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個大質量燃燒著的星球,為什麼會慢慢塌縮,最後變成黑洞。燃燒需要消耗星球質量,星球的物資以光熱的形式消失了,那麼星球的質量應該越來越小啊,為什麼反而引力加強引起塌縮,再者,星球的燃燒都是核聚變難道這麼大的壓力和熱量不能把一個物質構成的星球徹底的完全的燒掉嗎。
6
回覆列表
  • 1 # 雪舞200324376

    首先,黑洞的物理存在性質,不是由物質本身來決定的,而是由物質於空間的分佈形式或形勢來決定的。或者說,物質由空間存在的“撕裂態”決定了其此空域的存在性質;正如粒子產生於恆星的道理。恆星裡的物質態總是以飽和後的物質溢位形式來平衡其所處空間態的物質反應形式一一以量化後的放射態物質來加密其所處空域的另一層面的物質密度並不斷地擴散、擴大化。若此平衡式張量都不能滿足其所處空間態的形勢需要,其進一步的表現形式,就只能是黑洞的出現。相反,大型的黑洞天體,總是從對這層物質態進行不斷的吸收的吸收來開始衍繹其物存的特定存在形式一一由微由宏觀層面的物理存在形式皆是如此。

  • 2 # 科普大世界

    黑洞是一種可怕的天體,引力強到連秒速30萬公里的光都逃脫不了,然而黑洞又是宇宙中很常見的天體,天文學家們認為僅僅銀河系中就有數百萬個。

    黑洞按其形成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宇宙形成時候產生的原初黑洞(原生黑洞),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通常都是這樣形成的,另一種就是恆星級黑洞了,所謂“星球形成的黑洞”就是指的這種方式形成的黑洞。

    星球形成的黑洞都會先經歷恆星主序星這一階段,細分的話,這樣的黑洞也會有兩種形成方式,第一種就是大質量恆星快速結束其主序星階段後形成的黑洞,這樣的恆星的原始質量通常都會在30倍太陽質量以上,它們的內部進行著劇烈的核聚變反應,通常在數千萬年甚至數百萬年中就可以從氫元素聚變到鐵元素,越大的恆星變成黑洞的時間越短。

    當鐵元素在恆星內部開始透過核聚變方式生成的時候,就意味著這顆恆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了,因為鐵元素的聚變並不是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這會導致恆星內部的輻射壓消失,那麼恆星的引力造成的巨大壓力就會在一瞬間擠壓向中心地帶,這一時刻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的時刻會生成大量的重元素,當中心的高溫高壓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連中子也會被壓碎,這一時刻就會形成黑洞了,這是宇宙中最常見的黑洞形成方式。

    另一種恆星級黑洞形成方式是由中子星形成的,這類黑洞形成方式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於中子星不斷吸收物質,達到一定的限度的時候就會塌縮成黑洞,另一種形成方式就是中子星碰撞了。

    如果一顆多星系統中的大質量恆星透過超新星爆發形成中子星之後,它的附近還有一顆大質量恆星,兩個星體的距離足夠近,那麼這顆中子星將會不斷吸收另一顆恆星上的物質,達到一定的限度之後,內部的壓力足以將中子壓碎,那麼也就會形成黑洞了。有的中子星甚至會鑽到紅超巨星裡面,再經過10到100年的演變,也會有很大的機率變成黑洞。

    中子星碰撞也常常會形成黑洞,這是因為中子星都是質量很大的天體,當它們發生碰撞的一刻,能量的爆發也相當巨大,產生的溫度甚至比超新星爆發還要高出一倍,這一時刻也會形成黑洞,比如去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們觀測到的引力波事件就是由兩顆中子星碰撞造成的,後來的觀測發現碰撞之後就形成了一個黑洞。

  • 3 # 能讀懂時方知古人通透

    質量越大的恆星,引力越大,就需要越高的溫度和壓力來平衡這個引力,否則會繼續收縮,這就需要更劇烈的聚變反應,因為有更劇烈的聚變反應,消耗的物質越多,壽命越短,而能聚變的物質從氫開始,一直到產物為鐵元素聚變時開始吸收能量,這時的聚變反應,不再能用輻射的熱量對抗引力,恆星就開始到烈的收縮,收縮引起的溫度升高能抗劇的引力收縮,就因恆星質量的多少而變成白矮星,或是中子星,甚至是黑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空度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