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進墓誌》,全稱《魏故符璽郎中元進墓誌》。志高五十三釐米,寬六十六釐米。魏體楷書,有界格。計十九行,行十五字。
《元進墓誌》是近年來出土於洛陽的北魏墓誌。據墓誌記載,元進是北魏常山康王之孫(案:常山康王是十六國時期代王拓跋什翼犍之曾孫拓跋素的謐號)。元進十八歲任平北府主簿,世宗元恪欣賞其品行,於是讓他擔任奉朝請,並充侍官,後遷符璽郎中,這是掌握宮廷符璽的職務,從六品下。可惜元進英年早逝,在孝明帝熙平元年(五二八年)卒於洛陽修仁裡,是年冬十一月葬於洛陽城激水之北的邙山地區。
孝明帝熙平年間正是北魏楷書比較成熟的階段。從北魏書法藝術的發展來看,稍早一點的孝文、宣武時期,方峻雄健、茂密厚重是最突出的風貌,甚至可以說是『洛陽體』或『魏碑體』的最典型風格。康有為認為:『六朝筆法,所以過絕後世者,結體之密,用筆之厚,最其顯著。而其筆劃意勢舒長,雖極小字,嚴整之中…無不縱筆勢之宕往。』這正是對此種風格的北朝碑誌的概括。很明顯,熙平時期的墓誌繼承了這種風格,《元進墓誌》無論是用筆的方直爽潔或是結體的茂密端整都體現了這一特點。從太和時期的《元楨墓誌》、《穆亮墓誌》到永平時期的《元祥墓誌》、《石婉墓誌》,再到熙平時期的《元進墓誌》,北魏楷書發展演變的脈絡清晰可辨。相比之下,《元進墓誌》已經逐漸擺脫了過於方直刻露的用筆和欹側峻拔的結體,而變得平和溫潤了許多,用筆中的圓筆明顯增多,方圓結合、平穩舒展成為主要的特點。結合同時期的《刁遵墓誌》、《崔敬邕墓誌》,它們共同昭示了北魏楷書到此時,無論是結體或是用筆都走向了成熟,並預兆了後世隋唐楷書的最終完備。
元進墓誌》,全稱《魏故符璽郎中元進墓誌》。志高五十三釐米,寬六十六釐米。魏體楷書,有界格。計十九行,行十五字。
《元進墓誌》是近年來出土於洛陽的北魏墓誌。據墓誌記載,元進是北魏常山康王之孫(案:常山康王是十六國時期代王拓跋什翼犍之曾孫拓跋素的謐號)。元進十八歲任平北府主簿,世宗元恪欣賞其品行,於是讓他擔任奉朝請,並充侍官,後遷符璽郎中,這是掌握宮廷符璽的職務,從六品下。可惜元進英年早逝,在孝明帝熙平元年(五二八年)卒於洛陽修仁裡,是年冬十一月葬於洛陽城激水之北的邙山地區。
孝明帝熙平年間正是北魏楷書比較成熟的階段。從北魏書法藝術的發展來看,稍早一點的孝文、宣武時期,方峻雄健、茂密厚重是最突出的風貌,甚至可以說是『洛陽體』或『魏碑體』的最典型風格。康有為認為:『六朝筆法,所以過絕後世者,結體之密,用筆之厚,最其顯著。而其筆劃意勢舒長,雖極小字,嚴整之中…無不縱筆勢之宕往。』這正是對此種風格的北朝碑誌的概括。很明顯,熙平時期的墓誌繼承了這種風格,《元進墓誌》無論是用筆的方直爽潔或是結體的茂密端整都體現了這一特點。從太和時期的《元楨墓誌》、《穆亮墓誌》到永平時期的《元祥墓誌》、《石婉墓誌》,再到熙平時期的《元進墓誌》,北魏楷書發展演變的脈絡清晰可辨。相比之下,《元進墓誌》已經逐漸擺脫了過於方直刻露的用筆和欹側峻拔的結體,而變得平和溫潤了許多,用筆中的圓筆明顯增多,方圓結合、平穩舒展成為主要的特點。結合同時期的《刁遵墓誌》、《崔敬邕墓誌》,它們共同昭示了北魏楷書到此時,無論是結體或是用筆都走向了成熟,並預兆了後世隋唐楷書的最終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