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羅大千
-
2 # 使用者254950865829
農曆的月份大小計算為:農曆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迴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為了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曆的閏月。 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曆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 農曆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曆裡的分佈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範圍很大。 農曆還是有一定迴圈規律的:由於十九個迴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曆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
農曆月大與月小是怎樣計算的?
農曆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曆並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曆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曆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
農曆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出現兩個小月。由於朔望月稍大於29天半,所以在農曆的每100個歷月里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農曆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迴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為了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曆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曆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於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中國曆法淵源甚遠。《尚書?堯典》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等記載。雖然《尚書》乃後人所託,井不足以證明當時已認識到每個迴歸年長度為366天,但是對於農事活動來說,“年”是最重要的週期。這是原始社會的人們從生產實踐中得到的。中國曆法採用干支記法。東漢以前只以記日,建武三十年(54)以後,始以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