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自認高人,只是自己經過能夠治癒白髮,並能實現終生黑髮後,覺得對醫學認識比較深刻了,但仍然可能是管中窺豹!
還是文字的笨拙性。為什麼說文字笨拙呢?是因為其很難準確反映客觀事實。
舌診:這裡的診,目前只能用“眼”診,對於盲人儘管可以按摩、正骨,這一項是萬萬不能的,同樣,色盲和色弱的人也不能完成此任務。
在中醫裡用 “望”字,西醫裡用“look at,see”。中醫裡的:望聞問切。只有“切”在舌診這裡用不上。其實西醫的觸診還是用的上的。主要是望。
關於舌診方面的書籍和內容已經有很多,我這裡不費口舌。僅僅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做如下說明:
1、人非生而知之,必須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能讀完書本上寫的,就會在臨床中應用了,需要很長時間的反覆摸索和磨練。朱熹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比如“苔白”,就要反覆體會,究竟有多白,什麼樣的白,和誰的比,和舌的哪裡比?
2、不能單純靠舌診決斷病症。
字典裡對舌苔的解釋:舌頭上面的垢膩,由衰死的上皮細胞和黏液等形成,觀察它的顏色可以幫助論斷病症。 我觀察的結果,並不全是衰老的上皮細胞,絕大多數是由味蕾構成,表面或其間有附著物。如果用稍微鋒利的東西刮,有些可以去掉,比如剛喝完牛奶的舌苔肯定會有些牛奶附著,肯定會有些白,這種白可以去掉,也不是病態。有的不能去掉。即使沒有附著物,也可以去掉一部分。基於此,舌苔的顏色既可以是症,又可以是徵,還可以是癥。為什麼這麼說呢?
舌苔有正常與不正常。不正常就是:正+疒=症。
換個角度說,正常,是身體正常的徵。不正常也是身體不正常的徵,不正常的徵就是:徵+疒=癥。此徵不能簡化為徵。
徵:
《説文》:“徵,召也。從微省。壬為徵,行於微而文逹者即徵之。”
⑥徵兆;跡象。杜預注:“始有形象而微也。”《史記·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比如:煙是著火的徵,火是物質燃燒的徵。人們都會見到某種現象,猜產生現象背後的原因,有些猜對了,多數猜錯了。對疾病的認知過程也是這樣的。看見此人的舌苔和別人的不一樣,就猜其背後隱藏的原因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對舌苔的所有解釋,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的,但是因為沒有完全搞明白,故不能知道到底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內經·靈樞》:“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有諸內,必形諸外。”但是記住:“有諸內,不一定形諸外,有諸外,也不一定形諸內”。故所有的症都是生命體出現異常的癥,症和癥是從不同角度說的。所以“癥”不能簡化為“症”。將來《漢語大字典》裡和《教科書》裡必然要改過來。只要是症或癥,其背後都隱藏著的原因至少有兩種以上的可能性。所以醫生不能一見到某一種現象,就百分之百斷定就是哪種原因引起的。
根據我的:“知症求因”理論。只要是症,就要找原因,找原因的方法無非就是體內因和體外因。體內因和體外因的內容彙總成如下兩種簡圖。
3、觀舌苔的同時一定要觀舌的質地、大小、活動度,有無偏斜、齒痕、潰瘍或凸起等,還要看舌下靜脈,甚至連牙齒、牙齦、口腔黏膜一起看過。
如果把這些邏輯關係搞清楚了。醫學就不會那麼簡單或那麼神秘了!
不敢自認高人,只是自己經過能夠治癒白髮,並能實現終生黑髮後,覺得對醫學認識比較深刻了,但仍然可能是管中窺豹!
還是文字的笨拙性。為什麼說文字笨拙呢?是因為其很難準確反映客觀事實。
舌診:這裡的診,目前只能用“眼”診,對於盲人儘管可以按摩、正骨,這一項是萬萬不能的,同樣,色盲和色弱的人也不能完成此任務。
在中醫裡用 “望”字,西醫裡用“look at,see”。中醫裡的:望聞問切。只有“切”在舌診這裡用不上。其實西醫的觸診還是用的上的。主要是望。
關於舌診方面的書籍和內容已經有很多,我這裡不費口舌。僅僅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做如下說明:
1、人非生而知之,必須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能讀完書本上寫的,就會在臨床中應用了,需要很長時間的反覆摸索和磨練。朱熹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比如“苔白”,就要反覆體會,究竟有多白,什麼樣的白,和誰的比,和舌的哪裡比?
2、不能單純靠舌診決斷病症。
字典裡對舌苔的解釋:舌頭上面的垢膩,由衰死的上皮細胞和黏液等形成,觀察它的顏色可以幫助論斷病症。 我觀察的結果,並不全是衰老的上皮細胞,絕大多數是由味蕾構成,表面或其間有附著物。如果用稍微鋒利的東西刮,有些可以去掉,比如剛喝完牛奶的舌苔肯定會有些牛奶附著,肯定會有些白,這種白可以去掉,也不是病態。有的不能去掉。即使沒有附著物,也可以去掉一部分。基於此,舌苔的顏色既可以是症,又可以是徵,還可以是癥。為什麼這麼說呢?
舌苔有正常與不正常。不正常就是:正+疒=症。
換個角度說,正常,是身體正常的徵。不正常也是身體不正常的徵,不正常的徵就是:徵+疒=癥。此徵不能簡化為徵。
徵:
《説文》:“徵,召也。從微省。壬為徵,行於微而文逹者即徵之。”
⑥徵兆;跡象。杜預注:“始有形象而微也。”《史記·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比如:煙是著火的徵,火是物質燃燒的徵。人們都會見到某種現象,猜產生現象背後的原因,有些猜對了,多數猜錯了。對疾病的認知過程也是這樣的。看見此人的舌苔和別人的不一樣,就猜其背後隱藏的原因的可能性。到目前為止,對舌苔的所有解釋,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的,但是因為沒有完全搞明白,故不能知道到底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內經·靈樞》:“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有諸內,必形諸外。”但是記住:“有諸內,不一定形諸外,有諸外,也不一定形諸內”。故所有的症都是生命體出現異常的癥,症和癥是從不同角度說的。所以“癥”不能簡化為“症”。將來《漢語大字典》裡和《教科書》裡必然要改過來。只要是症或癥,其背後都隱藏著的原因至少有兩種以上的可能性。所以醫生不能一見到某一種現象,就百分之百斷定就是哪種原因引起的。
根據我的:“知症求因”理論。只要是症,就要找原因,找原因的方法無非就是體內因和體外因。體內因和體外因的內容彙總成如下兩種簡圖。
3、觀舌苔的同時一定要觀舌的質地、大小、活動度,有無偏斜、齒痕、潰瘍或凸起等,還要看舌下靜脈,甚至連牙齒、牙齦、口腔黏膜一起看過。
如果把這些邏輯關係搞清楚了。醫學就不會那麼簡單或那麼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