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沐玖筱筱

    歷史印象最大謬誤可能來自“鐵血宰相“這一稱謂,三場德意志統一戰爭,讓普魯士一統整個德國,站在歷史節點下俾斯麥自然被”始作俑者“化,不可或缺的或許還有俾斯麥1862年普魯士下院的那篇“鐵血演講”,這樣說並非銷蝕其歷史功績與國父定位,但僅僅“鐵血”二字對俾斯麥的評價絕非客觀。

    如果說拿破崙主導了19世紀前半段的歐洲格局,那俾斯麥就制衡了19世紀後半段的歐洲局勢。三場德意志統一戰爭並非策劃,關鍵於歷史節點中的脈搏把握。除了“普丹”戰爭尚可商榷為普魯士主動開片外,“普奧”與“普法”兩場戰爭客觀上講都屬強加。先說“普奧”戰爭,哈布斯堡王朝見不得普魯士坐大進而主動出擊;再說“普法”,拿皮侖三世為了維持其岌岌可危的統治合法性,人為轉移國內矛盾毅然決然出兵普魯士。故此來看這戰爭硬漢觀感的“鐵血”扣在俾斯麥頭上,客觀偏差較大。偉大的政治家並非聖人,他也會犯錯,俾斯麥最大的優點在於配合主觀意志原則跟隨當下,引領時代浪潮的實用主義而非一根筋的不知變通與妥協。

    對內:在交織變幻中如是生滅,俾斯麥儘可能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好,自由主義浪潮席捲下的大環境中維繫了其貴族保守主義與君主制的最大可能,進取妥協中照顧了各方利益關切;

    對外:縱橫捭闔,於歐洲中心保持德意志外部安全的主線原則,於各方利益交織中盡最大可能達成和平規避戰爭,並持續推動三皇同盟的納什均衡。人畢竟不是神,人自然有侷限性,俾斯麥的缺點也不少,但正是這些缺點飽滿了其血肉,並抬高了其關鍵戰略抉擇上的正確與靈活。故此一位喜歡制衡的政治家,盡最大努力規避戰爭的權謀家,說其“鐵血”確實差了點意思。

  • 2 # 氪金狗眼看政史

    這個魔鬼你要分成兩個層面來看,第1個按照現代網路流行語的意思,有很多人是敬佩和仰慕俾斯麥的,但是俾斯麥在德國政壇樹敵頗多,因為在早年,俾斯麥就認識到了德國統一是已經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但是偏偏普魯士議會那幫傢伙反對威廉一世的擴充軍備,然而身為首相的俾斯麥是牢牢的站在皇帝陛下身邊,俾斯麥透過統一戰爭,轉移了議會的視線,並獲得了工人階級的支援,但是三場王朝戰爭雖然打贏了,也埋下了議會內的政客與俾斯麥的矛盾,還有鐵血宰相,並不能很好的概括俾斯麥,俾斯麥只是把戰爭當做其政治鬥爭的一種手段,這一點就可以從他沒有吞併奧地利看出,因為他明白他的任務是要把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聯邦,自己統一德意志聯邦,而不是吞併奧地利,一舉成為中東歐大國,這樣會招來英法俄的不滿,而在他的任期內,他也多次緩和了英德矛盾與英法矛盾,並致力於維護三皇同盟,雖然最後三皇同盟破裂,但是不得不承認,俾斯麥首相在結束三朝王朝戰爭之後,就把德國在戰爭期間的軍國主義思想關進了牢籠,它具有估量對手的一流的政治能力,他也明白利益是國與國矛盾之間的根源,他懂得利用這一矛盾的根源,儘量去維護德意志帝國的利益,例如在普奧戰爭之前,俾斯麥先是與俄國達成協議,幫助其解決《黑海中立條約》,對於法國,他則慷他人之慨,答應不會反對法國對萊茵河區的佔領,並且與義大利簽訂了攻守同盟條約,加上英國此時奉行光榮孤立政策,俾斯麥精彩的政治表演,可惜呀,再偉大的偉人也經過時間的沖刷,加上威廉二世不知天高地厚,不甘受限於這位統一全國的前朝老臣,攆走了她,他是在多活20年,並且與威廉二世友好相處,那德國可就太可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還有搞郵集的麼?能介紹一下怎麼製作郵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