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紫翹

    我在《樂山樂水:歷代山水小品》中有解析,分享如下:

    譚元春:三遊烏龍潭記

    【原文】

    予初遊潭上,自旱西門左行城陰下,蘆葦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來,又見城端柳窮為竹,竹窮皆蘆,蘆青青達於園林。後五日,獻孺招焉。止生坐森閣未歸,潘子景升、鍾子伯敬由蘆洲來,予與林氏兄弟由華林園謝公墩取微徑南來①,皆會於潭上。

    潭上者,有靈應,觀之。岡合陂陀,木杪之水墜於潭。清涼一帶②,叢灌其後,與潭邊人家簷溜溝勺入浚潭中③,冬夏一深。閣去潭雖三丈餘,若在潭中立。筏行潭無所不之,反若住水軒。潭以北,蓮葉未敗,方作秋香氣,令筏先就之。口口隔岸林木,有朱垣點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④,忽復得路。登登之岡,岡外野疇方塘,遠湖近圃。宋子指謂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岡下結廬,闢一上山徑,頫空杳之潭,收前後之綠;天下昇平,老此無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時殘陽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猶紅洲邊,已而潭左方紅,已而紅在蓮葉下起,已而盡潭皆頳⑤,明霞作底,五色忽複雜之。下岡尋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⑥,看月浮波際,金光數十道,如七夕電影⑦,柳絲垂垂拜月,無論明宵,諸君試思前番風雨乎!相與上閣,周望不去,適有燈起薈蔚中⑧,殊可愛,或曰,此漁燈也。

    【註釋】

    譚元春(1586—1637)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天啟七年(1627),四十二歲時始舉鄉試第一,爾後多次會試不第;崇禎十年,再度赴京應試,染病卒於旅舍。著有《譚友夏合集》。因與同裡鍾惺合編《詩歸》一書,在文學上有意矯正公安派末流的淺率浮滑,追求幽深孤峭的藝術風格,被推崇為竟陵派領袖。他的山水小品,用筆簡約,語言清秀雅雋,善寫奇情幻景,喜以險澀的詞句來增添意境的韻味。雖有晦澀難懂之處。但能自出手眼,別有一種風致。

    ① 華林園:本吳宮舊苑,在今江蘇省江寧縣東北。謝公墩:即謝安墩,在江寧縣城北隅,半山報寧寺之後。

    ② 清涼:山名,又稱石頭山,在南京城西漢中門內。

    ④ 蒙翳(yì縊):光線闇弱。

    ⑤ 頫:俯視。空杳:遼闊空寂。

    ⑥ 新亭:一名勞勞亭,三國時東吳所建,在今南京市南。

    ⑦ 電影:指再遊時所見雷電的景象。

    【品讀】

    山水之美,猶如畫卷,讓人心神蕩蔣。文筆之妙,在於寫真,有如身臨其境。譚元春這篇《三遊烏龍潭記》就是這般絕妙小品。

    文中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談有議,有感有發,山水與遊者,互為映襯,相互暈染,彼此其中,樂趣叢生。作者第三次遊烏龍潭,側重人景結合,情景交融。完美勾勒了“水中樓閣”隱幽,牆內牆外秋幽,獨闢蹊徑尋幽,山上俯瞰攬幽。再而是重點著墨了斜陽與明月共輝映的奇觀,晚霞沐浴下,紅蓮搖曳,碧潭中霞光渲染開去,紅色破鏡而出,綺麗五彩,蔚為壯觀。此時竹筏上月光鋪滿,銀色的溫柔沉浮潭水中,金色幾十道將其從水湄中托起,日月同輝,天人合一,景緻完美,難以用文筆道完。

    冷不丁誰喚一聲“漁燈”,陰鬱叢密的竹林、蘆葦、柳樹隨機生動起來,山水與天地,天地與人文,人文與情境自覺共徘徊。

    期待交流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混凝土振搗器的混凝土振搗器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