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渡之名的由來,要追溯到六朝東晉時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獻之,他常在這裡迎接他的愛妾桃葉渡河。那時內秦淮河水面闊,遇有風浪,若擺渡不慎,常會翻船。桃葉每次擺渡心裡害怕,回此王獻之為她寫了一首《桃葉歌》:“桃仙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後人為了紀念王獻之,遂把他當年迎接桃葉的渡口命名為桃葉渡。從六朝到明清,桃葉渡處均為繁華地段。河舫競立,燈船蕭鼓。
清順治年間,孝陵衛人金雲南遷居渡口,見渡口非常擁擠,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橋,題名“利涉橋”(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橋為石橋。1984年,有關部門在渡口原址立桃葉渡碑。
在十里秦淮與佔青溪水道合流處附近,即淮青橋東.今渡口處立有“桃葉渡碑”,並建有“桃葉渡亭”。
桃葉渡之名的由來,要追溯到六朝東晉時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獻之,他常在這裡迎接他的愛妾桃葉渡河。那時內秦淮河水面闊,遇有風浪,若擺渡不慎,常會翻船。桃葉每次擺渡心裡害怕,回此王獻之為她寫了一首《桃葉歌》:“桃仙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後人為了紀念王獻之,遂把他當年迎接桃葉的渡口命名為桃葉渡。從六朝到明清,桃葉渡處均為繁華地段。河舫競立,燈船蕭鼓。
清順治年間,孝陵衛人金雲南遷居渡口,見渡口非常擁擠,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橋,題名“利涉橋”(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橋為石橋。1984年,有關部門在渡口原址立桃葉渡碑。
在十里秦淮與佔青溪水道合流處附近,即淮青橋東.今渡口處立有“桃葉渡碑”,並建有“桃葉渡亭”。
桃葉渡之名的由來,要追溯到六朝東晉時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獻之,他常在這裡迎接他的愛妾桃葉渡河。那時內秦淮河水面闊,遇有風浪,若擺渡不慎,常會翻船。桃葉每次擺渡心裡害怕,回此王獻之為她寫了一首《桃葉歌》:“桃仙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後人為了紀念王獻之,遂把他當年迎接桃葉的渡口命名為桃葉渡。從六朝到明清,桃葉渡處均為繁華地段。河舫競立,燈船蕭鼓。
清順治年間,孝陵衛人金雲南遷居渡口,見渡口非常擁擠,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橋,題名“利涉橋”(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橋為石橋。1984年,有關部門在渡口原址立桃葉渡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