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坦兒tt

    顯然,“以心觀心”的心不是指心臟,而是特指意識和心理。

    但是,我們的意識和心理架構只有一個“我”,那怎樣做到以心觀心呢?難道要我們精神分裂,先分成兩個 “我”,再來實現以心觀心麼?當然不是。

    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我”,也就是意識,除了精神病人,只有一個。雖然只有一個,但是是分層的。

    弗洛伊德早期提出“心理地層學”,把人心理過程分為意識、前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無意識)三個層次。

    ①意識是指個人此時此刻的認識、情感和意志。意識是心理系統的表層部分,意識直接支配人們的言行。 ②前意識(下意識)是心理系統的中間層次。既有無意識的慾望,又有意識對這些慾望的限制。 ③潛意識(無意識)是心理系統的基礎層次。主要是和生理過程直接關聯的內心慾望。

    潛意識(無意識)透過前意識(下意識)左右人的言論和行為,一般稱為“下意識言行”包括口誤。 再比如我們騎腳踏車,就是潛意識透過下意識指揮腳和手踏車蹬子和控制車把。

    後來到了 晚期,弗洛伊德由於解釋社會現象的需要,把他的心理結構理論作了修正和補充。形成了他的個性理論,他把人的個性垂直地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

    ①本我: 本我是人性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無意識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慾望所組成,直接同肉體相聯絡。本我的唯一動機是趨樂避苦。 ②自我: 是人性中的理性部分,透過幼兒期受父母教導和與外界交往而形成。“自我”一方面遵循“現實的原則”監督本我,另一方面尋找社會允許的條件實現本我。 ③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一方面按照“至善的原則”指導“自我”去監督“本我”,另一方面它直接控制“本我”。

    “超我”指導“自我”監督“本我”和直接控制“本我”。因此,我們只有努力地提升我們的道德標準,擁有一個強大的“超我”,我們才能更好地掌控“本我”,從而塑造和實現一個更加完美的、成功的、幸福快樂的“自我”。

    我想,這應該就是古人講的“以心觀心”的本意吧。朋友你們的看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夢夢見在一個老屋裡很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