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8年,中亞的遊牧部落帕尼人在阿爾沙克一世的帶領下,消滅了統治帕提亞的原塞琉古王朝總督安德拉戈拉斯,定居在帕提亞地區,帕提亞帝國【亦稱阿爾薩息王朝或安息帝國】就此建立。塞琉古王朝多次征討未果後,被迫預設帕提亞的地位。隨著塞琉古王朝的進一步衰落,帕提亞人入侵伊朗高原,逐漸佔領了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伊朗高原殘存的一些希臘殖民地以自治城邦的形式臣服於帕提亞。此後,帕提亞人越來越傾向於波斯文化,並吸收了古老波斯統治者的理念,就此,帕提亞人成為中亞西亞的霸主。
之後,帕提亞同地中海世界(羅馬共和國及隨後的羅馬帝國)發生衝突。公元前53年,在著名的卡萊戰役中,帕提亞的重灌騎兵和騎射手聯合,擊敗了克拉蘇率領的羅馬軍團。但後來,帕提亞的首都泰西封(今巴格達東南32公里處)曾多次被羅馬軍隊攻破。
那麼,羅馬軍團是怎麼擊敗帕提亞騎兵的呢?
簡單說,就是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帕提亞的騎兵非常之強,但他的步兵卻是相當大的短板。當時帕提亞軍隊的殺手鐧是重騎兵與弓騎兵協同使用的“帕提亞體系”,即弓騎兵先用箭雨持續覆蓋敵軍陣型,當敵軍在精神上或士氣上處於崩潰狀態時,帕提亞弓騎兵就會將弓箭火力集中於一點,而帕提亞重騎兵就會發動真正的毀滅性衝擊,徹底瓦解對手。
而羅馬軍團在卡萊之敗後,就想到了剋制這種戰術的辦法:在軍團裡大量增加步兵投石手與弓箭手,用來壓制帕提亞騎弓手的射擊。這樣,帕提亞人就不能一直使用“帕提亞戰術”來消耗羅馬軍團,重騎兵也找不到發動進攻的機會。
比如卡萊之戰後的公元前39年,帕提亞人轄勝利之餘威,從南北兩路對羅馬發動入侵。羅馬優秀統帥文提狄斯帶領軍團在“奇裡乞亞之門”阻擋帕提亞騎兵。
他將軍團駐紮在高地上。之前獲勝的帕提亞騎弓手則因為信心十足,不等所有軍隊集結完畢就衝上來向羅馬軍團射箭。羅馬步兵躲避在大盾之後,等帕提亞騎兵稍有靠近就立即以滂沱大雨般的標槍還擊。帕提亞弓騎兵剛出現混亂,羅馬軍團就依靠高地優勢猛衝下來,與猝不及防、無法撤退的帕提亞弓騎兵撞在一起,引發混戰。不善肉搏的帕提亞輕騎兵被大量砍倒後逃跑,甚至衝亂了帕提亞後陣的重灌騎兵,使之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一年之後,還是由文提狄斯指揮的吉達魯斯山之戰。帕提亞騎兵竟然如一年之前同出一轍,向駐紮在高地上的羅馬軍團發起攻擊並開始射擊。結果他們又被羅馬軍團從高地上衝下並陷入肉搏。被殺死的騎兵與戰馬順著斜坡翻滾,造成了大量帕提亞弓騎兵的崩潰。隨後羅馬軍團從兩翼包抄,包圍了後陣的帕提亞重騎兵。羅馬人並未直接進行衝擊,而是先用大量投石索丟擲彈雨掩護,阻止了帕提亞具裝騎兵的衝鋒,軍團這才從四面八法向帕提亞具裝騎兵和統帥衝殺過去,進行貼身戰。帕提亞重騎兵只能奪路而逃,而帕提亞統帥則被殺死。
總結一下,帕提亞騎兵是一套組合拳,以弓騎兵放風箏為第一招,羅馬人直接破掉了帕提亞人的第一招,帕提亞人的組合拳就打不起來了。羅馬人也就有機會了。畢竟羅馬帝國的綜合國力遠高於帕提亞帝國。
公元前238年,中亞的遊牧部落帕尼人在阿爾沙克一世的帶領下,消滅了統治帕提亞的原塞琉古王朝總督安德拉戈拉斯,定居在帕提亞地區,帕提亞帝國【亦稱阿爾薩息王朝或安息帝國】就此建立。塞琉古王朝多次征討未果後,被迫預設帕提亞的地位。隨著塞琉古王朝的進一步衰落,帕提亞人入侵伊朗高原,逐漸佔領了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伊朗高原殘存的一些希臘殖民地以自治城邦的形式臣服於帕提亞。此後,帕提亞人越來越傾向於波斯文化,並吸收了古老波斯統治者的理念,就此,帕提亞人成為中亞西亞的霸主。
之後,帕提亞同地中海世界(羅馬共和國及隨後的羅馬帝國)發生衝突。公元前53年,在著名的卡萊戰役中,帕提亞的重灌騎兵和騎射手聯合,擊敗了克拉蘇率領的羅馬軍團。但後來,帕提亞的首都泰西封(今巴格達東南32公里處)曾多次被羅馬軍隊攻破。
那麼,羅馬軍團是怎麼擊敗帕提亞騎兵的呢?
簡單說,就是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帕提亞的騎兵非常之強,但他的步兵卻是相當大的短板。當時帕提亞軍隊的殺手鐧是重騎兵與弓騎兵協同使用的“帕提亞體系”,即弓騎兵先用箭雨持續覆蓋敵軍陣型,當敵軍在精神上或士氣上處於崩潰狀態時,帕提亞弓騎兵就會將弓箭火力集中於一點,而帕提亞重騎兵就會發動真正的毀滅性衝擊,徹底瓦解對手。
而羅馬軍團在卡萊之敗後,就想到了剋制這種戰術的辦法:在軍團裡大量增加步兵投石手與弓箭手,用來壓制帕提亞騎弓手的射擊。這樣,帕提亞人就不能一直使用“帕提亞戰術”來消耗羅馬軍團,重騎兵也找不到發動進攻的機會。
比如卡萊之戰後的公元前39年,帕提亞人轄勝利之餘威,從南北兩路對羅馬發動入侵。羅馬優秀統帥文提狄斯帶領軍團在“奇裡乞亞之門”阻擋帕提亞騎兵。
他將軍團駐紮在高地上。之前獲勝的帕提亞騎弓手則因為信心十足,不等所有軍隊集結完畢就衝上來向羅馬軍團射箭。羅馬步兵躲避在大盾之後,等帕提亞騎兵稍有靠近就立即以滂沱大雨般的標槍還擊。帕提亞弓騎兵剛出現混亂,羅馬軍團就依靠高地優勢猛衝下來,與猝不及防、無法撤退的帕提亞弓騎兵撞在一起,引發混戰。不善肉搏的帕提亞輕騎兵被大量砍倒後逃跑,甚至衝亂了帕提亞後陣的重灌騎兵,使之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一年之後,還是由文提狄斯指揮的吉達魯斯山之戰。帕提亞騎兵竟然如一年之前同出一轍,向駐紮在高地上的羅馬軍團發起攻擊並開始射擊。結果他們又被羅馬軍團從高地上衝下並陷入肉搏。被殺死的騎兵與戰馬順著斜坡翻滾,造成了大量帕提亞弓騎兵的崩潰。隨後羅馬軍團從兩翼包抄,包圍了後陣的帕提亞重騎兵。羅馬人並未直接進行衝擊,而是先用大量投石索丟擲彈雨掩護,阻止了帕提亞具裝騎兵的衝鋒,軍團這才從四面八法向帕提亞具裝騎兵和統帥衝殺過去,進行貼身戰。帕提亞重騎兵只能奪路而逃,而帕提亞統帥則被殺死。
總結一下,帕提亞騎兵是一套組合拳,以弓騎兵放風箏為第一招,羅馬人直接破掉了帕提亞人的第一招,帕提亞人的組合拳就打不起來了。羅馬人也就有機會了。畢竟羅馬帝國的綜合國力遠高於帕提亞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