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
2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篇》,原文是,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愈”,勝過、超過的意思。
“聞一以知十”,“聞一以知二”,大多數情況下都解釋為聽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或兩件事,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朱熹在《論語集註》中的註釋是這樣的,“一,數之始。十,數之終。二者,一之對也。顏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見終;子貢推測而知,因此而認彼”。“聞一以知十”應該理解為知始而知終、知部分而知全部。“聞一以知二”則應該理解為知道一部分,就推而知其相對應的部分,也就是“告諸往而知來者”的意思。
“與”,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漢儒(如鄭玄、馬融)的註釋一般都將其解釋為連詞,也就是“與”、“和”的意思。而朱熹為代表的宋儒則註釋為“與,許也”,也就是贊同、同意的意思。“吾與女弗如也”一句也就有了“我和你都不如顏回啊!”“我同意你的看法,你確實不如顏回”完全不同的兩種解釋。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問子貢說:“你和顏回相比,誰的修為更優勝一些?”子貢回答道:“我怎麼敢和顏回比呢?顏回知道一個事情的開始,就能推知事情的全部,而我呢,只能做到‘告往而知來’”孔子聽後,說:“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朱熹還引用了宋儒胡寅的話,其中有一句“聞一知十,上知之資,生知之亞也。聞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資,學而知之之才也。”孔子對於求學之人的資質也分過類“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第一類人是“生而知之”,一生下來就能懂,悟性極高,從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大概顏回是這種人。第二種是“學而知之”,比第一類人差點,但是透過學習,也可以達到聖賢的水平,子貢大概就是這種水平了。第三種人是“困而知之”,這種人主動性差,遇到困難了,才去學習,只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才去學習,這種人是不能成為孔子的學生的。還有一種“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即使遇到困難還不去學習的人,屬於愚民,不屬於求學之人。
孔子還說過“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人之天資有別,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是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改進則是一個態度問題。本章孔子在表揚顏回的過程中也告訴了後世求學者,學習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態度和方法,再聰明的人,如果不會總結、改進,結果也只能是一事無成。這就需要我們這些中等資質的人,在求學的過程中不能死記硬背,要學會探究所學知識的本質,理論聯絡實際,總結經驗,不斷改善學習方面,今天能聞一知二,力爭明天能聞一知三,今天能舉一反二,明天能做到舉一反三。
回覆列表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評述】
子貢天資不如顏回,孔子的天資也不如顏回,但孔子較於顏回,孔子所取得道德成就,終是稍勝顏回一籌。
可見,人生在世,比的不是天資,比的是修身的境界,比的是誰走的更遠、做的更好。像長跑,先到終點的不一定是最快的人,“龜兔賽跑”不就是如此?
所以作為管理者、君子,不要羨慕別人的輝煌,要戒驕戒躁,要腳踏實地,這樣才能一步一步的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