清末,茶商資本漸漸成為外國資本的附庸。這不就是在政治意圖下的各國之間打的經濟仗,為了利潤各顯神通,明爭暗鬥。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茶商之間又怎麼不會“打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有些老司機寧願讓車泡在暴雨裡也不去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