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逛者老康
-
2 # 大福多多
"父母在不遠行",曾經被我們的祖輩奉行為子女對父母盡孝道的一個重要準則。也因此,父母健在的時候,很多傳統觀念中被認定為孝子的人是絕對不會遠走他鄉的,他們任勞任怨的守候在年邁的父母身邊,給老人以晚年的貼心陪伴,直到終老。他們這份孝心是可貴的,符合我們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然而,我們遵從孝道,就非要寸步不離的守在父母跟前嗎?我認為,不是的。父母在不遠行,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里仁》,原句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身為子女儘量不要去很遠的地方,如果非走不可,那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由此看來,很多人是曲解了聖人之語的意義,在聖人看來這件事情也是辯證的,並非絕對。也就是說因情況而定。
聖人不愧是聖人。的確,在今天這個精神和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作為子女,很難做到勞守田園,很難一直陪在父母身邊。不只好男兒志在四方,好女兒依然有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誰不努力就會成為社會的淘汰品。試問,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有出息?交通發達如此,通訊發達如此,在父母身體好的時候,子女遠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又有何妨?
當然,作為子女,工作再忙,走的再遠,你的根都離不開你的家鄉,你的心裡都不能忽略了家鄉父母的感受。老人的世界是容易孤獨的,老人比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愛和理解。一個電話一聲問候,都會讓你的父母很滿足很欣慰。什麼是現代社會的孝道?我想起了那首歌:"找點兒空閒,找點兒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
-
3 # 小學班主任張老師
這句話出自《論語》中《里仁》。
原文是這樣說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大意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中國是一個非常講“孝”的國度。在古時候(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戰國時期),交通非常不方便,最快的也就是騎馬,據說,文成公主進藏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如果出遠門的話,很難與家人取得聯絡,就無法在父母膝下盡孝。當然,孔子也不是完全反對出遠門,“遊必有方”,說的就是當你必須要出遠門的時候,要讓父母知道你去的方向或地方。
當今社會,交通、通訊都非常發達,地球就像一個村子一樣,如果再去西藏的話,乘飛機、坐火車,用不了多長時間,用手機等現代通訊工具時時都能聯絡。所以說,如果為了自己的發展,為了自己的事業,去遠方學習或工作,相信現在的父母一般都會理解和支援自己的孩子的。
記得孟郊《遊子吟》寫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雖然說父母理解支援自己的學習工作,畢竟父母還是希望自己的子女留在自己的身邊的,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如果再附近有合適的工作,也能得到同樣的發展的話,最好還是離自己的父母近些,能夠隨時能回到父母的身邊,陪著老人。
回覆列表
對於經典的理解,千萬不能斷章取義。
父母在,不遠行,行必有方。這意思是說子女要多陪伴在父母身邊,就算要離開他們,也要有一定的去處,如果都不知你身在何方,他們的牽掛之情就會更盛。
在當代,我們要辯證的去理解這句話,那真要是父母在的話就不能離開他們,如何去展翅高飛,去打拼事業?當然,父母已經老到生活自理都比較困難了,那肯定要把他們帶在身邊,便於照顧。
如果父母親身體還算健康,那就不要猶豫了,好好幹你的事業吧,那也是一種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