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很多關於火繩槍的文章和問答了,但一直沒有詳細的介紹過明代的鳥銃,那今天就在這裡好好侃一侃。
明代的鳥銃,也就是火繩槍,最早在1450s便有了雛形,後來在義大利工匠的改進下,火繩槍有了穩定的槍機結構。進入16世紀,西班牙人憑藉著火繩槍和鐵質武器征服了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而伊比利亞半島的另一個國家葡萄牙卻將火繩槍帶到了東亞,一開始,這種先進的火器並沒有受到明政府的重視,不過和我們一海之隔的日本卻對這種新火器非常感興趣,並且鍛造出了比歐洲火繩槍更為優秀的火繩槍。之後部分失去土地的日本武士為了生存發財,遠洋來到中國沿海劫掠,除了鋒利的武士刀,日本浪人還帶來了火繩槍。面對棘手的倭寇,明政府開始重視火繩槍的仿製與使用。1558年,明兵仗局一年仿製了10000支鳥銃投入軍用。戚繼光抗倭期間,戚家軍鳥銃裝備率是三分之一。而南軍也是開始廣泛的裝備火繩槍。後來戚繼光被調為薊北總兵,又將火繩槍帶到了北方,雖然沒有廣泛流行開,但還是打破了三眼銃獨攬戰場的局面。
對於火繩槍為什麼被稱為鳥銃,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明朝範景文撰的《師律》中提到:“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另一種是因其點火結構在點火時如鳥嘴啄水,故名鳥嘴銃,簡稱鳥銃。明代火器專家趙士楨在《神器譜》中形容鳥銃為:“後有照門,前有照星,機發彈出,兩手不動,對準毫釐,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後來在原有鳥銃的基礎上又結合了其他火器的優點,發明了很多新式火繩槍(雖然多為實驗性武器),像什麼旋機Kuga銃(結合三眼銃),掣電銃和鷹揚銃(結合佛朗機)。
當然了,鳥銃也不是中國唯一的火繩槍,鳥銃所代表的火繩槍為日式槍機,而來自土耳其的魯密銃則是西亞式的槍機,而且其射程、效能要比鳥銃更為優秀。可惜明末國庫空虛,已經沒錢再來投資這種小型的單兵殺器,最終也是一個遺憾。
之前寫過很多關於火繩槍的文章和問答了,但一直沒有詳細的介紹過明代的鳥銃,那今天就在這裡好好侃一侃。
明代的鳥銃,也就是火繩槍,最早在1450s便有了雛形,後來在義大利工匠的改進下,火繩槍有了穩定的槍機結構。進入16世紀,西班牙人憑藉著火繩槍和鐵質武器征服了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而伊比利亞半島的另一個國家葡萄牙卻將火繩槍帶到了東亞,一開始,這種先進的火器並沒有受到明政府的重視,不過和我們一海之隔的日本卻對這種新火器非常感興趣,並且鍛造出了比歐洲火繩槍更為優秀的火繩槍。之後部分失去土地的日本武士為了生存發財,遠洋來到中國沿海劫掠,除了鋒利的武士刀,日本浪人還帶來了火繩槍。面對棘手的倭寇,明政府開始重視火繩槍的仿製與使用。1558年,明兵仗局一年仿製了10000支鳥銃投入軍用。戚繼光抗倭期間,戚家軍鳥銃裝備率是三分之一。而南軍也是開始廣泛的裝備火繩槍。後來戚繼光被調為薊北總兵,又將火繩槍帶到了北方,雖然沒有廣泛流行開,但還是打破了三眼銃獨攬戰場的局面。
對於火繩槍為什麼被稱為鳥銃,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明朝範景文撰的《師律》中提到:“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另一種是因其點火結構在點火時如鳥嘴啄水,故名鳥嘴銃,簡稱鳥銃。明代火器專家趙士楨在《神器譜》中形容鳥銃為:“後有照門,前有照星,機發彈出,兩手不動,對準毫釐,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後來在原有鳥銃的基礎上又結合了其他火器的優點,發明了很多新式火繩槍(雖然多為實驗性武器),像什麼旋機Kuga銃(結合三眼銃),掣電銃和鷹揚銃(結合佛朗機)。
當然了,鳥銃也不是中國唯一的火繩槍,鳥銃所代表的火繩槍為日式槍機,而來自土耳其的魯密銃則是西亞式的槍機,而且其射程、效能要比鳥銃更為優秀。可惜明末國庫空虛,已經沒錢再來投資這種小型的單兵殺器,最終也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