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與包公祠緊緊相連。整座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與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開封 護喪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1973年建於此,1988年竣工。 墓園內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包公曾言: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故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墓園由主墓區、附墓區和管理區組成。主墓呈“覆鬥型”,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誌銘和2.4米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安放包拯遺骨。北側是附墓區,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峭直、剛毅之意。主要建築上置有全國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劉海粟、啟功、溥傑等撰書的楹聯。 出包公祠東行不遠,即見河畔高地的綠樹叢中掩映著一片紅牆黑瓦的古建築,那就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遷安重建的墓地——包公墓園。墓園外有神牆圍護,內有神道貫通。園區規模宏大,建築古樸典雅,滿園蒼松翠柏,地勢起落有致,與相距不遠的包公祠和相鄰的清風閣遙相輝映。 包公墓,全稱為“包孝肅公墓園”,佔地面積3公頃,園內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是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墓園南臨蕪湖路,北近包河邊,東靠亞明藝術館,西接清風閣。 包拯墓園由主墓區、碑廊、附墓區、地下墓室和管理區等組成。
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與包公祠緊緊相連。整座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與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開封 護喪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1973年建於此,1988年竣工。 墓園內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包公曾言: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故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墓園由主墓區、附墓區和管理區組成。主墓呈“覆鬥型”,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誌銘和2.4米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安放包拯遺骨。北側是附墓區,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峭直、剛毅之意。主要建築上置有全國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劉海粟、啟功、溥傑等撰書的楹聯。 出包公祠東行不遠,即見河畔高地的綠樹叢中掩映著一片紅牆黑瓦的古建築,那就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遷安重建的墓地——包公墓園。墓園外有神牆圍護,內有神道貫通。園區規模宏大,建築古樸典雅,滿園蒼松翠柏,地勢起落有致,與相距不遠的包公祠和相鄰的清風閣遙相輝映。 包公墓,全稱為“包孝肅公墓園”,佔地面積3公頃,園內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是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墓園南臨蕪湖路,北近包河邊,東靠亞明藝術館,西接清風閣。 包拯墓園由主墓區、碑廊、附墓區、地下墓室和管理區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