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樂幼教

    為何現在很難看見社會人士參與教育(儘管是臨時的)?

    要求高。對於教育這樣一個問題,本身的要求就是比較高的,需要掌握很多知識和能力,但人們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都不同,適合進行教育的就更少,因此通常有社會人士參與教育的都是該人在某方面取得較大成就,並且是專業對口的;

    崗位少。雖然這樣的崗位不是固定的,但是需要這樣的崗位也比較少,教育的相關機構、學校也都是按需招聘,填補了空缺,因此需求就少了;

    專業人士增多。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教育人才越來越多,當下已經基本滿足了教育領域,因此沒有空缺就沒有了需求;

    對臨時的認知不足。即使有極少部分需求,但由於人們對義務或臨時的認知不足,導致人們的參與積極性減少。人們的普遍意識是有一個固定工作,能拿到穩定薪資。對於工作不穩定,或許還沒有薪資,人們是不太願意去付出的;

    自身工作原因。現在的人們生活壓力較大,不得不努力工作,以換取生活所需,在工作時其激情和能力就已被單位榨乾,便沒有了去義務付出的激情;

    沒有相關政策鼓勵。國家極少有相關政策的指引和鼓勵,導致人們的思想意識在這個方面也就認識不足,因此便很難看見社會認識參與教育。

      以上,如有不適,盡請指正。

  • 2 # 軍刺565

    我先介紹兩位捐資助學的楷模:陳嘉庚,邵逸夫。

    陳嘉庚(1874——1961),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人,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他經歷了晚清及近代中華民族的懦弱屈辱歷程,立志教育興國。1913年創辦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今天的集美大學。

    1921年創辦廈門大學,這是唯一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自1921年始,他獨力維持了16年,最艱難時他賣了三座大廈,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後來在新加坡創辦華僑大學。估計他一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一億美元以上。1990年,國際上把編號為296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邵逸夫(1907——2014),寧波人,香港影視界泰斗,人稱"電影教父”。他對於教育及科技的捐助不分國籍,最著名的"邵逸夫獎”一年領發一次,用於獎勵世界各地在天文,數學和生命科學與醫學等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者,每個獎項頒給100萬美元,比諾貝爾獎的95萬美元還高,被稱為心"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

    在內地,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幣,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醫療專案,尤其對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他捐助的教育資金遍佈神州大地。全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逸夫樓""逸夫圖書館”。1990年,中國將一顆中國發現的編號2899的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1994年,邵逸夫向牛津大學捐資300萬英磅,成立中國研究所。

    2008年,汶川大地震,邵逸夫捐資1億港幣,重建學校。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邵逸夫捐助1億港幣。

    2013年,向浙江大學捐贈2億港幣,建設"邵逸夫醫療中心”和"邵逸夫醫學研究中心”。

    陳嘉庚和邵逸夫,是咱們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先行者,他們的精神會激發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參與到教育中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蝦塘水蚯蚓對南美白對蝦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