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藥王廟的來歷,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宋秦王得疾,久治不愈,邳彤顯靈治癒,宋秦王問其姓名,告之“祁州南門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為神”,遂封王建廟祀之。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追封邳彤為侯,後改封公,南宋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又加封為“明靈昭惠顯佑王”。隨著帝王對邳彤的不斷封賜,“藥王”影響越來越大。藥王廟的建立,反映了後人對施德於民的邳彤的一種懷念之情。自從為邳彤建廟設祀以來,一般民眾有病求助於藥王,善男信女,常來進香,業藥者乘機售藥,以至逐漸形成了每逢農曆四月二十八的藥材廟會,歷經幾百年而不衰,以至有“草到安國始成藥,藥到祁州始生香”的說法。 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仿照宋代臨安(今浙江杭州)的藥王廟,以邳彤墓為中心,擴建藥王廟。經明、清兩代歷次修葺,始成為現在的規模。藥王廟建築群佔地3200多平方米,坐東向西,結構嚴整,由牌坊、馬殿、鐘鼓樓、藥王墓亭、碑房、十大名醫殿、藥王正殿、後殿組成。 懸掛于山門之上的“藥王廟”匾額,乃清乾隆時東閣大學士劉墉為之題寫。 山門外的牌坊,重簷廡殿式建築,由黃色琉璃瓦覆蓋,三間四柱,彩飾斗拱。正中匾額書有“顯靈河北”描金大字。牌坊兩側有一對石獅,石獅外矗立著兩根高達24米的鐵鑄旗杆,每根重約3萬斤。兩根鐵旗杆上鑄有一副對聯:“鐵樹雙旗光射鬥;神庥普蔭德參天。”鐵旗杆上懸掛著風鈴,迎風作響,給人一種悠遠肅穆的感覺。 藥王墓亭在藥王廟的中院。墓為亭式,木拱起脊,琉璃瓦頂,外形玲瓏別緻,富有民族特色。墓碑上書有“敕封明靈昭惠顯佑王之墓”。墓碑南北兩廊及西面,碑碣林立,有幾十塊之多,記載著藥王廟和藥都的發展變化。 在藥王廟亭南北兩側的配殿裡,塑有中國扁鵲、華佗、張仲景、張子和、劉河間等十大名醫人物像。這些塑像,相傳為天津泥人張遠祖之作,工整精細,形神兼備。 藥王正殿是藥王廟的主殿。殿中正位為藥王身著龍袍的全身坐像,神采奕奕,端莊而又慈祥。藥王兩側,分立著八名雄姿英發的武將,給正殿增加了莊重威嚴的氣氛。正殿建築宏偉,雕鏤精湛,琉璃瓦覆蓋,輝映耀目。 安國藥市起源於藥王廟,藥王廟因藥市而聲名遠播。1981年,國家醫藥代表團到日本大阪參觀那裡的藥王廟,誰知女解說員說的第一句話竟是:“(日本的)藥王來自中國的祁州。”
安國藥王廟的來歷,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宋秦王得疾,久治不愈,邳彤顯靈治癒,宋秦王問其姓名,告之“祁州南門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為神”,遂封王建廟祀之。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追封邳彤為侯,後改封公,南宋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又加封為“明靈昭惠顯佑王”。隨著帝王對邳彤的不斷封賜,“藥王”影響越來越大。藥王廟的建立,反映了後人對施德於民的邳彤的一種懷念之情。自從為邳彤建廟設祀以來,一般民眾有病求助於藥王,善男信女,常來進香,業藥者乘機售藥,以至逐漸形成了每逢農曆四月二十八的藥材廟會,歷經幾百年而不衰,以至有“草到安國始成藥,藥到祁州始生香”的說法。 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仿照宋代臨安(今浙江杭州)的藥王廟,以邳彤墓為中心,擴建藥王廟。經明、清兩代歷次修葺,始成為現在的規模。藥王廟建築群佔地3200多平方米,坐東向西,結構嚴整,由牌坊、馬殿、鐘鼓樓、藥王墓亭、碑房、十大名醫殿、藥王正殿、後殿組成。 懸掛于山門之上的“藥王廟”匾額,乃清乾隆時東閣大學士劉墉為之題寫。 山門外的牌坊,重簷廡殿式建築,由黃色琉璃瓦覆蓋,三間四柱,彩飾斗拱。正中匾額書有“顯靈河北”描金大字。牌坊兩側有一對石獅,石獅外矗立著兩根高達24米的鐵鑄旗杆,每根重約3萬斤。兩根鐵旗杆上鑄有一副對聯:“鐵樹雙旗光射鬥;神庥普蔭德參天。”鐵旗杆上懸掛著風鈴,迎風作響,給人一種悠遠肅穆的感覺。 藥王墓亭在藥王廟的中院。墓為亭式,木拱起脊,琉璃瓦頂,外形玲瓏別緻,富有民族特色。墓碑上書有“敕封明靈昭惠顯佑王之墓”。墓碑南北兩廊及西面,碑碣林立,有幾十塊之多,記載著藥王廟和藥都的發展變化。 在藥王廟亭南北兩側的配殿裡,塑有中國扁鵲、華佗、張仲景、張子和、劉河間等十大名醫人物像。這些塑像,相傳為天津泥人張遠祖之作,工整精細,形神兼備。 藥王正殿是藥王廟的主殿。殿中正位為藥王身著龍袍的全身坐像,神采奕奕,端莊而又慈祥。藥王兩側,分立著八名雄姿英發的武將,給正殿增加了莊重威嚴的氣氛。正殿建築宏偉,雕鏤精湛,琉璃瓦覆蓋,輝映耀目。 安國藥市起源於藥王廟,藥王廟因藥市而聲名遠播。1981年,國家醫藥代表團到日本大阪參觀那裡的藥王廟,誰知女解說員說的第一句話竟是:“(日本的)藥王來自中國的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