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厚何

    熙河開邊在軍事上是成功的。

    熙河開邊的戰略構想始於仁宗朝,但具體策劃卻是本著王韶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的“平戎三策”,即“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即利用甘肅、青海一帶最後一支實力較強、尚未被西夏所徹底吞併的少數民族割據勢力——吐蕃唃廝囉部牽制、打擊西夏,收復並鞏固、經營戰略要地河西走廊,變與西夏的一線對峙為兩線夾擊,並最終徹底擊垮西夏。

    從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五月起,在王韶的一線主持和朝廷極力支援下,僅用兩年多時間就收復或開闢熙、河、洮、岷、宕、亹六州,拓地數十萬裡,讓原本只是個空殼的熙河路變成了一個有意義的實體,儘管由於朝內黨爭(王安石罷相和此後的黨爭導致熙河開邊斷斷續續,並喪失了王韶這樣最合適的主持者)導致戰略受到干擾,“取西夏”的戰略未能全部實現,但此後直到金滅北宋並隨後攻取關中,西夏都未再成為北宋的邊患,也算部分達到了目的。

    問題在於,“欲取西夏”這個戰略目標本身就有極大問題。

    如果北宋認為自己恢復和發展的已經不錯,則應逐步改變對遼的和平政策,轉而謀取幽雲十六州,這樣不僅能消滅最大外患,恢復有利的戰略態勢,而且能極大充實國力和拉平漫長的防禦線,一旦幽雲十六州收復,北宋將不需要繼續維持冗長的防線和數量龐大的常備兵,其利益可想而知。許多人指責北宋軍隊戰鬥力不足,和金夾攻殘破之遼尚不能取勝,殊不知當時因為熙河開邊,精兵悍將多在西北,此後汴梁被圍甚至失守,關中諸軍仍不斷東出勤王,表現出強大的戰鬥力,若非宋高宗莫名其妙派出金牌敗家能手張浚(這位正史中評價不低的名臣經歷了南宋歷史上至少三次“大敗家”),導致整個關中土崩瓦解,這支因熙河開邊而長期滯留西北的勁旅還能發揮更大作用(即便如此其餘部即吳玠部也仍然是南宋前期西線的干城)。

    將戰略重點放在以攻勢消滅次要方向的敵人西夏,即便最終獲勝也只是收復了一塊不算富庶、但治理卻很艱難的土地,且拉長了自己的戰線,增加了轉運、防守的負擔——而現實中西夏直到北宋滅亡都仍然存在,熙河路六州反倒成了北宋的“飛地”,也就是說“勝利果實”未熟透,為摘這個果實而搭建的一套班子卻已經在消耗,而隨著金人南下和此後關中的喪失,孤懸敵後的熙河六州也就不攻自破了。

    昔日西漢一度放棄繼續經營崖州(在海南島上),後來明朝放棄經營哈密衛,都是考慮到這些方向屬於戰略次要方向,在主要方向搞定前花太大力氣經營得不償失。北宋熙河開邊消耗極大且分散了戰略重心,所獲卻並不足以彌補這些損失,且事後發展證明,一旦主要戰略方向出問題,這個“所獲”是會自動喪失的。不論北宋自己怎麼想,其戰略主要方向必須且只能是北方,是幽雲十六州方向,熙河開邊在戰略執行上固然沒有大問題,但這個把主要用兵方向放在大西北的戰略本身,卻有極大問題。

    至於王韶,他其實只是熙河開邊戰略的一把鑰匙,是前線的指揮官,真正決策者是朝廷君臣,前期是神宗和王安石,後期則是徽宗和蔡京,也正因如此,雖然王韶中途就調走並在後來去世,但熙河開邊卻斷斷續續一直開到了北宋滅亡前後。因此對王韶作過多褒貶毫無意義,只能說,他在具體執行中沒有犯什麼大錯(小錯是不少的,至於更大的錯要歸咎於朝廷而非他這個前線執行者)。如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莫蘭迪色真的適合黃種人嗎?為什麼臉黃的人的穿上去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