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36867717565

      《表忠觀碑》,蘇軾撰並書,碑成於宋元豐元年(1078)八月,石原刻在杭州錢塘錢氏墳。分四石兩面刻,每面正書六行,行二十字。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府陳柯重刻,摹勒書體不佳。原碑筆法操縱嫻熟,方整俊偉,也間以圓筆宛溫,如其豎鉤頗有特點,將“我”、“相”等字取其方,“承”、“行”字又取其圓。多用三分之筆,顯其豐腴,且每筆均不為虛鋒,實筆書碑一絲不苟。結體峻拔右角,如“承”、“行”、“之”等等均右角聳竦,在方整中得氣韻生動。此碑頗近顏真卿《東方畫贊》,前人評此碑“比之蔡君謨,有過之無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

      也”。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雲:“《表忠觀碑》蘇文忠公撰並書,結法不能如《羅池》老筆,亦自婉潤可愛。”此為蘇軾書碑的代表作之一。

      《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宋元祜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縣。原石宋時已毀,明嘉靖間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書體遠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張拓,前三張七行,末張五行,行二十字。此碑書於歐陽修逝世後近二十年,無一筆鬆懈,無一字不縝密。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遒勁,又顯示灑脫之美,其捺與撇往往十分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而又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豎畫,先用一分,繼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筆。“提攜”兩字均為左右結構,又上下相聯,蘇軾卻將下一“攜”字改為上下結構,使“寧”旁置於“乃”字上。趙孟頫《松雪齋》雲:“餘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剛,真所謂綿裡裹鐵也。”王世貞評:“蘇書《醉翁亭記》,結法遒美,氣韻生動,極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長善認為:“文忠早師顏魯公,大書《醉翁亭》、《袁州學記》,不改魯公家法。”可謂知言。蘇軾正書碑刻較著名的尚有《司馬光碑》、《趙清獻公碑》、《浴日

      亭記》等,不一一介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馬爾離開巴薩,卻離金球獎夢想越來越遠,千年綠葉,怎麼評價內馬爾在大巴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