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鷹航空

    從飛機設計角度來看,大致有下面三點原因:

    第一、後三點式起落架。

    二戰期間的幾乎所有艦載機都是使用後三點式起落架,也就是起飛滑跑過程中,機頭高高翹起,這樣就可以為機翼提供一個比較大的迎角。

    根據空氣動力學知識,機翼升力=1/2*ρ*V²*S*CL,迎角越大,CL這個升力係數就越大,從而能夠確保提升升力。

    第二、矩形直機翼或者橢圓形機翼。

    對於低速階段的飛行,直機翼是最佳選擇,尤其是展弦比比較大的直機翼,這會提升升力的同時並且降低阻力。而現在艦載機上使用的後掠機翼主要是為了高速飛行,特別是跨音速飛行。正是這種直機翼能夠讓二戰時期的艦載機擁有比較好的短距起飛效能。

    第三、起飛重量。

    二戰時期的艦載機起飛重量都是在5噸左右,比較小,而現在的艦載機一般在20噸-30噸之間,量級上就差別比較大了。重量的減輕,當然有助於縮短起飛距離。

    在實際起降作業中,二戰航母有時候還會調整航向,迎風航行,這樣提高了機翼表面的空氣速度,進一步提高升力。

    正因為如此,才能夠確保艦載機自行起飛,而不需要輔助的彈射器。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 2 # 重大現場

    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實際上在二戰之前,美國航母上,已經安裝了彈射器,在只不過地位不高,遠沒有今天那麼重要,當時只能算是一款為特定目的研發的一款專用裝置吧,比如在航母上起飛水上飛機,在二戰時,它也只是用於放飛部分超滿的艦載機。其實在作戰中,艦載機依然主要依賴自身的動力起飛,使用彈射器的情況非常少。

    主要原因就是在二戰時期的艦載機自重都非常有限,而且主要採用螺旋槳動力,其加速效能相當好,即便在滿載的情況下,也可以在150米左右的飛行甲板上順利起飛,當時尚沒有形成什麼對彈射器的依賴。尤其是,進行大機群出擊時,壓根就不會使用它。也因此,在當時是否安裝彈射器壓根沒什麼影響,沒人把安裝了它視為一種什麼優勢,因為作用太有限了,日本航母就從來沒有安裝過彈射器。

    當時美華人已經開始在航空母艦上安裝彈射器,但是因應用有限,一般一艘航母只有一部彈射器,只是部分條件下才會使用。到二戰中後期,伴隨著艦載機重量的增加,對起飛要求越來越困難之後,彈射器的作用才開始顯現出來。當時也考慮過其它辦法,比如:日本試用過助推火箭,但是經過對比之後,還是彈射器更為理想一點。但是真正的擔起大任,還要等到戰後,噴氣式戰機上艦之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該和已婚的情人分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