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兩個問題。
一是怎麼知道一方墓誌是真的墓誌,而不是後世、尤其二十世紀偽造的?
二是如果是一方古人的墓誌,怎麼從中挖掘歷史資訊、儘可能還原歷史真實?
前一個問題,最好是有明確的考古資訊。以前,基於墓誌的研究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一些墓葬被多次盜掘,但墓誌還在那裡。因為一方墓誌往往很大、很重,從盜洞運出去不容易,運出去了也賣不出價錢。考古工作者進行搶救性發掘的時候,還能找到一些墓誌,這就比較可靠了。但現在,盜墓者已經漸漸意識到了墓誌的價值,就有人嘗試製作假墓誌,這樣一來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要鑑別這些假的墓誌,大體有以下幾個途經:
(1)避諱:古代不同時期避諱規則複雜,假墓誌的製作者如果對古代避諱規則掌握不紮實,就可能露餡。不過現在做假墓誌的人水平都比較高,不會輕易犯低階的錯誤。
(2)書法:不同時期點哼撇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些墓誌真的很假,我都能看出來,為什麼呢?因為顏真卿、柳公權都是中唐的人,如果初唐的墓誌,落筆明顯有顏體柳體的痕跡,那一定是假的了。
(3)石刻等其他資訊:現代的鑿子和古代很不一樣,如果仔細觀察原石,就能看出端倪(當然,從拓片上就比較難看出了)。
(4)措辭:假設要偽造一方初唐墓誌,就要寫出一篇符合初唐文風的文章來,這畢竟還是有點困難的。假墓誌的製作者一般會採取一個投機取巧的方法,就是從很多真墓誌中擷取一些詞彙、短語、句子來,把它們糅合在一起,組成一篇新的墓誌。如果真正掌握同時期的墓誌,就可以看出這種把戲。
關於後一個問題,確實,墓誌有很多侷限。
首先,寫墓誌最主要還是讚美、謳歌死去的人,因此,即使他做了很多壞事,還是寫一些好的方面。同時,墓誌的書寫是非常標準化的。這就像小學的時候,班主任給全班小朋友寫評語,表揚的話就那麼幾句,無非就是勤奮學習、友愛同學、樂於助人、熱愛勞動、尊敬師長……墓誌也是以特定的方式夸人。所以如果墓誌說一個人博通經史,不一定真的是這樣,也許這人學問很差的……
但是,即使是夸人的方式,也能看出歷史變遷。比如,我爸媽相親那會兒,人家介紹我爸,就會說他是革命家庭啦,勤奮學習、勇攀科學高峰啦。現在這些品質拿到電視節目上,就沒有希望了。電視上出來的人,就要講自己家裡條件好有文化,懂生活,還有趣。這背後的,就是社會風尚的變遷。
墓誌其實能集中反映這種社會風尚、觀念的變化。比如,唐及以前的墓誌都強調家庭出生,說他出自太原王氏,爸爸是誰爺爺是誰太爺爺是誰太太爺爺是誰。至於他是不是真的出自太原王氏,歷史學家還要結合其他材料,仔細考察。但總體上,我們可以發現,唐人是非常注重出身門第的;北宋的墓誌就不強調這些了,就說一下家裡本來在哪裡,爸爸是做什麼的。門閥觀念淡化了,這在墓誌中就有集中的體現。
把握了墓誌的總體特點,就能更好地利用個別墓誌,以補其他史料的不足,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
這裡有兩個問題。
一是怎麼知道一方墓誌是真的墓誌,而不是後世、尤其二十世紀偽造的?
二是如果是一方古人的墓誌,怎麼從中挖掘歷史資訊、儘可能還原歷史真實?
前一個問題,最好是有明確的考古資訊。以前,基於墓誌的研究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一些墓葬被多次盜掘,但墓誌還在那裡。因為一方墓誌往往很大、很重,從盜洞運出去不容易,運出去了也賣不出價錢。考古工作者進行搶救性發掘的時候,還能找到一些墓誌,這就比較可靠了。但現在,盜墓者已經漸漸意識到了墓誌的價值,就有人嘗試製作假墓誌,這樣一來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要鑑別這些假的墓誌,大體有以下幾個途經:
(1)避諱:古代不同時期避諱規則複雜,假墓誌的製作者如果對古代避諱規則掌握不紮實,就可能露餡。不過現在做假墓誌的人水平都比較高,不會輕易犯低階的錯誤。
(2)書法:不同時期點哼撇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些墓誌真的很假,我都能看出來,為什麼呢?因為顏真卿、柳公權都是中唐的人,如果初唐的墓誌,落筆明顯有顏體柳體的痕跡,那一定是假的了。
(3)石刻等其他資訊:現代的鑿子和古代很不一樣,如果仔細觀察原石,就能看出端倪(當然,從拓片上就比較難看出了)。
(4)措辭:假設要偽造一方初唐墓誌,就要寫出一篇符合初唐文風的文章來,這畢竟還是有點困難的。假墓誌的製作者一般會採取一個投機取巧的方法,就是從很多真墓誌中擷取一些詞彙、短語、句子來,把它們糅合在一起,組成一篇新的墓誌。如果真正掌握同時期的墓誌,就可以看出這種把戲。
關於後一個問題,確實,墓誌有很多侷限。
首先,寫墓誌最主要還是讚美、謳歌死去的人,因此,即使他做了很多壞事,還是寫一些好的方面。同時,墓誌的書寫是非常標準化的。這就像小學的時候,班主任給全班小朋友寫評語,表揚的話就那麼幾句,無非就是勤奮學習、友愛同學、樂於助人、熱愛勞動、尊敬師長……墓誌也是以特定的方式夸人。所以如果墓誌說一個人博通經史,不一定真的是這樣,也許這人學問很差的……
但是,即使是夸人的方式,也能看出歷史變遷。比如,我爸媽相親那會兒,人家介紹我爸,就會說他是革命家庭啦,勤奮學習、勇攀科學高峰啦。現在這些品質拿到電視節目上,就沒有希望了。電視上出來的人,就要講自己家裡條件好有文化,懂生活,還有趣。這背後的,就是社會風尚的變遷。
墓誌其實能集中反映這種社會風尚、觀念的變化。比如,唐及以前的墓誌都強調家庭出生,說他出自太原王氏,爸爸是誰爺爺是誰太爺爺是誰太太爺爺是誰。至於他是不是真的出自太原王氏,歷史學家還要結合其他材料,仔細考察。但總體上,我們可以發現,唐人是非常注重出身門第的;北宋的墓誌就不強調這些了,就說一下家裡本來在哪裡,爸爸是做什麼的。門閥觀念淡化了,這在墓誌中就有集中的體現。
把握了墓誌的總體特點,就能更好地利用個別墓誌,以補其他史料的不足,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