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腺泡細胞癌?【臨床表現】 腺泡細胞癌是一種較少見的涎腺腫瘤,佔涎腺腫瘤的1%~3%,佔大涎腺腫瘤的1%~4%,佔涎腺惡性腫瘤的5.1%~12%。據Garder報告,佔大涎腺惡性腫瘤的7%~15%。發生部位以腮腺最多,幾乎為腮腺所獨有。但發生在頜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者均有報道。此腫瘤從少年到老年均可發病,但以40~60歲最多見,女性較男性多見。 腺泡細胞癌臨床上類似混合瘤,常為無痛性腫塊,偶爾有疼痛和麵神經受累症狀。病程較長,從幾個月到數十年不等。腫瘤多為圓形,實質性,可有結節,中等質地或稍偏硬,少數呈囊性改變,活動,與面板無粘連。晚期可轉移,以頸淋巴結轉移最常見。 由於臨床上無特徵性表現,雖然經涎腺造影、CT、B型超聲及放射性同位素掃描等特殊檢查,但術前也難以作出正確診斷, 一般需在病理檢查後方能確診。 (一)大體形態 腫瘤一般為單發,有包膜,但不完整,多數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呈結節狀或分葉狀,質地較硬。切面實性稍凸,灰白色,有棕紅色斑點,較脆,無良性混合瘤的溼潤及粘液樣的表現。偶見囊性變,囊內含有棕紅色液體。 (二)鏡檢 腫瘤有薄的被膜,但被膜內常見瘤細胞浸潤。瘤細胞排列成實體團塊,構成許多類似正常腺泡、小梁、小管、濾泡,但無導管及導管樣結構。還可見小葉或片狀結構,有少量帶血管和淋巴樣組織的間質。有時腫瘤內可見有實性或乳頭狀囊性濾泡。瘤細胞呈圓形或多邊形,胞核小,偏位,核仁不明顯,胞漿豐富,含有嗜鹼性顆粒,與正常腺泡細胞內的酶原顆粒相似,但也有無顆粒細胞者,細胞內可見空泡。有的則呈透明狀胞漿,可有清晰胞漿的細胞及空泡狀細胞出現,應注意與乳頭狀囊腺瘤、轉移性腎透明細胞癌以及粘液表皮樣癌相鑑別。 (三)生物學特點 腺泡細胞癌生長緩慢,病程長,但呈區域性浸潤,並可有復發和轉移。雖然瘤細胞的一致性和高度分化,也不能確定為良性,均應視為低度惡性。 【診斷】 由於臨床上無特徵性表現,雖然經涎腺造影、CT、B型超聲及放射性同位素掃描等特殊檢查,但術前也難以作出正確診斷, 一般需在病理檢查後方能確診。
什麼是腺泡細胞癌?【臨床表現】 腺泡細胞癌是一種較少見的涎腺腫瘤,佔涎腺腫瘤的1%~3%,佔大涎腺腫瘤的1%~4%,佔涎腺惡性腫瘤的5.1%~12%。據Garder報告,佔大涎腺惡性腫瘤的7%~15%。發生部位以腮腺最多,幾乎為腮腺所獨有。但發生在頜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者均有報道。此腫瘤從少年到老年均可發病,但以40~60歲最多見,女性較男性多見。 腺泡細胞癌臨床上類似混合瘤,常為無痛性腫塊,偶爾有疼痛和麵神經受累症狀。病程較長,從幾個月到數十年不等。腫瘤多為圓形,實質性,可有結節,中等質地或稍偏硬,少數呈囊性改變,活動,與面板無粘連。晚期可轉移,以頸淋巴結轉移最常見。 由於臨床上無特徵性表現,雖然經涎腺造影、CT、B型超聲及放射性同位素掃描等特殊檢查,但術前也難以作出正確診斷, 一般需在病理檢查後方能確診。 (一)大體形態 腫瘤一般為單發,有包膜,但不完整,多數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呈結節狀或分葉狀,質地較硬。切面實性稍凸,灰白色,有棕紅色斑點,較脆,無良性混合瘤的溼潤及粘液樣的表現。偶見囊性變,囊內含有棕紅色液體。 (二)鏡檢 腫瘤有薄的被膜,但被膜內常見瘤細胞浸潤。瘤細胞排列成實體團塊,構成許多類似正常腺泡、小梁、小管、濾泡,但無導管及導管樣結構。還可見小葉或片狀結構,有少量帶血管和淋巴樣組織的間質。有時腫瘤內可見有實性或乳頭狀囊性濾泡。瘤細胞呈圓形或多邊形,胞核小,偏位,核仁不明顯,胞漿豐富,含有嗜鹼性顆粒,與正常腺泡細胞內的酶原顆粒相似,但也有無顆粒細胞者,細胞內可見空泡。有的則呈透明狀胞漿,可有清晰胞漿的細胞及空泡狀細胞出現,應注意與乳頭狀囊腺瘤、轉移性腎透明細胞癌以及粘液表皮樣癌相鑑別。 (三)生物學特點 腺泡細胞癌生長緩慢,病程長,但呈區域性浸潤,並可有復發和轉移。雖然瘤細胞的一致性和高度分化,也不能確定為良性,均應視為低度惡性。 【診斷】 由於臨床上無特徵性表現,雖然經涎腺造影、CT、B型超聲及放射性同位素掃描等特殊檢查,但術前也難以作出正確診斷, 一般需在病理檢查後方能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