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方塊中抽出一塊來,剩下的小塊還能重新組成一個“面積不變”的大方塊的現象,被稱為“克斯利伯現象”,據稱是根據一位瑞典數學家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數學現象。
可實際上,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數學現象,只是一種故弄玄虛的障眼法而已。此外,也從未聽說過瑞典有哪位數學家叫“克斯利伯”的,因此所謂的“克斯利伯現象”應該是網上的謠傳。因此,你自然也就搜不到這種現象的解釋了。
其實它最初的時候只是一種“偷吃巧克力不被發現”的小遊戲。
例如上圖這樣一塊4*6=28小塊的巧克力,先從兩根牙籤標記的位置沿斜線將它切開,我們就得到了如下的兩塊巧克力▼
然後,我們再將上半部分那塊巧克力的最左側的一列切下來▼
最後,我們將得到的這根“巧克力條”最上面的那一小塊也切下來▼
所有的切割工作就完成了,我們最終得到了如下這樣的四塊大小不一的巧克力▼
現在,見證奇蹟的時候就到了——我們只要將上圖紅框標記的那塊巧克力從右側移到左側,就會多出一小塊巧克力來,而剩下的三塊仍然能組成一塊4*6的巧克力▼
4*6還是28,對嗎?
原本是28小塊的巧克力,拿走其中一塊,把剩下的換換位置,怎麼可能仍然還是28小塊呢?這顯然是有貓膩了。
我們從最後那副圖中明顯可以看見巧克力之間的縫隙增大了許多,正是這些寬大的縫隙佔據了被拿走的那一小塊巧克力的面積。
如果我們按照原本的順序來拼接,就會發現縫隙應該是很小的▼
你可以仔細對比一下這兩種拼接方式的縫隙區別有多大▼
由此可見,這只是利用縫隙的誤差玩弄了一個障眼法而已,與數學扯不上任何關係,更談不上是什麼數學現象。
上圖這種塑膠製作的,由許多小零碎組成的“積木”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由於它被分割得太厲害,縫隙被各個零件以及外框四周完全分攤掉了,因此看上去極不明顯而已。
所以不要把這個現象想得太神奇了,畢竟外框內部的面積是始終未變的,小方塊的總面積縮小了,剩下的必然就只有空隙了。
從大方塊中抽出一塊來,剩下的小塊還能重新組成一個“面積不變”的大方塊的現象,被稱為“克斯利伯現象”,據稱是根據一位瑞典數學家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數學現象。
可實際上,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數學現象,只是一種故弄玄虛的障眼法而已。此外,也從未聽說過瑞典有哪位數學家叫“克斯利伯”的,因此所謂的“克斯利伯現象”應該是網上的謠傳。因此,你自然也就搜不到這種現象的解釋了。
那這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它最初的時候只是一種“偷吃巧克力不被發現”的小遊戲。
例如上圖這樣一塊4*6=28小塊的巧克力,先從兩根牙籤標記的位置沿斜線將它切開,我們就得到了如下的兩塊巧克力▼
然後,我們再將上半部分那塊巧克力的最左側的一列切下來▼
最後,我們將得到的這根“巧克力條”最上面的那一小塊也切下來▼
所有的切割工作就完成了,我們最終得到了如下這樣的四塊大小不一的巧克力▼
現在,見證奇蹟的時候就到了——我們只要將上圖紅框標記的那塊巧克力從右側移到左側,就會多出一小塊巧克力來,而剩下的三塊仍然能組成一塊4*6的巧克力▼
4*6還是28,對嗎?
原本是28小塊的巧克力,拿走其中一塊,把剩下的換換位置,怎麼可能仍然還是28小塊呢?這顯然是有貓膩了。
我們從最後那副圖中明顯可以看見巧克力之間的縫隙增大了許多,正是這些寬大的縫隙佔據了被拿走的那一小塊巧克力的面積。
如果我們按照原本的順序來拼接,就會發現縫隙應該是很小的▼
你可以仔細對比一下這兩種拼接方式的縫隙區別有多大▼
由此可見,這只是利用縫隙的誤差玩弄了一個障眼法而已,與數學扯不上任何關係,更談不上是什麼數學現象。
上圖這種塑膠製作的,由許多小零碎組成的“積木”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由於它被分割得太厲害,縫隙被各個零件以及外框四周完全分攤掉了,因此看上去極不明顯而已。
所以不要把這個現象想得太神奇了,畢竟外框內部的面積是始終未變的,小方塊的總面積縮小了,剩下的必然就只有空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