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器工坊

    中國盔甲的發展時間非常久遠,就目前的出土文物來看(包括書籍、繪畫、器物、盔甲實物),中國的盔甲最早可以上溯到商代,而且在商代,中國就已經有一套完整的甲冑體系,並且每個部位也都有了明確的名稱叫法。

    商周時期,盔甲多為皮甲,原料有豬皮、犀牛皮等,根據出圖的文物來看,商周時期的甲冑為一體澆鑄的青銅頭盔和整體的皮質胸甲或者胸甲札甲(也有極少數的青銅胸甲),在四肢和腰部以下是沒有防禦措施的。

    春秋戰國以後,隨著戰事發生的頻繁,甲冑也有了新的發展。首先是原來的胸甲已經演變出了甲身、甲袖和甲裙的區分,材質有皮質和青銅,在戰國後期,像魏國、南韓、齊國三個國家,也出現了鐵質札甲。在戰國初期,甲又演化出了立領護頸的盆領和甲片編織的披膊,這些結構的出現,標誌著中札甲發展的初步成熟。除了甲,戰國時期的頭盔也有很大的變化,整體澆鑄的頭盔已經不適用於新戰場的形式,而由甲片編織的胄盔,因為兩頰的增長,其防禦效果要比原來的商周頭盔效果好得多。秦代和西漢初年,甲冑的形制並無太大變化,但是在穿著上,由更為方便的“側開”替代了原來的“套頭”式。

    在西漢景帝時期開始,漢甲開始大規模的採用鐵作為原材料。在形制上漢鐵扎甲都是方口領,通常無防護,部分甲帶有盆領,有披膊,為桶狀袖,身甲分上下旅兩大部分,起初無鎧下裙,在東漢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與中亞國家的交流,甲裙的長度越來越長,最後已經蓋過了膝蓋,意味著中國鎧甲對下半身防護的重視性在不斷的提高。一直到三國和西晉時期,中國的甲冑都保持這個樣式,並無太大變化。

    南北朝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甲冑的一個轉型期,這個時期,大量的中亞技術和甲冑風格湧入華夏大地,與本土的甲冑發生了融合,獨創出了一個別樣的風采。首先是甲冑明確的分為裲襠、明光和騎甲三種形制。裲襠和明光區別於漢代的鐵札甲,取消了盆領樣式的護頸,身甲也不再是對襟式的方口桶袖樣式。鎧下裙為鐵札甲樣式被保留下來,披膊的穿戴採用對襟式穿法。頭盔方面,依據東漢後期的衝角付胄,南北朝時期盛行衝角式頭盔,它可以對人的後腦和頸部給予更好的保護。

    隋唐時期,甲冑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在頭盔方面,唐代的頭盔演變出了四種形制,一種是髮髻衝角盔,頭盔頂部有類似於佛菩薩髮髻造型的凸起,上部由多個弧形鐵片箍成,兩側和後面有卷布保護,額前的衝角消失;一種是折返頓項盔,頭盔由左右兩個圓片釘成,頓項由卷布做成,尾端向上翻起;第三種是“狻猊盔”,這是一體盔,額前有狻猊的猛獸獸紋;第四種是“朱雀盔”,即在面頰側貼有鳳翅,略顯浮誇。鎧甲方面,唐代的鎧甲已經有了明確的部位區分,從上到下可分成護頸、披膊、明光鎧(胸甲)、腹甲、護臂、束帶、鐵甲裙、徑甲。

    到了宋代,中國的甲冑正式發展成熟,頭盔有鳳翅盔、笠形盔、無名盔三種,甲冑以重甲為主,身甲為前開式,穿戴後在穿上一件披膊,披膊為坎肩樣式,在一些大將身上,護肩還會有獸吞樣裝飾。因為披膊已經帶有部分胸甲,故而明光鎧在宋代基本是沒有市場的。其他部分宋甲的名稱與唐甲無差別。

    元明時代,甲冑以棉甲為主,札甲走向了衰落,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甲冑取消了披膊和護臂,而是用一種防禦力更高的鐵手臂作為上肢的保護措施。另外隨著鎖子甲的推廣以及棉甲的使用,明代出現了一種齊腰甲,樣式就是一個札甲坎肩,可以內穿,於鎖子甲連用時亦可外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時間不去理髮,頭髮會比自己還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