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
2 # 生活問道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對於袁術與曹操的作戰描寫基本相同。都是因為袁術稱帝引起的殺身之鍋。
最初袁術在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就曾想稱帝,由於手下主簿閻象的反對而做罷。但袁術自認為大漢氣數已盡,加上做皇帝心切,終於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稱帝,建號仲春。
袁術的稱帝遭到了以曹操為首的孫策,呂布等人的集體反對。也許是袁術的逆天而行惹怒了上天,本來物產富足的淮南遭遇了連年的旱災,莊稼顆粒物收,甚至都發展到易子相食,人吃人的地步。但是袁術罔顧災情,依舊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曹操在這年冬天起大軍十七萬攻打壽春,袁術留下大將李豐、樂就、梁剛、陳紀等人並大量的糧食堅守壽春。
曹操所處環境同樣是受災嚴重,本來是要速戰速決,結果卻被拖入了持久戰。眼看著軍心就要渙散,曹操以管糧官任峻手下倉官王垕盜竊軍糧為名,並許諾照顧王垕家人,將王垕當眾斬殺,平息了眾怒。而後曹操利用軍兵高漲計程車氣一股做氣攻打下了壽春。
曹操將壽春城中收掠一空,暫時解了軍隊的糧食危機。但是下一步是退兵還是追擊袁術,曹操與手下謀士產生了分歧。這時候因為張秀聯合劉表起兵進犯,曹操順勢退兵,一面應對張秀的軍事進攻,一面讓軍隊修養生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是一場戰爭中能否獲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即使強如曹操也無法破例。不過,做皇帝夢到瘋狂的袁術躲得過一時,最終還是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嘔血而死,徒留笑柄!
曹操在攻打壽春袁術的時候,一度出現了缺糧的情況,“操軍相拒月餘,糧食將盡”。
這時候曹操故意讓糧官王垕剋扣糧草,用小斛替代大斛發糧給士兵,差點爆發了兵變。
殺了糧官之後,曹軍依舊缺糧,最後是如何渡過難關的?經過袁術的“刻苦經營”,淮南是荒涼一片,加上水旱連年,百姓缺食。這時候曹操又舉兵十七萬來奪取揚州治所——壽春。
“卻說曹兵十七萬,日費糧食浩大,諸郡又荒旱,接濟不及”。曹操軍隊多,又沒得收成,戰線拉的長了後方供應不上,前線譁變。雖然和孫策借到了十萬斛糧米,但也僅夠一個月之用的。
之後糧官王垕來找曹操,問他“兵多糧少,當如之何”?曹操密令“可將小斛散之,權宜救一時之急”。王垕依計行事,結果引起兵變。雖然這事的主使者是曹操,可王垕卻必須背這個鍋。“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最後王垕被殺,頭顱高掛於營門之上,發出榜文“公佈罪行”:“王垕故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於是眾怨始解。
在殺了王垕的第二天,曹操下令:“如三日內不併力破城,皆斬!”接著曹操親自督戰,力斬兩員後退裨將,下馬挖土填坑,激勵了士氣,振奮了軍威。本來曹操計程車兵就佔了極大的優勢,只是因為糧食不足而吃了虧。
現在士氣大振,眾人爭先恐後地攻城,而壽春的守將又是李豐、陳紀、樂就、梁剛等三流武將,很快壽春城就被攻破了,城中偽帝袁術的將領全部斬殺,焚燒偽宮偽殿,並把壽春搶掠一空。之後在荀彧的勸諫下,曹操退兵許昌,等來年再戰袁術。
曹操殺王垕,其實和望梅止渴的典故一樣,只是找一個讓士兵們消氣的地方而已。因為即使殺了王垕,糧草還是缺少,如果攻不下壽春的話,士兵再次譁變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同理望梅止渴也是一樣,就算可以“望梅”,可士兵們後面還是會渴,如果找不到水源的話,曹操也是肯定贏不了那場戰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