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轉瞬落塵
-
2 # 武漢小市民咵天
原因1:公元前425年,一直僵持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發生了轉折,使斯巴達人失去了勝利的信心。
在這一年,斯巴達派440名重灌步兵前往斯發克特里亞島,其中有292名被雅典俘虜,這當中有120名為全權斯巴達公民,包括許多上層人士,其餘的都戰死了:由於斯巴達城邦只有幾千公民,這次失敗是一次沉重打擊。因害怕雅典人一怒之下把這些俘虜作為人質殺掉,此後斯巴達不僅停止了年復一年對阿提卡的入侵和踐踏,而且還向其派出使節求和。
不久,雅典將領尼西阿斯又率艦隊攻佔了拉科尼亞南部海岸附近的庫特拉島。由此派洛斯和庫特拉成為雅典環航打擊伯羅奔尼撒海岸的基地以及希洛人奴隸和匹裡阿西人逃亡的避難所,斯巴達人擔心這兩個據點會引發希洛人的暴動。
虔誠的斯巴達人開始反省、並懷疑是否他們拒絕仲裁、首啟戰端而惹怒了神靈,而神靈的懲罰是有計劃的,因此他們進一步的苦難可能不可避免。這導致他們士氣低落、情緒沮喪,再也沒有與雅典繼續戰鬥下去的勇氣了,盼望著透過議和來贖回公民,解除派洛斯、庫特拉的威脅。
既然他們不想再進行戰爭,故此時處境尷尬的斯巴達人不可能再與波斯聯絡,正如路易斯所說的,即便是公元前425年波斯使者阿塔弗爾奈斯到達斯巴達,也會發現斯巴達人對如何儘快消除希洛人起義的威脅及迎回普雷斯托阿納克斯國王,比如何透過努力來開闢一個新戰場、與雅典決戰更感興趣。
原因2:斯巴達國王普雷斯托阿納克斯的迴歸,標誌著斯巴達對外政策的轉向。
普雷斯托阿納克斯為公元前445年斯巴達與雅典簽訂的《三十年和約》做了許多前期工作,被當時的斯巴達人及後來的諸多學者目為鴿派,他倡導斯巴達和雅典分別領導希臘世界陸地和海洋的兩極霸權體系。
由於斯巴達內部激烈的派別鬥爭,普雷斯托阿納克斯在《三十年和約》簽訂前夕被迫出走阿卡狄亞。在公元前425年,斯巴達戰場形勢急轉直下的情況下,普雷斯托阿納克斯此時回國就極有可能具有某種政治內涵,斯巴達人很有可能企圖利用他在雅典人心目中的鴿派形象與之達成和約,從而收回被俘的公民,並消除上述兩個基地對斯巴達社會的威脅。
原因3:公元前424年簽訂的《厄庇裡庫斯條約》規定波斯必須中止與斯巴達的談判。
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斯巴達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多次向波斯派出使團,企圖與波斯結盟,取得波斯的財政支援。
雅典獲悉斯巴達這一動向後,考慮到《卡里阿斯和約》不能阻止波斯與斯巴達的接觸,遂決定派出使團與波斯談判締結新的條約。
公元前425年希臘軍事形勢風雲突變,斯巴達的勝利局面急轉直下,瀕於敗北,停止向波斯派出使團。同時,波斯剛剛經歷一場殘酷的王位之爭,大流士國王在血雨腥風中踐柞,尚需寬鬆的外部環境以鞏固其對帝國的統治,遂與雅典簽訂《厄庇裡庫斯條約》。條約規定雙方互不侵犯、不得支援對方的敵人等。
回覆列表
因為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斯巴達想和波斯結盟打雅典,雅典肯定不想讓他們結盟,於是為了國家利益也是為了噁心斯巴達,他們也派出使團去波斯,沒想到戰爭後半頁斯巴達要輸了,斯巴達為了服軟又不派出使團去波斯了。波斯在那時剛剛內戰完,也不想管閒事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雅典和波斯簽訂了《厄庇裡庫斯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