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中54800271897

    未研究,不知道。只覺得田園生活可以放飛自已,可以遠離世塵,可以少很多煩惱,可以融入一個新的清淡世界就可以了。

  • 2 # 西安交大黎荔

    陶淵明之後,中國田園詩經歷了漫長的視窗期。跨過了南北朝紛亂的年代,直至短暫統一的隋朝,兩百多年中,田園生活沒有得到詩人們的關注。田園詩缺乏名家和代表性的作品。直到唐朝初年,王績出現了,他隱居河津東皋的身影,他恬靜淡遠的吟唱,為中國田園詩的發展,帶來了絢麗的曙光。王績出身於北朝士族,他的三兄王通,是隋末大儒。王績是後世公認的唐代山水田園詩的先驅人物。他在田園山水之間獲得了身心的安適。後世評論,認為他的田園詩形成了“蕭疏、樸野”的風格。

  • 3 # 九州記

    在文學史上開創田園詩派的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又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創作以五言詩歌、賦和文為主,繼承了漢魏抒情言志的傳統,主要描寫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文學史上,陶淵明是第一個專力大量寫作田園詩賦,反映田園生活的文人,主要有讀《山海經》十三首、《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雜詩》十二首、賦《歸去來兮辭並序》、《閒情賦》、《感隱士不遇並序》以及文章《桃花源記》等,有《陶淵明集》傳世。由於人生態度、生活體驗和創作方式的高度統一,融合無間,他的田園詩語言簡潔,質樸而不私蘊藉,平淡而意味雋永。被蘇軾評為“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

    被後世公認為五言律詩奠基人的王績(585?—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詩清新質素,多田園題材,寫閒適情思,田園詩樸素自然,意境渾厚,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風骨。《野望》是王績田園詩的代表作,

    詩歌寫了山野秋晚田家歸來之境,閒逸中帶有無倚著的苦悶和惘然。全詩如下:薄暮東皋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理解陶淵明、王績兩人對田園生活的不同看法,需要了解兩人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際遇以及傳世的文學作品。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先後出任江州祭酒、彭責令等職,在任彭澤縣令十多天後,憤然辭官歸隱。王績,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生活在隋唐之際,經歷過隋末亂,隋大業(605—617)中,舉孝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除揚州六合縣丞,隋大業末,棄官歸裡;唐武德五年(622),以前官待招門下省,貞觀四年(630)託疾罷歸;貞觀十一年(637),赴選為大樂丞,不到兩年又棄官歸隱。從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只是出任過地方小吏,而王績家世顯赫,唐朝時在朝中為官,歷經隋唐並且三仕三隱。體現在兩人的文學作品中,相同的都是對田園風光和寧靜閒適田園生活的嚮往;所不同的則是,陶淵明的文學作品中,崇尚老莊思想的自然美學觀,以對歸隱田園生活的嚮往,抒發了對官場險惡羈絆生活的厭惡,描繪了一個令人嚮往的理想世界——桃花源,如《歸去來兮辭並序》和《桃花源記》等;王績,少有大志,常懷儒家的經世之心,後看淡世事變遷,注有《老》、《莊》,在其作品中則少有不平之慨。

    以上材料綜合整理,素材源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羅宗強 陳洪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第2版 2006年2月第3次印)和網際網路。

  • 4 # 經典詩書

    陶淵明與王績都是由仕而隱,但不同之處在於:陶淵明是一個“單純”的隱士,而王績則是一個“雙重”的隱士。兩人都身處於亂世動盪之中,一是晉宋相爭,群雄逐鹿;一是隋唐易代,戰爭頻發。由入仕到出仕,二人最終都擁抱田園,但態度卻有所差別。

    01陶淵明對待田園生活的態度是“任真”、“率性”、追隨本心。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從小生活於鄉村,自幼與山水為伴,對山水田園格外喜愛,以至於入仕時,當他對官場的爾虞我詐感到厭惡,對自己赤心一片,報國無門,無力濟蒼生而感到失望時,“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內心最原始的呼喚,最終使得他回到“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戶外無塵雜,虛室有餘閒”的山水之境。

    歸隱之後的陶淵明未免不會有出仕入仕的思想鬥爭,但他堅決不走回頭路,即使最後“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而迎客”。蘇東坡評價他為“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可見,陶淵明是個單一,熱愛山水田園的隱士。

    02王績對山水田園的態度是喜愛但不純粹。

    王績對官場生活的認知遠沒有陶淵明深刻。“位大招譏嫌,祿極生禍殃,朱門雖足悅,赤足亦可傷”,他的辭官歸隱,有時只是躲為了避禍害,在亂世之中保全自身。

    從辭官的態度上看,王績也沒有陶淵明的決絕。“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績雖然人在東皋,身體已歸於田園,卻還有諸多煩惱,他的理想是求仕,是由於求而不得才隱於田園。所以才東皋遠望,徙而又倚,倚而又徙,他的內心深處還在出仕與入仕間苦苦掙扎,剪不斷,卻理還亂,所以說他是個雙重隱士,他雖喜愛田園,卻身懷濟世蒼生之源,比起陶淵明,王績一點也不純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齡程式設計師沒有出路,真的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