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夜雨92
-
2 # 玲瓏初開567
現實主義詩人,這是後入根據杜甫的詩給杜甫貼的最為恰切的文化標籤。這樣想來,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杜甫一生把目光聚焦於底層民眾,把如椽巨筆深深地插入民間。他用悲天憫人的情懷去光照每一寸黑暗的土地。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麼高調的表達,我們讀不出一絲一毫的做作與矯情,因為它不是隔空空喊,更不是心靈雞湯,這是一個偉大詩人安黎民濟蒼生的由衷祈盼、是一個失意文人的含淚悲吟、更是一個貧窮老者為我們燃起的理想之火……
我們讀杜甫的《登高》,都知道“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艱難”不僅寫詩人自己生活的困頓,更是指國運艱難,因為這是杜甫的詩,杜甫的筆下沒有小我,只有大我。
安史之亂後的杜甫,生活窮困潦倒,可他還是把國家百姓扛在自己肩上,在寒夜裡踽踽獨行……
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
杜甫就是這樣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也就不難理解了。
-
3 # 奇怪的石子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又是個現實主義的死性子,晚年窮困潦倒,詩才了得,人稱“詩聖”,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衰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其詩被譽為“詩史”。
-
4 # 體壇守望者
杜甫的詩語言樸實,但是內容多數都圍繞民間疾苦而展開,表現出聖人悲天憫人的境界,完美符合了儒家“仁愛”的思想理念,所以被後世稱為“詩聖”。其實這個稱號也是經過了很長時間才給了杜甫,不是杜甫一去世沒有多久,就給了這個稱號。杜甫的詩,按照寫作年代,反應了唐朝以“安史之亂”為節點,國力由盛轉衰的變化,所以被稱為“詩史”。
回覆列表
為什麼只有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呢?這與杜甫的經歷有關,杜甫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他是以一個平民的身份來傾訴自己的心聲,他的聲音是整個下層人民的聲音。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仕途坎坷,長期寄居長安,瞭解了下層人民的生活。寫下了史詩《兵車行》《麗人行》等。在《兵車行》中,用詩句“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展示了一幅撕人肺腑的殘象,令人泣下。詩歌控訴了政府的窮兵黷武,為害人民,表現了農村的凋敝和苦難。
與人民苦難相對照的是,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的達官貴人的奢侈生活。在《麗人行》中,詩人描繪了權貴們衣冠豔麗,起居排場,縱情聲色,不可一世的場面。老杜的詩揭示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隱憂。
安史之亂後,杜甫用詩歌描繪了長安城一片廢墟的破敗,和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入長安,大肆搶劫,放火焚燒房屋三天,長安城城池破敗,斷垣殘壁,一片瓦礫。杜甫寫下了《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現了城池的荒涼。在長安,他目睹了統治者強行徵兵給百姓帶來的苦難,於是寫下了三吏三別,再現了農民的苦難生活。
流寓西南,自己身居茅屋,仍心繫蒼生。留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顯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曾被叛軍抓獲,叛軍看他又老又窮酸,不像個大人物,就沒把他當回事,他找機會逃了出去,這才有了以後的麻衣見天子。他的行為感動了唐肅宗,被封為左拾遺,雖只是一個八品官,卻是天子身邊的紅人。然而,很快因替被罷免的宰相房琯說話,惹惱了肅宗,被貶為華州參軍,沒多久,又辭職不幹了。隨後,輾轉到甘肅,四川一代,過著艱苦的生活。
所以,貧窮,苦難的生活,再加上作詩藝術上的登峰造極,使他的詩成為詩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