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953194654

    這裡簡單說一下自己理解的性善論和性惡論,也不想長篇大論來論證這個。

    孟子的性善,主要出自於“四心”,或者叫“四端”,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這“四心”,因此,也就成了“人人皆可成堯舜”。

    我們經常聽到的宣傳語,也是出自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你會發現,孟子談論性善都是從個人內心感受出發: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內心中產生“不忍心”,在孟子看來就是善,但這種善,只是一個種子,能不能發芽,就是要看你自己的培養,你用什麼東西培養它,它最後就會是什麼,所以需要學禮養浩然之氣,就是培養這個種子,“人人皆可成堯舜”而非“人人皆是堯舜”。

    而荀子的性惡論,其實更側重從唯物主義,“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天”為“常”,而由天誕生的人性,也就是常,是沒有道德的,所謂的善惡,都是我們人為加上去的,不是它本身存在的。

    但是善惡判斷的是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又依賴周圍的環境,“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

    孟子說人有“四心”,荀子並沒有否定說,沒有這內容,而是說,不止這內容。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 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 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正是因為有這些內容,所以會表現出“惡”的一方面。

    但為什麼兩者都歸於儒家呢?

    荀子認為“性中有惡”之後,是應該如何處理呢?

    今人之性惡,必將 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 治,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製法度, 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 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

    簡單說,就是學禮儀。

    不要忘了,荀子的第一篇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勸學》: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兩人的不過是從正反面出發,一個是要培養善,另一個是要約束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合適學植物保護專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