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4180924593
-
2 # 嗅事江湖
夫差(約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此後,又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刎,時年55歲。
當時楚國被重創過,需要休養生息;晉國正發生內亂,面臨著被士大夫瓜分的危機;齊國齊景公老了,面臨著被日益強大的田氏取代的危機;這些諸侯強國都處在危險期,如果等到他們恢復過來,吳國再想稱霸就很難了。對於夫差來說,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而身邊的越國隨時都可以吃,兩相比較,夫差選擇了北上中原。
如果夫差選擇滅掉越國,之後還需要派兵駐守,萬一有亂民反叛,還需要鎮壓,另外還要加強管理和建設,成本太高。可是越國當時非常貧窮,收入微乎其微,繳納上的稅收很難養得了駐軍。如果越國變成附庸國,不用花錢,每年還有貢品,對外打仗時候還有兵力支援。兩相比較,不消滅比消滅更划算。
其實不滅越國也沒關係,殺掉勾踐,換個年齡小的越王當傀儡也可以。其實夫差原本也打算如此,可惜勾踐太聰明,抓住了夫差的心裡所想,投其所好,把自己完全隱藏起來,做牛做馬,甚至直播吃翔,這些連常人都難以做到的事,何況是一位君主。整整兩年時間,讓夫差認為勾踐就是一個廢物。
當然,最大的問題在於夫差沒認清誰是真正的敵人,當越軍打到吳國都城時,吳國的主力軍還在中原和齊國、晉國玩對抗。後來,雖然越國吞併了吳國,但是隨著楚國加快向東方的擴張,失去中原地區支援的越國,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
3 # HK君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被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蒲松齡名言,曾經激勵了近代歷史上無數有志者前仆後繼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志向!
1.吳王夫差有孫武這樣的名將,依然亡國,並不是孫武的錯,而是他自己的問題。
他把國家戰略定為向中原爭霸,而忽視了自己的戰略後方,因此失敗。
2.孫武是兵聖孫子,是軍事家,伍子胥才是戰略家和政治家,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在楚國被殺了,他非常清楚政治鬥爭是多麼地黑暗且殘酷。
楚國政治黑暗,郢都就被吳王闔閭帶著孫武率領軍隊攻克了。吳國如果政治黑暗,越國就會滅掉吳國。
所以,夫差亡國是因為不聽伍子胥的,放了越王勾踐,沒有滅越國。
夫差這個人有點像楚漢爭霸時的項羽,而伍子胥則像亞父范增,勾踐像劉邦,特別是在滅掉吳國大殺功臣的時候,非常像。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回覆列表
孫武在幫助吳王闔閭稱霸後就歸隱山林了,沒有為吳王夫差效力。 而且,孫武是齊華人,幫助吳王闔閭僅僅是報答知遇之恩,吳國是稱霸還是滅亡都不關孫武什麼事,沒有必要為了保衛吳國就非要效力夫差不可。 對比一下吳起,魏國不要他就去效力楚國;樂毅,燕國不要他就去了趙國。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沒有什麼國家觀念,今天為這國,明天為那家,不然也不會有合縱連橫,謀士說客滿天下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