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理縱橫
-
2 # 使用者96619803490
首先謝謝邀請。從目前實際情況看,經過漫長的時間後,渤海會成為渤海湖。因為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淨造陸地25至31平方公里,山東東營數年前曾是海洋。隨著黃河輸送泥沙的沉積,大陸不斷向東延深,總有那麼一天渤海灣會被封口成湖。
-
3 # 娛樂泡芙
不會。現在黃河在山東東營河口區流入渤海,由於黃河水攜帶大量的泥沙經過漫長的淤積在山東東營已基本形成了半島地形。東營半島的形成,阻擋了渤海灣西部的南北海上交通,延長了交通航線,加大了運輸成本,影響了渤海西岸經濟發展。現在黃河水由東營河口入海將泥沙透過黃河三角洲送入渤海中心加大了對渤海海水的汙染,使渤海的水質嚴重下降,半個渤海在黃河水的汙染下變得渾濁。黃河泥沙雖然在東營淤積了大量的土地,但由於東營處於半島狀態,三面環海,使黃河的泥沙大部分散入渤海深海海底。
據統計,黃河在“奪淮入海”期間在江蘇北部造陸一萬多平方公里,在後期匯入渤海灣後在渤海灣造陸5000多平方公里,在不消耗任何財力物力的情況下造就了大量的土地(當然這些土地面積的資料都是減除被洋流侵蝕後的面積)。
目前,黃河在山東東營河口區流入渤海,沖積下來的泥沙不會對萊州灣造成大的影響。倒是可以在東營市拓寬小清河下游,或另開河道將黃河水直接匯入萊州灣腹地,利用黃河泥沙填平萊州灣,充分發揮黃河淤泥造地功能這一巨大的資源的作用。再造一個的萊州灣大平原。
-
4 # YA0086185
從中國沿海的天津往南到揚州,往西到鄭州的邙山的廣大地域原來曾是大海,而現在成了土地,這是黃河沖積的結果,太湖原來是片海,後來被黃河與長江的泥沙淤積成了內湖,太湖石就是以前海中的石頭。久遠的未來渤海成為內湖是必然的,畢竟黃土高原還有上千米厚的黃土還會被風雨衝涮下來。
-
5 # 這麼近那麼遠F4
黃河,我們的“母親河”,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黃河屬太平洋七大水系之一,長度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源頭為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流經中國,青、甘、川、寧、內、陝、晉、豫、魯等九個省(自治區),最後在山東東營注入渤海灣。黃河支流眾多,較大的主要支流有四大支流,即洮河、湟水、汾河、渭河。黃河有一項世界之最,就是黃河每年攜帶泥沙量世界第一,每年攜帶16噸泥沙。
萊州灣,與遼東灣、渤海灣共稱為渤海三大海灣,海岸線長320公里,面積6700平方公里,範圍:西起黃河河口,東至龍口的屺姆角,寬度為60多公里,位於渤海南部 ,山東半島北部,受郯——廬大斷裂帶控制,由於斷塊凹陷而形成。萊州灣,水產養殖豐富,河水內攜帶大量有機物,形成天然漁場,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天然氣等。 由於地形特殊,天然形成眾多優良港口,有濰坊港、東營港、龍口港等港口。
黃河今年已經出現三次洪水,洪水實際上指的就是受降雨及上游來水的影響,水文站監測的黃河達到了5000立方米/秒以上的警戒流量。每次洪水都攜帶大量泥沙,而泥沙部分沉積於黃河下游河床,導致黃河在下游成為“懸河”,其它大部分泥沙被攜帶到渤海灣內。那麼,長此以往,處於黃河口南岸的萊州灣會不會被黃河淤埋成大型水庫呢?原因何在?
這種假設的可能性不大。渤海面積7.8萬多平方公里,黃河每年泥沙攜帶量為16億立方米,但到黃河下游,由於地勢平坦,河寬水淺,落差較小,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泥沙沉澱於河床中,有四分之三的泥沙被攜帶到渤海內。黃河三角洲以每年12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長,向渤海每年推進0.5-2.2公里。雖然速度不算太快,面積增長也很慢,對於八萬平方公里的渤海來說簡直是微乎其微。
造成黃河口“造陸”緩慢的原因,筆者總結了以下四點:第一、地形因素。渤海屬中國內陸海洋,平均深度18米左右,從海邊到海洋深度是呈斜坡狀,也就是四周高中間低,渤海與黃海間地勢,呈現渤海像外海黃河傾斜。第二、洋流因素。在風平浪靜時,我們看大海表面非常平靜,但在渤海海底是有洋流存在的,海底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平靜,洋流移動迴圈,攜帶走大量沉積的泥沙。第三、渤海黃海互通因素。中國的渤海雖是內海,但是也是與太平洋互通的。渤海與黃海透過渤海海峽相連,有這樣的互通條件,有利於渤海與黃海之間的海水流通,泥沙透過海水運動被搬運到黃海,甚至更遠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黃海是黃色的原因之一。第四、植被因素。黃河的泥沙主要來自於黃河上游的黃土高原,經過多年治理,退耕還林,植樹種草,黃土高原植被髮生巨大變化,減少了水土流失量,由原來每年的16億噸變成現在的3億噸,減少了近80%,也就減緩了黃河“造陸”速度。綜上幾點原因,黃河攜帶泥沙量很難將萊州灣變成大型水庫,也不可能填平渤海,不要“庸人自擾”了。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提及萊州灣,我們會馬上想到時颱風“利奇馬”,說起山東壽光,我們又不得不說起去年的颱風“溫比亞”。今年利奇馬在萊州灣打轉,停留的時間最長,山東濰坊、壽光一帶,幾乎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再一次遭受颱風襲擊,這個地方是全國出了名的“神仙”。
今年黃河出現三號洪水,長久以往萊州灣會不會被黃河淤埋成大型水庫?如上圖:
黃河攜帶著泥沙大約每年有4億噸沉積在河床,12億噸沉積在渤海灣,而且黃河入海口處,泥沙沉積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右偏……未來是不是把萊州灣封閉了呢?變成了一座水庫或湖泊呢?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地質歷史上,杭州西湖是怎麼形成的?
西湖原來是背山靠海,至少距今兩千多年前,西湖還是一個淺海灣,除個別山嶺外全部淹沒在海水之中。隨著海水的沖刷,海灣四周逐漸變成泥沙沉積,使海灣變淺,同時錢塘江也帶來泥沙,在入海口沉積。泥沙越積越多,在河流沖積作用和海水潮汐雙重作用,形成了一個”大堤“ 最終將封閉海水被截斷,就形成了一個湖。這種現象在地質學上稱為“瀉湖”。上圖示意。
那麼萊州灣隨著黃河泥沙的沉積就變成第二個“杭州西湖”呢?完全有這個可能。
看圖1,萊州灣左側有黃河匯入,黃河的泥沙含量是錢塘江無法相比的,這些大量泥沙也會沉積下來,受潮汐作用影響,有可能把萊州灣封閉起來。從目前來看,這裡的水深不過7~8米,最窄處不過50多公里,黃河每分鐘大致可以造陸38平方米,以這個速度來看,可以預見的未來,萊州灣真有可能變成一座湖泊或水庫。
形成湖泊或水庫的速度取決於黃河的徑流量,也取決於中下游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年黃河流域乾旱,徑流量減少,沉積渤海灣的泥沙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中上游地區綠化工作,水土保持的好,沉積的泥沙也達不到預期,封閉萊州灣也是難上加難。
今年黃河的第三號洪水時間、流量要高於往年,得益於今年的華西秋雨比2018年來得更早了一些,降水量也高於往年,而且有資料證明,黃河上游青海、甘肅降水量在不斷增多,黃河流域豐水年會使得入渤海的泥沙越來越多,封閉萊州灣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