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更瘋狂
-
2 # 飄香劍客
個人認為,這個立意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相似,一切都要立足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說。比如說秦始皇嬴政,滅六國,建立大秦帝國,統一文字、築長城、修酈道,算英明神武吧;又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經過隋末唐初的動亂,民心思定,在杜房二相等歷史人物的輔佐下開創貞觀之治,也是英明神武。縱觀歷史,很多有為的君主都是在比較大的社會動盪之後,在充分體驗了社會動盪之下民不聊生的殘酷背景之後,通過其過人的智慧,開創出新的時代。因此,個人認為,君主的英明神武跟有沒有制肘關係不大,而是跟其所處的歷史環境有關係。
-
3 # 史海拾箋
在《三國演義》的第三回開篇,曹操對何進招董卓進京之舉的勸諫之言,可以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
曹操向何進進言曰:“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招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
很多時候,古代有些君主(除了幼主繼位,奸臣謀國等特殊情況)之所以掣肘,便是因為“假之權寵”過甚,最後便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怎能不被掣肘呢?
所以說,在正常的皇位交接後,出現的掣肘問題,那都是皇帝不夠英明神武,自身的權謀御下之術不到家,致使皇權旁落,而被四下掣肘。
-
4 # 葉飄刀
英明神武才沒有掣肘
康熙年幼有鰲拜,嬴政當時有呂不韋
他們可不是等著這些人老死後才能一展身手的。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反方:沒有掣肘也無能漢懷帝劉禪,據守巴蜀。但在曹操派鄧艾攻到成都的時候,劉禪竟然沒有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結果是劉禪與蜀漢全部大臣被帶回魏國,交司馬昭處置。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還派人服侍他。司馬昭假裝關心地問劉禪:“安樂公在魏國會不會思念蜀國呢?”劉禪停下來,不解地說:“我在這兒很快樂,每天無憂無慮,為什麼要思念蜀國?”司馬昭聽完笑了笑,那些蜀國大臣的臉色都很難看。
子不如父,儘管有賢臣輔佐,無奈昏聵無能,胸無大志,斷送了來之不易的江山。
正方:有掣肘也有大作為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玄燁8歲(虛歲)登基的時候,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但不久被鰲拜漸擅實權。在康熙十四歲的時候,鰲拜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可見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經常召集少年侍衛在宮中作“布庫”的遊戲,16歲的時候,他突然命令這些侍衛在鰲拜進見時將其逮捕。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的爵位。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軍事上削三藩,收臺灣、驅沙俄,創“多倫會盟”聯盟蒙古。奠下了康乾盛世的基礎。
所以老農認為,如果君主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根本不在乎有不有掣肘都能建立大業;如果君主昏庸無能,即使沒有掣肘也是碌碌無為,禍國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