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維大帝
-
2 # 星空電影
近期恰好思考死亡比較多,不是帶著悲傷的色彩去思考,而是在想:死亡的本質,是否只是時間對自我的停滯?活著,僅僅意味著你還有所謂的下一刻,死亡,是不是對應著你不再擁有下一刻?
當然這個比較形而上了。物質也好,意識也罷,生命中最難割捨的可能是情感。喜歡電影,也深深以為,這個問題只可能透過文藝作品來管中窺豹:
1.強烈的求生欲:
《毒戰》裡,古天樂注射死亡的結局,表現地非常好。在行刑的手術檯上,殘忍的死亡過程被近距離全程直播。被死亡逼近的最後時刻,古天樂演繹出了角色恐懼到極致、卻不放棄最後一點希望的生存狀態。
在意識彌留之際,求生欲使他儘管無法完整表述句子,但依舊說著自己知道的毒梟名字(儘管已經毫無價值),生存甚至是毒戰過程中,堅持著的所有立場、陰謀和利益,都在求生卻逐漸死亡的過程中土崩瓦解。
2.平靜:
也有人在彌留之際是極端平靜的。
《天使在人間》裡,奧黛麗兒子對奧黛麗的去世的描述就非常美了。她在癌症中,萬分痛苦的活著,反而是在死前的一刻感到平靜和幸福。當家人們圍在床邊,性格柔弱溫和的奧黛麗最終說了一句“我終於確定,你們都是愛我的”,便離開了人世。
而最令人動容的,其實不是她在死前的時刻。而是她決定放棄治療後,最後一次從離開美國回瑞士的時刻——她與自己此生摯友伊麗莎白泰勒的最後一次見面,兩個人都知道這是最後一次見面了,優雅又剋制。
3.留戀
這個不是非常準確了。《滾蛋吧腫瘤君》裡,最終熊頓離開人間。她在快死之前,去爬山,去跟朋友們相聚,去擁抱母親,當然也交代自己的銀行卡號,還給自己的葬禮錄製影片。這個電影裡的主人公雖然死了,但全部的主題是對生的熱愛和留戀。
4.和解與牽掛:
無論生平結下什麼樑子,臨死都是寬恕吧。沒有比生死更大的事兒了。
電影《非誠勿擾2》中,李香山辦的人生告別會,就是一種和解的表達——與疾病和解,與生平和解,與命運和解。“李香山一併以死謝過了”、“軒軒,下輩子要是有人衝你無端的笑走過來說喜歡你記住那就是我”“川川,爸爸很抱歉帶你來到這個世界上,卻沒有辦法好好陪你”。
很好的和解範本,也將死亡帶來的生之牽掛表現得讓人潸然。
最終,李香山迎接了死亡,他身體虛弱到只有力氣爬上船邊落進海里。“不過如此吧”是香山最後一句話。這話裡什麼意思,只有香山知道。
關於死亡的思考,是個黑洞問題——你想知道,可除非你死,否則你看不到,也正因為如此,它充滿了想象力。
回覆列表
我還活蹦亂跳的活著,所以我只能根據我以前看的一些資料給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家裡的老人給我說過,人在自然死亡之前會有一些自我的感覺,就是突然有那麼一瞬間就知道自己就要離開了,我記得我的太太(就是我爺爺的父親那輩的老人),在去世前一個星期的樣子突然說想回五河縣的老家,當時都覺得他年齡大了說胡話,結果一個星期後就自然死亡了,什麼病都沒有那種!小的時候沒覺得,後來接觸這些多了就覺得挺神奇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比較玄幻了,人在死亡的一瞬間會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回顧一遍。就像靈魂進去了時間蟲洞,也就是通俗說的轉世重生的樣子。
反正都是一些沒有根據的猜測吧,也有國外做過人體瀕臨死亡前會發生什麼的實驗,只是結果都不了了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