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股門窄道

    羅馬的歷史真實性有待商榷,怎麼還會問這個問題,歐美歷史只能也就是幾百年,他們沒有文化。提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變相承認歐洲有歷史,這種錯誤觀點實在不可取。

  • 2 # 五酒煮史

    在古羅馬,皇帝的頭銜多樣而又複雜,甚至還有“副皇帝”這種奇葩的存在。

    我們通常把英文中常使用的“Emperor”翻譯過來對應東方的皇帝。實際上,它並不適用於羅馬帝國的皇帝頭銜。因為“Emperor”所對應的只是羅馬皇帝其中一個頭銜“Imperator”,並且這個頭銜在帝國早期只授予功勳卓著的將軍。因此,把“Imperator”視作軍事統帥更為貼切。

    我們在瞭解羅馬歷史的時候,常會將東西方互相對照。但由於不同的歷史條件和文化差異,羅馬皇帝和東方皇帝的差別也十分巨大,並不能一一對照。

    所以,對“副皇帝”的理解也不能僅僅侷限於羅馬帝國的“二把手”。

    羅馬帝國從元首制到君主制的“陣痛”

    從屋大維結束羅馬共和國開始,所謂“皇帝”並非君主,應該稱為“元首”更為貼切。其準確的官方頭銜則是“首席元老、大祭司、執政官、保民官。直到屋大維死後被神格化,“奧古斯都”才成了帝國此後歷任“元首”的非官方頭銜。

    這種情況延續了將近三百年,在戴克裡先被選為“奧古斯都”以後,元老院的權力進一步萎縮,帝國才徹底從元首制演變為君主制。

    不過,這種君主制的繼承製度與東方的家族世襲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仍舊由選舉產生。

    羅馬國土遼闊,地理複雜,為了加強統治效率,戴克裡先將帝國劃分為四個行政區,分別由兩個“主皇帝”和兩個“副皇帝”統治。其中,“副皇帝”還會被當做“主皇帝”的接班人來培養。

    這就是羅馬帝國曆史上有名的“四帝共治”制度。

    “四帝共治”的初衷是好的,可惜四個皇帝在各自的屬地都享有普遍的權力。戴克裡先退位以後,所謂“親如一家”的四帝立即翻臉,相互殺了個你死我活。

    “四帝共治”分裂了帝國,“副皇帝”曇花一現

    戴克裡先將羅馬帝國分為四個行政區,他本人作為“東帝國”的主皇帝,掌管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伽列裡烏斯作為東帝國的“副皇帝”也就是“東帝國”將來的接班人,掌管多瑙河以南的整個巴爾幹半島。馬克西米安則是“西帝國”的“主皇帝”,掌管義大利、伊比利亞以及利比亞以西的整個北非;君士坦提烏斯一世被任命為“西帝國”的“副皇帝”兼接班人,掌管高盧和不列顛。

    四個帝國的皇帝並未像戴克裡先預想中那樣友好相處,在陷入內戰的危機之後,“西帝國”“副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先後打敗了其餘三個帝國的皇帝,使羅馬帝國全境重新置於同一個皇帝的統治之下。

    隨著帝國的重新統一,“副皇帝”這種奇葩的頭銜,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不論“四帝共治”時期,或者君士坦丁一世大權獨攬時期,所有皇帝都無一例外的避開羅馬定都。羅馬元老院成為困守羅馬的老古董,帝國的君主制在殘酷的混戰中得到了空前加強。

    結語

    “副皇帝”作為“四帝共治”的衍生品,是羅馬帝國統治者為穩固統治所做的摸索和試驗。但這種制度很顯然過於一廂情願,甚至為帝國招來了更大的動亂。羅馬帝國後來徹底分裂成東西兩個部分,與此有著脫不開的干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錄音棚怎麼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