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少學校流行在新生入學時舉行開筆禮活動,舉行拜孔子先師、行春秋古時禮儀等儀式。
6
回覆列表
  • 1 # 熱帶雨林的午後

    所謂開筆禮,以及類似的活動,就像題主所提到的,不少學校流行在新生入學時舉行拜孔子先師、行春秋古時禮儀等儀式,其實,和學習國學進校園沒有關係。

    因為今天看待國學,是要學國學的知識和精神,而不是復活古禮,或者製造出假古董愚弄眾人。

    現在學習國學,不論是在國學院還是在中小學,都要以現代化的知識基礎和現代文明作為基準。先做現代人,再去學國學,這樣做才符合科學精神,符合歷史潮流。對古制的簡單模仿和恢復,甚至造出各種妝模作樣的儀式,消極作用遠大於設計的初衷。

    有人會說,用儀式更能製造出學習氛圍。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些古禮和盲目的古人崇拜,大部分都自帶病毒,徒具形式。組織者之所以熱衷於復活或製造古禮和儀式,大部分動機是今天的活人要給自己製造品牌和名聲,而不是真誠地熱衷於國學精神的傳承。看看各地的祭孔祭祖,哪家不是為了製造轟動效應,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替自己的錢袋子辛苦操勞,其中又會有多少人是真誠地傳承國學精神,在研究和傳播國學的價值呢?

    老子的思想是:禮制這些東西,“絕學無憂”,若非必要,都是多餘。甚至把“禮”排除在符合道的德性的範圍之外。歷史證明,老子不是沒有道理。

    儒家提倡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其中最遭人詬病的是“義”和“禮”,後期儒家利用這兩個東西,製造了許多遏制人的正常慾望、需求和發展的空間的思想禁錮,脫離了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社會現實。也許比起其它來,禮更遭人厭棄。對禮制的反對由來已久,老子早在孔子之前,就認為“禮”就不算有德,特別厭惡這一套東西,恰恰孔子繼承了周禮的遺產,借禮制創造社會秩序和社會和諧,這種禮,在儒家學說中,居於中心地位。

    對於這個“禮”,今天要分析來看,禮作為五常之一,不能簡單全盤否定。其中還是有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和見解。

    關於禮制形式,總體上分為三種,一種是傳承社會價值觀的表達形式,比如重要節日裡國家祭奠人文始祖儀式;一種是必要的社會交際形式,如進退應答的最基本的程式、禮節、儀式;一種是矯揉做作的繁文冗節,徒具形式的表演程式,比如這種開筆儀式、著古裝、平時祭孔之類。

    前兩種確實需要,但也要改進。後一類就顯得迂腐可笑。

    根本上說,第三種類型的“禮”不是傳統文化的核心,這些禮制形式已經沒有意義。

    儒家提倡的五常之中,“禮”制的糟粕最多,魯迅的《狂人日記》首先衝擊的就是禮制。“五四”先鋒首先抨擊的就是封建價值觀和第三種禮,那些害人的價值觀和多餘有害之禮。

    禮最易學,最易表現。就好比跳舞總比讀書有趣,所以一講到國學,最先被琢磨表演的就是各種儀式。這是最糟糕的復古,學習和發揚的不是國學的精神和精華,而是其中的糟粕和皮毛。今天學國學還是要從“學”開始,圍繞國學精神展開,才是國學與現代化相得益彰,有利於孩子成長,有利於社會現代化程序的正道。

    今天尊崇孔子,應當 把孔子等聖賢當做典範人物,而不是個人崇拜和膜拜的物件,禮孔祭孔,都要把孔子當做人來看,不能倒退到過去的立場,扶他們重上神壇。

    現在的孩子,都接觸的是現代理念和生活方式,那些不倫不類的古制古禮、仿古制古禮,很可能一開始就引致孩子的不良印象,或者誤導孩子對中國傳統的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腦是如何產生急性主觀壓力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