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歷史過客

    溫韜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當官七年,bai並不是很出名,出名的是,他是古代的盜墓之王,曾盜掘18座唐代陵墓,把唐代的陵墓破壞的相當慘烈,最後被流放德州,到最後被賜死,在當今的考古界,他的罪行可以說得上是千古之罪,不好好珍惜文物,都給破壞了。

    相傳,唐末有一顆匪星從天空劃過,降落在了關中唐陵這片大地上,這對唐陵來說意味著會有一場劫難發生,但誰也不知道這劫難究竟是什麼,但同一時間,在京兆華原有一個娃子降生,這個娃子就是溫韜。溫韜生在了屬於他的年代,亂世中,割據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 這也正好給了他盜墓最好的時機。溫韜盜墓的目的是為了錢財,為了討皇上,把盜取出來的好東西都送給皇上,剩下的拿去賣錢,他管理的那片區域正好是唐代陵墓所在的地方,而且當時正逢戰亂,給了溫韜機會。溫韜是毫不留情,把唐代的陵墓盜了一遍。

    十八位李姓皇帝,以及一位武姓皇帝,也就是歷史第一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是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的。乾陵呢,是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墓。

    要說有趣的就是這賊小子沒文化還不識貨,在盜墓時把文物裡最貴重乃至價值連城的細軟字畫等丟一邊去,反倒看上了那些裝裱字畫的金絲綾羅。有學者估計搞不好李世民陵墓裡的《蘭亭序》就被他給撕了。

    你說把東西盜出來後吧,這些個見不得光的東西本應該藏著掖著,結果人家弄了個花裡胡哨的本本逐一登記在冊,完了接著還不無自豪地昭告天下:

    溫韜盜帝王陵的行為是極其可恥的,且不說給帝王陵墓帶來的毀滅性破壞,最主要是他把當時很多帝陵裡的文物以及很多字畫,帶出來之後都沒有保管好,遭到損毀,用現在考古界給他所定的罪名來說是——千古之罪!而溫韜的下場也是很慘的,溫韜為人善變,風吹兩邊倒,雖說他經常用盜來的寶物去賄賂上級,甚至皇宮貴族,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他的花言巧語和行賄所矇蔽,這不就出現了後唐明宗李嗣源,他認為溫韜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今天背叛後梁,明天就有可能背叛後唐,再加上他對盜墓極其反感,留著難道以後盜自己的墳墓嗎?

  • 2 # 小貝說情感

    俗話說得好,掘人祖墳,斷子絕孫,溫韜最後也落得個滅門的下場。

    說溫韜,必須先說說唐末的天下局勢,和五代十國的前兩個朝代後梁、後唐,因為這跟溫韜的盜墓有直接的關係。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更加難以抑制,黃巢起義興起以後,這些藩鎮藉著鎮壓黃巢起義的機會,擴大實力,佔據地盤,在剿滅黃巢後,一個個完全形成了地方軍閥,唐朝中央朝廷的權威本來已名存實亡,經過黃巢這麼一鬧騰,算是壽終正寢了。

    這時候,唐朝分裂成了十幾個獨立的小王國,其中實力最大的是樑王朱溫和晉王李克用。後來朱溫先殺了唐昭宗,又殺了末代皇帝唐哀帝,滅亡唐朝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後梁。而他最大的對手李克用不久去世,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之位,李克用之死跟朱溫有很大關係,所以李存勖為報父仇,攻打後梁,最後成功,李存勖也自立為帝,建立後唐。

    而我們的主人翁溫韜呢?

    唐朝滅亡以後,李茂貞因為實力不夠大,不得不假裝歸附後梁的朱溫,然而,李茂貞私底下又偷偷的聯合李克用,想討伐朱溫,結果因為他跟李克用各懷鬼胎,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個時候,溫韜再一次背叛李茂貞,投降了朱溫,然後朱溫先後封溫韜為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這幾個地方,大體都在關中地區,而唐朝的皇陵也在這裡。這就給了溫韜盜掘唐朝皇陵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唐朝五代的節度使和藩鎮,其實都是獨立的小王國,溫韜既然被朱溫封為耀州等地節度使,那麼他就是這幾個地方的土皇帝,誰也管不了他,所以他才敢盜掘唐朝皇陵。

    再一個,溫韜這個人,最善於裝孫子,誰實力大,他就喊誰爹,你看他,一會背叛李茂貞,一會兒背叛朱溫的,說明他臉皮夠厚,夠不要臉,所以,在別人那裡,盜掘人家祖墳這種天打雷劈的事,要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溫韜那裡,就五個字,這都不叫事!

    溫韜盜掘唐朝皇陵過程!

    溫韜做了耀州節度使,就開始瘋狂盜掘唐朝皇陵。

    《新五代史·溫韜傳》:“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第一,唐朝關中十八陵,全部被溫韜盜掘了,裡面的金銀珠寶書籍名人字畫全都被溫韜給弄走了。

    第二,唐朝十八陵最堅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裡面的很多稀世珍寶,都被他弄走了,包括唐太宗喜歡的鐘繇和王羲之的真跡。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禮泉縣東北22公里的九峻山上。唐昭陵佔地30萬畝,比當時的長安城幾乎大一倍,被譽為“天下第一陵”。唐昭陵的設計者,是狄仁傑的伯樂,古代著名大畫家閻立本閻立德兄弟,

    為什麼唐昭陵那麼堅固呢?因為昭陵的地宮門是用重達五噸的大石頭製造的,也就是至少一萬斤重,這麼重的大石門,至少需要十幾個舉重冠軍,或幾十個普通人才能啟開吧。

    第三,溫韜盜掘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時,天有異象,風雨大作,把他給嚇著了,他不敢幹了。所以乾陵地宮才儲存了下來。

    宋人程大昌《考古編》曰:“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

    據說黃巢曾經發動幾十萬大軍,也想盜掘乾陵,結果沒找到地宮墓道口,白白挖掘了40米深的“黃巢溝”。

    可是有的人就是不吸取教訓,比如後唐閔帝李從厚,下葬剛剛四年,自己的陵墓就被盜掘了。

    以至於後周太祖郭威曾經感嘆說,“李家十八帝陵園,廣費錢物人力,並遭開發”,要求自己死後要薄葬。

    溫韜從唐朝皇陵裡搞到的寶貝,有一部分傳到了他的外甥鄭玄素手裡,比如數千卷古代典籍和鍾繇王羲之的法帖。

    初,玄素好收書,而所收鍾、王法帖,墨跡如新,人莫知所從得。有與厚者問之,乃知玄素為溫韜甥,韜常發昭陵,盡得之,韜死,書歸玄素焉。

    溫韜的下場,自己被殺,閤家遭滅門。

    溫韜在關中呆了七年,壞事做盡,後來晉王進攻耀州地區,溫韜很害怕,就要求後梁把他調走,然後他就被後梁調到河南繼續做忠武節度使。

    晉王李克用死後,他的兒子李存勖繼承王位,發誓要替父報仇,然後滅掉了後梁政權,建立了後唐政權,是為後唐莊宗。這時候溫韜不請自來,投降了李存勖,同時,溫韜還通過後唐皇宮裡的伶人,結交了李存勖的皇后,當然很可能給了皇后很多唐陵裡的寶貝,讓皇后活動李存勖,吹吹枕邊風。

    結果還真有用,李存勖被皇后一忽悠,竟然忘了溫韜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還賜溫韜姓名曰李紹衝。當然,溫韜做過的惡事,李存勖手下的大臣們並沒忘記,宰相郭崇韜就跟李存勖說:“此劫陵賊爾,罪不可赦!”李存勖卻說,我說過寬恕他了,不能言而無信啊,於是又讓溫韜回到河南繼續當節度使了。

    然而,李存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對溫韜這種反覆小人不放在眼裡,他的繼承者李嗣源並沒忘記溫韜的惡劣人品,李嗣源發動兵變殺了李存勖,繼承帝位以後,立馬把溫韜抓到了監獄裡。後來也不讓他做官了,讓他回老家種地。

    至於他的兒子們,後來也被一個叫張從賓的人都給殺了,可謂滿門皆滅,報應不爽。

  • 3 # 生活情感日記

    溫韜為什麼敢盜掘唐朝皇陵?

    說溫韜,必須先說說唐末的天下局勢,和五代十國的前兩個朝代後梁、後唐,因為這跟溫韜的盜墓有直接的關係。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更加難以抑制,黃巢起義興起以後,這些藩鎮藉著鎮壓黃巢起義的機會,擴大實力,佔據地盤,在剿滅黃巢後,一個個完全形成了地方軍閥,唐朝中央朝廷的權威本來已名存實亡,經過黃巢這麼一鬧騰,算是壽終正寢了。

    這時候,唐朝分裂成了十幾個獨立的小王國,其中實力最大的是樑王朱溫和晉王李克用。後來朱溫先殺了唐昭宗,又殺了末代皇帝唐哀帝,滅亡唐朝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後梁。而他最大的對手李克用不久去世,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之位,李克用之死跟朱溫有很大關係,所以李存勖為報父仇,攻打後梁,最後成功,李存勖也自立為帝,建立後唐。

    唐朝沒有滅亡的時候,很多野心勃勃的軍閥都改姓李,溫韜給自己改名李彥韜,冒稱自己是皇家宗室。李茂貞倒臺後,溫韜再一次見風使舵投降了朱溫的繼任者朱友貞,被朱友貞委任駐守在裕州和崇州一帶。當時正處在軍閥混戰的時期,溫韜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是各方節度使拉攏的物件。溫韜本身出身盜匪,貪圖金銀財寶又不講究道義,唐朝皇帝的大部分陵墓都在溫韜的轄區內,自然逃不過溫韜的魔爪。

    很快溫韜又把目光瞄向了武則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奇怪的是隻要一開挖就會電閃雷鳴,狂風大作,隔天再來挖又是如此,還下起瓢潑大雨,一次比一次凶猛,眾人從沒遇見這種古怪事,覺得是鬼神在保佑,溫韜心底後怕了,所以再沒打乾陵的主意,但是其它的陵墓就沒有乾陵這樣幸運了,在溫韜坐鎮耀州7年時間裡,先後把剩餘16座帝陵全給盜掘乾淨。

    溫韜憑藉著自己盜墓所獲得的財富逍遙了數十年,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溫韜最終也終於迎來了報應,在李嗣源登基後,先是將溫韜罷官,又將溫韜流放他鄉,最後將其賜死,928年溫韜被賜死,一代盜墓王溫韜終於走下了歷史的舞臺。

  • 4 # 二酉

    還是直入主題,溫韜盜發皇陵,最後的下場自然不會好,雖然靠其從皇陵中盜出的珍寶上下打點,以及自己左右逢源的能力,多次化險為夷,但最後還是在唐明宗即位後,被流放德州(今山東德州市),不久就被賜死了。

    其實溫韜有這樣的下場,是大家都能猜得到的。

    但是溫韜到底盜發了多少皇陵,這還是有待考究的。

    溫韜的一生

    可能有些朋友知道溫韜是從國漫《畫江湖之不良人》中瞭解。

    漫畫中的溫韜,足智多謀,神出鬼沒,雖武力不行,但也是個討喜的角色。

    溫韜年輕時聚眾為盜,佔有華原(陝西省耀縣)。

    乾化元年(公元911)被歧王李茂貞募為“假子”,改名李彥韜,封為義勝軍節度使、令轄耀、鼎二州。

    均王貞明元年(公元916)降後梁,改耀州為崇州,改鼎州為裕州,改義勝軍為靜勝軍,並改名溫昭圖,官職不變。

    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降後唐,大臣郭崇韜彈劾其盜陵。

    郭崇韜日:“此劫陵賊耳,罪不可赦!”

    因溫韜拜博得劉皇后歡心,莊宗架不住劉皇后的“枕邊風“,而千方百計為其開脫。

    莊宗曰:“已有之矣,不可失信。遂遣還鎮。”

    因溫韜而性命保全,且官位無恙

    但唐明宗即位後(926年)將溫韜流放德州(今山東省德州市),不久賜死(928年)。

    溫韜到底盜了多少皇陵?

    觀其一生,號令所及,始終囿於義勝軍一隅。而義勝軍不過耀鼎二州。

    耀州治華原(今陝西省耀縣),鼎州治美原(今陝西省富平縣美原鄉),約當今陝西省耀縣、三原縣及涇陽縣北部、富平縣北部。

    那麼溫韜何以能盜昭陵?因為李茂貞佔有乾州之禮泉、奉天。作為“假子”,去“義父”轄地又有何難?但畢竟不是自己老窩。

    而關中唐陵分佈在今三原縣有高祖獻陵、敬宗莊陵、武宗端陵;

    在富平縣有中宗定陵、代宗元陵、順宗豐陵、文宗章陵、懿宗簡陵;

    在涇陽縣有德宗崇陵、宣宗貞陵;在禮泉縣有太宗昭陵、肅宗建陵;

    乾縣有高宗武則天乾陵、僖宗靖陵。

    已知乾陵倖免,其餘十二陵不明。假設除乾陵外“發之殆遍”,至多也只有十二座!

    雖然溫韜罪無可赦,但是說其能盜發18座皇陵,還是有些高看他了。

  • 5 # 歷史畫中人

    看到題目的人千萬別讀成了“一代盜墓,王溫韜”,其實應該是“一代盜墓王,溫韜”。

    溫韜是誰呢?他為什麼盜唐代陵墓呢?

    溫韜原來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人。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漢、後周,從後梁到後周僅有53年,也就是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

    溫韜就是後梁的人,雖然做個大官,是耀州節度使,相當於如今的陝西司令員,但是他並不有名。讓他出名的則是他的盜墓行為。

    他盜墓的目的肯定是為了錢財。恰好他管理那片區域,而且當時正逢戰亂,給了溫韜機會。溫韜是毫不留情,把唐代的墓盜了一遍。

    一代盜墓王溫韜,盜掘18座唐代陵墓,下場如何?

    挖人祖墳,天打五雷轟,史上甚是強悍的盜墓賊溫韜,究竟有多麼罪大惡極?單單就從他盜挖唐朝陵墓18座的人生履歷來看,此人絕對不是一個善茬,不知道大家可否相信天道輪迴,反正從溫韜最終的結局來看,最終也確實得到了應得的報應。

    準確定義溫韜的行為,確實已經不能將其算為盜墓賊所為。之所以將他稱之為盜墓王,也就是這個緣故,畢竟賊是要偷偷摸摸進行的,溫韜膽大妄為的盜墓行為,已經到了光天化日強取豪奪的地步,儘管溫韜身為地方節度使,但是在整個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尤為嚴重,也確實給了溫韜一定的可乘之機。

    李唐王朝在整個關中地區,總共有18座陵墓

    嚴格意義上來說,全部被溫韜所光顧過,只不過他最終成功實施盜竊行為的僅僅只有17座,唯獨是乾陵的地宮,最終確實找不到方法,只能不了了之,乾陵地宮之所以這麼神祕,不僅僅是因為它埋葬著唐高宗和武則天,而是因為當時溫韜在發掘這座墓之時,只要一靠近就會風雨大作,天降異象,屬實不利於盜墓行為的實施,或許因為也是溫韜怕遭報應,覺得做人應該留一底線,哪怕將來真的到下面了,也能給李唐王朝一個合理的交代不是?

    為什麼乾陵地宮如此引人矚目呢?

    據說是因為在唐高宗逝世之時,武則天就已經把全國財政收入1/3下葬於至此,而當武則天去世之後,整個宮中1/3的寶物又被下葬於此,據大體推測,乾陵地宮中的寶物足足有幾百噸,不然也不會讓溫韜如此心動,而且除了溫韜之外,就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為了進一步擴大自身勢力範圍,取得可靠的財政收入支援,就曾經動過乾陵的主意,當時的盜挖行動更是猖獗,足足派出了有幾十萬人,將當時的梁山整個翻了個遍,留下了眾多幾十米的深溝,也未能從中撈到一分一毫。

    利用自己七年當節度使的職務之便,確實通過盜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是此人也是搖擺不定,見風使舵的牆頭草一棵,畢竟整個唐末的形勢一天一個變化,只要是稍微有點實力,都能夠稱王稱帝,溫韜也就在選誰當老大這件事上,一直左右搖擺,一會要認朱溫當爺爺,另一會又想找李茂貞叫爸爸,總之只要能夠苟活著,必然是怎麼舒服怎麼來的。

    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

    一次性盜挖了爆發了唐朝關中十八陵,當然不可能善始善終了,壞事做盡的溫韜,當時觸目驚心盜挖黃陵的過程,也是有許多人親眼見證過的,而且為了體現自己的厚臉皮,溫韜甚至將自己盜挖的寶貝一一列舉,生怕別人不知道一樣,這樣的行為怎麼能不惹人恨呢?哪怕不是衝著他的行為,就是衝著他手裡的寶貝,都要狠狠宰他一刀。

    李克用死後。投降李存瑁的溫韜,確實利用盜挖的寶貝,買到了一定的好處,但是他卻不知,這些年來樹敵過多,早就有人想置他於死地了,李存瑁手下的宰相郭崇韜就是一位,只不過苦於一直沒有機會下手罷了。

    正當李存瑁活在溫柔鄉之時,李嗣源可早已經瞄準了他的位置,當然也包括盜墓賊溫韜,殺了李存瑁。又順手將溫韜關進了大牢,這也算是溫韜倒黴 的真正開始,不僅剝奪了他的官位,而且直接讓他回老家自生自滅,這一輩子反覆無常的溫韜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就栽到了反覆無常四個字上,李嗣源也是反覆無常的高手,本來想就那麼算了的李嗣源,無意間又想起這個盜挖祖墳的千古罪人,決定直接將其流放,後來想想,還是不解氣,算了,直接賜死吧!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嗎?

  • 6 # 我也太穩健了吧

    溫韜被流放德州,然後被李嗣源賜死,如今被定下千古之罪。

    溫韜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當官七年,並不是很出名,出名的是,他是古代的盜墓之王,曾盜掘18座唐代陵墓,把唐代的陵墓破壞的相當e5a48de588b67a6431333431366362慘烈,最後被流放德州,到最後被賜死,在當今的考古界,他的罪行可以說得上是千古之罪,不好好珍惜文物,都給破壞了。

    相傳,唐末有一顆匪星從天空劃過,降落在了關中唐陵這片大地上,這對唐陵來說意味著會有一場劫難發生,但誰也不知道這劫難究竟是什麼,但同一時間,在京兆華原有一個娃子降生,這個娃子就是溫韜。溫韜生在了屬於他的年代,亂世中,割據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 這也正好給了他盜墓最好的時機。溫韜盜墓的目的是為了錢財,為了討皇上,把盜取出來的好東西都送給皇上,剩下的拿去賣錢,他管理的那片區域正好是唐代陵墓所在的地方,而且當時正逢戰亂,給了溫韜機會。溫韜是毫不留情,把唐代的陵墓盜了一遍。

    唐朝有十八座陵墓,也叫唐十八陵。唐十八陵非常壯觀,堪稱世界陵墓之最。它們依山而建,雖有十八座陵,卻埋葬了19位皇帝,第18座陵墓則是乾陵,而每當溫韜三次盜取時,天氣都會大變,烏雲密佈,狂風暴雨,雷聲隆隆,嚇得溫韜不敢去了,乾陵沒有被盜,也些許就是天意吧。

    溫韜靠著唐陵裡的文物,在官場上一當就是七年,但是也有明臣,沒有讓他得逞,給他就放德州,賜死。這樣的人,真的是千古之罪,把所有的文都給破壞了,現在的唐代十八陵早已面目全非。

  • 7 # 科技歷史說

    挖人祖墳,天打五雷轟,史上甚是強悍的盜墓賊溫韜,究竟有多麼罪大惡極?單單就從他盜挖唐朝陵墓18座的人生履歷來看,此人絕對不是一個善茬,不知道大家可否相信天道輪迴,反正從溫韜最終的結局來看,最終也確實得到了應得的報應。

    準確定義溫韜的行為,確實已經不能將其算為盜墓賊所為,之所以將他稱之為盜墓王,也就是這個緣故,畢竟賊是要偷偷摸摸進行的,溫韜膽大妄為的盜墓行為,已經到了光天化日強取豪奪的地步,儘管溫韜身為地方節度使,但是在整個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尤為嚴重,也確實給了溫韜一定的可乘之機。

    壓根不知道低調的盜墓王溫韜,利用自己七年當節度使的職務之便,確實通過盜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是此人也是搖擺不定,見風使舵的牆頭草一棵,畢竟整個唐末的形勢一天一個變化,只要是稍微有點實力,都能夠稱王稱帝,溫韜也就在選誰當老大這件事上,一直左右搖擺,一會要認朱溫當爺爺,另一會又想找李茂貞叫爸爸,總之只要能夠苟活著,必然是怎麼舒服怎麼來的。

    正當李存瑁活在溫柔鄉之時,李嗣源可早已經瞄準了他的位置,當然也包括盜墓賊溫韜,殺了李存瑁。又順手將溫韜關進了大牢,這也算是溫韜倒黴 的真正開始,不僅剝奪了他的官位,而且直接讓他回老家自生自滅,這一輩子反覆無常的溫韜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就栽到了反覆無常四個字上,李嗣源也是反覆無常的高手,本來想就那麼算了的李嗣源,無意間又想起這個盜挖祖墳的千古罪人,決定直接將其流放,後來想想,還是不解氣,算了,直接賜死吧!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嗎?其實不然,無論溫韜最終用盜來的寶貝幹了什麼,都不會有太多人過問,但是溫韜的所作所為,直接也給子孫後代帶來了滅頂之災,別人一旦知道他們是溫韜的後代,自然就會聯想到,溫韜肯定會有寶物遺傳給他們,不管有沒有,終究還是想要分一杯羹,拿不出來怎麼辦?那就只有死路一條,最終,據說是溫韜後人落了個滿門被宰的下場,看到這裡,大家有何看法呢?

  • 8 # 赤魚流遠

    墓現象自古便有,這種行為不僅打擾死者安寧,為世人不齒,對文物的破壞性也十分巨大。

    雖然防盜技術一直在發展,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盜墓的招數仍然層出不窮,其中,五代十國的溫韜,臭名最是昭著,是中國歷史上最瘋狂的盜墓賊,民國時期的所謂大盜孫殿英和他比起來簡直是人畜無害。

    溫韜,原名李彥韜,五代時樑中國人。他從一個沒有文化的山賊起步,成長為有名的盜墓祖師爺,這都是源於他對金錢有著超乎尋常的熱衷,只有竊取更多的金錢,才能攫取更大的權力,這一點溫韜十分清楚。

    關於溫韜,還有一個傳說,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一顆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的地區,於是老百姓就開始瞎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

    溫韜倒也不辜負這個傳說,他難以抑制自己內心的衝動,很快走上“正途”,盜墓成癮,當上耀州節度使之後,開始瘋狂出擊。

    包括武則天在內,唐朝共有21位皇帝,建了有20座皇陵(武則天與李治共享一座乾陵),位於陝西關中地帶的被統稱為“唐十八陵”,在這18座陵,除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的乾陵得以倖免之外,其它每一座皇陵都難以逃脫他的魔掌。

    倒不是因為溫韜高看乾陵一眼,他實際上為了乾陵出動過大量兵力,那麼為什麼乾陵能夠倖免呢?

    邪門了,每次發兵去盜乾陵的時候,總是遇到怪天氣,今天雷電交加,明天風雨不斷,後天妖風陣陣,多行不義的溫韜,說不害怕是假的。總疑神疑鬼是兩位皇帝的陰魂一起作法,準備把他招了去,只好悻悻作罷。

    溫韜給中國帝王陵墓帶來的破壞是災難性的,許多珍貴的文物讓他給毀掉,所以考古界都一致認定溫韜是中國歷史上危害最大的一個盜墓犯,有千古之罪。

    這貨盜墓的時候一般都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進行,並不避諱他人眼光,還將所盜的物品編成冊子公諸於世,膽量之大,無出其右。

    從史書上記載的溫韜的生平來看,這是一個狡詐善變的人物,他對朝代的更替看得很開,誰的勢力強大一些就依靠誰。

    你可以說,在動盪的年代裡,這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中國的死節之士雖然歷代都有,但趨炎附勢之徒必定是多出千百倍的數量級,我們不能強迫溫韜學習前者。

    但溫韜的結局,註定是以慘敗告終,其根源還是他沒有掌握好度,貪得無厭,取索無度,早年盜墓的臭名,加上善變的性格,吃虧是必然結果。雖然他有大批的寶藏可以來充當資金,甚至連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都能賄賂,但最終溫韜還是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所殺。

    這也是後來溫韜慘遭滅門之災的根本原因。 溫韜在政治上奉行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這是往好聽了說,實際上就是牆頭草,隨風倒,只認實力不認人。他也為他的左右搖擺付出了代價,最終被老李家報了仇。

    因果迴圈,報應不爽,做得惡行多了,這種結局簡直是天賜的報償。

  • 9 # 李杜文

    這個溫韜,對於唐朝的幾個皇帝來說,簡直帶來了滅頂之災,破壞力之大,比之摸金校尉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下場確實也挺慘的。

    溫韜的盜墓往事

    我們知道溫韜是唐朝末年人氏,做人做事沒什麼原則,反正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都做,不利的就儘量動歪腦筋扭轉過來。《舊五代史》的溫韜傳,有這樣一句記載:

    為耀州節度,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之。

    耀州這個地方現在是陝西省銅川市,大致位於陝西中部,唐朝的很多皇陵都建在這裡。當時的唐帝國已經滅亡(朱溫滅的),所以唐陵早就沒有人看守,而打仗有需要大量的糧餉,於是溫韜就動了盜墓的念頭,一口氣把唐朝21個皇帝的陵墓挖了個遍,只要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的乾陵除外。

    這裡還有個故事,說的是溫韜準備開挖乾陵的時候,第一次剛剛帶著軍隊要出門,結果下起了大雨,於是取消。第二次是走到乾陵半山腰,又是狂風暴雨,只好半途返回。第三次大家準備妥當,就要開挖了,又是突然颳起一陣妖風,隨即大雨傾盆而下。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溫韜認為冥冥中上天在警告他,於是放棄了挖掘乾陵的打算。所以目前唐陵中至今保留最為完好的,無疑就是乾陵了。

    可以想象,溫韜挖到了無數的金銀財寶,還有很多無價之寶,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個不是我瞎猜的,史書上有明確記載。

    而昭陵最固,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因為李世民喜歡書法,所以死後命人把王羲之和鍾繇的墨寶全部陪葬。等到溫韜挖到手的時候,發現儲存的很好,且筆跡如新,從此流落人間,再也沒有蹤跡,可惜可嘆……

    溫韜的結局

    溫韜的結局是比較慘的,據史料記載,溫韜因為平日裡壞事做盡,喪盡天良,所以後唐莊宗,也就是李存勖那會兒,有人就上疏,說溫韜這人罪大惡極,不可饒恕。但是因為溫韜賄賂了劉皇后,於是被派往地方做官,還被賜國姓。

    不久,明宗即位,溫韜再想靠錢打發,就不成功了。於是被流放到山東德州,緊接著又被賜死。不僅如此,他的三個兒子,結局也都不好。

    溫韜的三個兒子都在許州做官,就是河南許昌那一帶。因為天下大亂,連年戰爭不斷,三個兒子就去河南的河陽投靠張從賓。但是張從賓知道這三個傢伙不是那麼好伺候的,擔心難以控制,於是找了個藉口,把他們仨一股腦兒全殺了!

    這麼想來,摸金校尉中,結局最好的可能還是曹孟德了,溫韜是不咋地!

  • 10 # 無筆

    上文中指的他,便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溫韜,樑中國人。此人在五代時期曾擔任耀州節度使一職,但此人的身份不僅於此,在他職務後面卻是舉世皆知的盜墓賊身份。說一般的盜墓賊,不足以用這一修辭,他的臭名用舉世皆知來形容都不足以表達遠揚的程度。

    溫韜從小就以盜竊為生,身為慣犯,一直是惡習未改,並且還愈演愈烈。在臨近唐陵後,更是虎視眈眈,在一番謀劃後,賊人的覬覦終將要在歷史中上演。我們所認知的盜墓,一般都是在夜裡,夜深人靜的時候開始行動,畢竟挖掘他人祖墳實在不是光彩之事,更何況是帝王的陵墓,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但溫韜迥乎不同,他率領數千人馬來到陵地,光天化日之下炸開陵墓,盜取墓中所有的陪葬品,並用馬車裝載運入家中。

    在樑滅亡後,溫韜向劉皇后行賄,大量稀有寶物予以劉皇后,對其阿諛逢迎。把自己私下的宅院改建成佛寺,便以劉皇后禱告祈福。為了討好皇后,不擇手段。他的目的是讓皇后在莊宗面前誇耀自己,最後他達成了目標。莊宗對他是頗為青睞,予他十分的厚待,仍奉他為許州節度使。後唐天成元年,明宗李嗣源上位,溫韜噩耗由此開始。明宗對溫韜罪行極為唾棄,此人不殺不足以平憤懣,這位見風使舵、叛變成癮、盜墓成嗜的人,終將找到了不買他帳的主。明宗即為不久,便下令抓捕溫韜入獄。在監中,溫韜利用自己的錢財來收買官吏。不久,赦免罪行歸為布衣,第二年後,被流放至德州,最後被明宗賜死。溫韜死後被葬在亂葬崗,後世的盜墓賊都不屑於盜掘他的墓。

    所謂水滿自溢,月圓則缺,溫韜一生狡詐善變、壞事做盡,縱使自己錢財萬貫,最後還是難逃死劫。

  • 11 # 楚風說歷史

    首先說明一下,因為天氣原因高宗的乾陵溫韜沒有盜掘成功,所以他並沒有盜掘唐朝的所有皇陵,至於下場,當然是很慘的。

    提起盜墓賊,很多人都會想到孫殿英,不錯,東陵大盜確實在近代盜墓界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但是這也就僅限於近代歷史,放到古代歷史,孫殿英還真不行。

    其實盜墓這個行當歷史久遠,相傳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曾經因為部隊缺乏糧餉,而設立了摸金校尉一職,就是用來盜墓的,盜取的金銀珠寶好供曹操養軍隊。

    可是曹操盜墓這個歷史上並沒有定論,雖然袁紹和曹操大戰的時候,袁紹手下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揭露了曹操為了解決軍餉問題而盜墓,並且還描述了曹操派人盜掘了漢梁孝王墓的細節,可是史學界關於曹操盜墓並沒有定論。

    雖然曹操盜墓沒有定論,可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溫韜盜墓卻是事實,這位盜墓賊可以算是歷史第一名,他把唐朝所有的皇陵幾乎盜掘了一遍,只有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倖免於難!

    所以,民國軍閥孫殿英只是盜掘了慈禧乾隆皇帝的兩座陵墓,對比溫韜的唐朝十七座皇陵(僅乾陵倖免於難)來說,真是九牛一毛而已。

    溫韜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地方軍閥,唐朝滅亡後,中國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狀態,國家沒有統一的政權,雖然出現了五代十國,但是都是藩鎮割據,沒有真正的統一全國,都是地方政權。

    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兵就是王,溫韜是京北華原人(今陝西耀縣),出生時就天有異象,當時劇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者遂傳這個人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結果還真被言中。

    溫韜一開始就是強盜土匪,後來投靠在李茂貞手下,成為李茂貞手下的大將。李茂貞將溫韜安排在了華原縣,並且改華原縣為耀州,讓他為耀州刺史。溫韜為了討好李茂貞,他還冒姓李,取名為彥韜。

    不過李彥韜立場並不堅定,後梁朱溫攻打李茂貞時,李彥韜竟然直接投降了朱溫,當然投降沒多久,李彥韜一看朱溫走了,立馬又歸順了李茂貞

    李茂貞為了拉攏他,就以美原縣為鼎州,建義勝軍,以李彥韜為節度使。

    後來後梁末帝時,李彥韜再次背叛李茂貞,投降後梁,後梁末帝改耀州為崇州,鼎州為裕州,義勝軍為靜勝軍,即以韜為節度使,還把李彥韜的名字又改了回來,恢復溫姓,名昭圖。

    溫韜在五代十國可以說是“三姓家奴”,數次背叛主公,改投他人門下,屬於不忠不義之人,這樣的將領註定不會有好下場。

    溫韜在長安為節度使多年,唐朝的皇陵都在他的管轄區內,這樣一來,強盜出身的溫韜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唐朝的皇陵幾乎都盜了一遍。

    關於溫韜盜墓,正史和野史都有記載,據說李世民的昭陵就被溫韜盜掘,史書記載李世民墓裡有很多的前朝字畫,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都很有可能在裡面,但是由於溫韜是個粗人,他才不懂這些字畫的珍貴,讓人把字畫上的裝飾品全弄下來,字畫全扔了。

    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新五代史》

    甚至有專家認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唐朝之後沒有再出現,就是溫韜給弄壞了,可是讓人不明白的是,《蘭亭集序》這樣重要的字畫,溫韜再不懂,也會有所記錄,而在溫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貼。

    所以,有專家猜想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很可能不在李世民墓裡,而是在高宗李治的乾陵裡,乾陵因為沒有被溫韜盜掘,所以《蘭亭集序》沒有出現過,很符合現實。

    據說,溫韜也想盜掘乾陵來,不過在盜掘的時候,天空立馬出現狂風暴雨,一旦停止盜掘,天氣立馬好轉,溫韜也害怕遭到老天的懲罰,而放棄了盜掘乾陵,就這樣乾陵算是倖免於難!所以,正史和野史都記載了溫韜並沒有成功盜掘乾陵,只是說了唐朝的皇陵除了乾陵,幾乎無一倖免!

    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考古編》

    溫韜盜掘皇陵,都是直接大白天明目張膽地幹,派手下士兵直接挖掘,雖然五代十國是戰亂時期,一般也沒有人敢幹盜墳掘墓的事情,溫韜只能說是膽大包天,自然遭到了民眾的反抗。

    可是由於溫韜是節度使,一個地區的土皇帝,他有絕對的權力,因此可以盜墓成功。

    不過溫韜盜墓之名讓他臭名昭著,又以狡猾善變著稱,所以最終還是難逃被殺的命運。

    五代時期中原地區政局不穩,經常改朝換代,後唐莊宗李存勖滅了後梁,溫韜立馬投降了後唐李存勖。

    溫韜一開始也怕李存勖不接受他,畢竟他也知道自己“三姓家奴”和“盜墓賊”的稱號聲名遠播,於是就讓人賄賂了莊宗李存勖的劉皇后。

    劉皇后為人貪財,平時就喜歡做生意斂財,大臣們給莊宗李存勖送禮,還得給皇后一份,就這樣溫韜用盜墓得來的錢財賄賂劉皇后。劉皇后給莊宗說了不少溫韜的好話,莊宗也因為確實需要人支援自己,就厚待了溫韜,莊宗還給溫韜賜名李紹衝

    莊宗的大臣郭崇韜說:“溫韜是盜掘皇陵的賊,不可以寬恕的!”但是莊宗卻說:“已經答應寬恕他了,不能失信於人!”莊宗讓溫韜繼續回去任節度使。

    莊宗李存勖雖然建立後唐,但是他仍然是一位昏君,本人貪財好色,不能同將士同甘共苦,崇信宦官,縱容皇后干政,殺戮功臣,最終手下反叛者居多,郭從謙反叛時射傷了李存勖,沒多久李存勖就死去。

    後唐皇位又被李克用(李存勖的父親)的養子李嗣源奪得,李嗣源就是後唐明宗。

    明宗李嗣源登基後,對於溫韜的為人是深惡痛絕,為了給天下人一個表率,決定處治溫韜。明宗把溫韜關進監獄,後來雖然讓他解甲歸田,可是第二年又把他流放德州,最終賜死。

    明宗之所以處死溫韜,肯定與溫韜的為人有關,這樣一個見風使舵,挖墓掘墳的賊人,以後不一定不反他明宗,不一定不挖他明宗的墳墓,所以處死溫韜是比較好的選擇,還可以獲得天下人的支援。

    小結:溫韜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可以稱為盜墓第一人,孫殿英在他身邊只能稱為“小弟弟”。不過溫韜的所作所為,也給了後世之君一定的啟發,那就是死後不要厚葬,厚葬容易遭盜墓賊惦記,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不可能一直延續下去,萬一王朝覆沒,皇陵自然就沒有了保護,被盜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後周的太祖郭威就受到了啟發,堅持薄葬。

    溫韜呢?作為掘墳盜墓的小人,自然受到了萬人的唾棄,再加上溫韜的狡猾善變,註定了他肯定會死於非命,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五代時期的節度使都差不多,沒有幾個有帝王像的,都是武將莽夫,都是為了生存。溫韜的死,和他盜墓還是有很大關係的!

  • 12 # 月光先生看世界

    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自然沒有好下場。溫韜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一提起盜墓,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孫殿英和曹操。

    孫殿英那可是鼎鼎大名的東陵大盜,他不僅挖了慈禧的墓,就連乾隆的墓也不放過。將裡面那些價值連城的寶物全都順走,致使不少寶貝都流落海外。

    至於曹操,他為了籌措軍費,設立摸金校尉,到處挖墓,致使漢墓十室九空。

    不過這兩位和溫韜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如果吉尼斯世界紀錄在盜墓這塊也搞個排名的話,溫韜絕對是第一。

    他在七年時間裡連盜十八座唐朝皇陵,平均一年盜兩三座。這數量是孫殿英無法比擬的,而所盜陵墓規模則是曹操無法相提並論的。稱溫韜為盜王,也算是實至名歸。

    不過盜墓這種事情,在古代一直為世人所不齒。人們相信做這種事情是有損陰德的,盜墓者都不得善終,這話還真在溫韜身上應驗了。

    溫韜此人不學無術,又好逸惡勞、不事生產。眼看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溫韜乾脆趁亂拉起一幫地痞做起了盜賊。

    由於當時流民四起,溫韜的隊伍不斷壯大,竟然有了上百號人。

    公元878年,著名的私鹽販子黃巢公然起兵反唐,一時間聲勢浩大。黃巢的大軍一路攻城掠地,連唐朝的都城長安城都被他拿下。

    唐僖宗連夜逃出長安城,不過他不甘心,於是下令各藩鎮前來勤王,一同消滅黃巢的義軍。

    很多人都以為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朝廷就開始對藩鎮失去了控制,其實不然。至少在“黃巢起義”之前,朝廷對於藩鎮的控制還是有的,朝廷下詔,這些藩鎮大部分時候還是會聽命的。

    畢竟當時朝廷的拳頭還是最大的,加上李唐皇室當了幾百年的皇帝,這君權至高無上的思想深入人心,何況各藩鎮之間也存在相互制衡。所以各藩鎮依然聽命於唐朝皇帝。

    但是唐僖宗下達這條詔令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首先,朝廷大軍接連戰敗,實力大不如前。

    而與此同時,各藩鎮藉著消滅黃巢義軍的機會,都在招兵買馬,壯大自己的實力。

    到最後,雖然黃巢起義被平息,但是主弱臣強的局面已經形成。對於朝廷的詔令,那些節度使們客氣地上表找個理由推掉,不客氣的就直接帶兵打過來了。

    在平息黃巢起義的過程中,溫韜接受李茂貞的招攬,出任華原鎮將。

    這李茂貞控制著鳳翔一帶,比鄰京師,經常仗著自己手裡的兵欺負皇帝。而且李茂貞的勢力也不弱,雖然比不了朱溫、李克用這種超一流勢力,但是依然能夠與他們分庭抗禮。

    也正是因為看中了李茂貞的實力強勁,溫韜才投奔他的。而且為了討好李茂貞,溫韜甚至將自己的姓名改了,叫做“李彥韜”,就差認李茂貞為義父了。

    李茂貞覺得這小夥不錯,便任命他為耀州刺史。

    後來朱溫滅唐,建立了後梁,和李茂貞做起了鄰居。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於是朱溫開始接連對李茂貞用兵。

    李茂貞自然不是朱溫的對手,屢戰屢敗,最後乾脆被後梁大軍包圍。溫韜一看李茂貞不行了,便改投後梁。

    人家後梁兵強馬壯,溫韜在李茂貞這邊也不算什麼大官,因此備受冷落。溫韜在後梁混得不如意,一氣之下再次歸附李茂貞。

    雖然李茂貞對溫韜氣得牙癢癢,但是面對咄咄逼人的後梁,增強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李茂貞還是接納了溫韜,並任命他為義勝軍節度使。

    溫韜靠著來回跳槽,什麼功勞也沒立,就平白升官了。

    後來後梁陷入內亂,溫韜和李茂貞都過了一段安穩日子。

    當時,朱溫自知時日不多,意圖傳位給自己的義子朱友文,結果此時被其子朱友珪得知。朱友珪透過兵變弒君奪位,當上了皇帝。

    朱溫的另一個兒子朱友貞對這個結果不滿,於是起兵討伐朱友珪,最終坐上皇位。

    經過這一番折騰,後梁實力大減。

    而趁著後梁無暇顧及的這段時間,溫韜做了一件驚天大事:他把唐朝皇陵給盜了個遍。

    當時那麼多大大小小的節度使,實力比溫韜強的數不勝數,為什麼只有他敢做這件事呢?

    一方面,他是盜匪出身,不講規矩,而且沒啥文化,也不敬鬼神。另一方面,他有地利的優勢,唐朝皇陵剛好在他的轄區扎堆。

    溫韜看著眼底下放著這麼多好東西,他那盜匪的基因開始蠢蠢欲動了。

    他以極高的效率,用了七年時間便將唐朝的十八個皇陵都關顧了個遍,得到珍寶無數。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裡面的珍寶最多,有無數文玩字畫。

    溫韜盜墓的效率之高,令人髮指。

    而溫韜之所以這麼快,應該是擔心時間一久,走漏了風聲,到時候其他人都想著插一腳就麻煩了。畢竟他誰也惹不起。

    根據史料分析,溫韜應該是派遣了多個團隊同時開挖的。而且挖出來的東西他也不是獨吞,而是和下面的人分了。所以他才能挖了七年,其他諸侯竟然無人知曉此事。

    比如他手下有個叫侯莫威的鎮將就參與其中,分得不少寶物,後來侯莫威被張筠所殺,這些寶物全都落入張筠手中。

    在這一過程中,溫韜還做了一件事,就是再次背叛李茂貞,投奔了後梁。

    至於原因,雖然史書上沒說,但是很好猜。溫韜的行為別人不知道,他的領導李茂貞怎麼可能毫不知情。

    畢竟溫韜可是在李茂貞的眼皮底下盜墓。他能瞞得住李茂貞一時,但是瞞不住一世的。

    李茂貞必然向溫韜索要寶物,溫韜不答應,便投奔後梁。有後梁給溫韜做靠山,李茂貞也拿溫韜沒辦法。

    在溫韜盜墓的過程中,有兩件事不得不提。

    第一件是,他盜墓也就算了,結果不少寶物都毀在他手中。

    這溫韜就是個粗人,在他的意識裡,只有金銀財寶才是珍寶。至於那些文玩字畫,對他來說與廢紙無異。

    當那些字畫落入溫韜手中後,溫韜做出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將上面那些用來裝飾的綾羅綢緞留下,將字畫本體都丟掉了,不少好東西都毀於他手。

    這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蘭亭序》。

    據傳,李世民愛字畫到了痴狂的地步,他生前收集名貴字畫無數,唯獨《蘭亭序》遲遲不可得,就連一星半點線索都沒有。

    後來他透過多方打聽,得知《蘭亭序》在一個叫辯才的和尚那裡,便多次下旨讓其進獻《蘭亭序》。

    這種好東西誰不是藏著掖著?怎麼可能因為你是皇帝就交出來?於是辯才一直推說《蘭亭序》不在自己手裡。

    李世民本來也是道聽途說,並沒有任何實證證明《蘭亭序》就在辯才那裡,只得作罷。

    但是李世民並不死心,畢竟除了辯才這裡,他也沒有其他頭緒。於是他決定再試探一下辯才。

    李世民派遣監察御史蕭翼,打扮成一個富家公子去接近辯才。

    蕭翼在字畫方面有極高的造詣,他經常和辯才在一起品鑑天下字畫。

    有一次,蕭翼帶著一個大包裹來到辯才府上,神神秘秘的說有好東西讓辯才見識見識。

    說罷便取出幾張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聲稱都是自己新近夠得的,準備當做傳家寶,想讓辯才幫忙品鑑一番。

    辯才看完告訴蕭翼這些字畫確實都是王羲之的真跡,不過想當傳家寶還差遠了。為了讓蕭翼真正見識下世面,辯才拿出了《蘭亭序》的真跡。

    誰知當蕭翼確定這確實是真跡後,不知從哪裡掏出了李世民的詔書,下旨讓辯才獻上《蘭亭序》,辯才這才知道上當了,可惜悔之晚矣。

    李世民對《蘭亭序》非常喜歡,因此特意下旨要將其給自己陪葬。

    可惜當溫韜盜了李世民的昭陵後,《蘭亭序》便不知所蹤。考慮到他當時毀掉字畫無數,《蘭亭序》很可能已經絕跡了。

    不過奇怪的是,當時溫韜登記造冊的墓中珍寶中,並沒有見到《蘭亭序》的名字。因此有一部分人猜測《蘭亭序》早已不在昭陵,而是被放入了乾陵。

    這就牽扯到第二件不得不提的事情:唐朝十八座帝陵裡,只有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躲過一劫。

    倒不是溫韜突然良心發現,而是這乾陵他實在是無從下手。

    乾陵是唐朝十八個皇陵裡最大的,佔地240萬平方米,基本上把一整座山給挖空了。而且其內部構造及其精妙複雜,想要進入其中極其困難,只能從墓門進入。

    奈何乾陵太大了,想要找出墓門談何容易。至於強行挖掘,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溫韜之前,黃巢就打過這個皇陵的主意。據說他發動四十萬人挖掘,也沒挖到墓室,只留下一個四十米深的黃巢溝。

    到了民國時期,有個叫孫連仲的將軍也打過乾陵的主意。他打著演習的旗號,用大量炸藥妄圖炸開山體。結果只炸出一地碎石,依然看不到墓室。最後炸藥用盡,他只得放棄。

    而溫韜挖掘乾陵,情況也差不多,他上山三次,一直找不到墓門。至於強行挖掘,有黃巢的前車之鑑,他是不會那麼傻的。

    但是這不足以讓他放棄挖掘乾陵。

    真正讓他打消主意的是,他每次上山就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以下山就好了。連續三次都是這樣,一向不敬鬼神的他慫了。

    畢竟盜墓這種事是有損陰德的,他覺得這可能是某種暗示。猶豫再三,他最終放棄了挖掘乾陵。

    也正因為乾陵未被開啟,所以人們才寄希望於乾陵,希望《蘭亭序》在裡面。

    總之,這七年時間裡,溫韜靠著盜墓那是大賺特賺。

    可惜好景不長,李克用病逝後,他的兒子李存勳建立了後唐,大舉進攻後梁。

    溫韜就是打醬油的,盜墓或者打家劫舍他擅長,真刀真槍打仗他可沒這個膽子。好在他有錢,一番上下打點之下,他得以調任忠武節度使。

    後唐的大軍攻破後梁都城,後梁滅亡。溫韜便順水推舟的投降了後唐。

    溫韜知道自己的行為被世人所不齒,擔心到了後唐自己地位不保,甚至會有殺身之禍。於是有拿出大把錢財上下打點,成功走通李存勳寵信的劉皇后的路子。

    在劉皇后吹枕邊風,反覆軟磨硬泡之下,溫韜不僅沒有被治罪,反而得以加官進爵。

    後唐宰相郭崇韜曾向李存勳進諫,稱溫韜這樣的盜墓賊就該嚴懲不貸。李存勳卻不以為意,說既然答應饒了他,就不能言而無信。

    當溫韜為自己的小聰明洋洋得意的時候,殊不知禍端早已埋下。

    幾年之後,鄴都發生兵變。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奉命前去平叛。結果他到了鄴都卻夥同叛軍一起作亂。最終,他殺了李存勳,自己當了皇帝。

    李嗣源繼位後,溫韜的好日子就結束了。

    當時正處於亂世,招兵買馬、整軍備戰需要大把金銀。在李嗣源眼裡,溫韜就是個錢袋子。畢竟他把唐朝皇陵一鍋端的事情已經人盡皆知。

    李嗣源立刻將溫韜治罪下獄,後來覺得吃相太難看,又把他放了,流放到德州。第二年將其賜死。

    而溫韜盜墓得來的大筆金銀財寶自然落入了李嗣源的手裡。

    溫韜大概做夢也沒想到,他當初從唐朝皇陵裡得到的金銀財寶卻成了自己的催命符。他當時盜墓有多歡樂,死的時候就有多悽慘。

    所以說,做人要有底線,有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做了不會有好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適合寶媽、學生、上班族的兼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