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任正非可以把華為做到世界領先?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是偶然,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相互呼應,缺一不可。
什麼是天時?
1987年,任正非創立華為的時候,只是代理銷售香港的某品牌程控交換機,而中國大陸當時還沒有自己的交換機品牌,可以說這項技術是一個空白。而這個空白也代表著機遇,也代表著無限的商家,當然,風險也同樣是並存的。
1992年的時候,當時的交換機市場還是美國的思科幾乎壟斷的狀況,任正非由於對市場的瞭解很透徹,因此一意孤行的決定要研發交換機來佔領空白的市場。
這種機遇就是天時。
什麼是地利呢?
當時的中國沒有自己的交換機,沒有自己的技術,但是,發展中的中國需要交換機技術。於是任正非帶著華為的C&C08交換機亮相了,由於只有國外同類產品3分之1的價格,因此迅速的佔領了中國市場,甚至開始進軍國外市場。
華為如果不在中國,那麼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這將會面對國外企業的直接圍剿。但是,在中國,國家和政府對於民族企業是保護的,是支援的。因此,當華為的交換機問世時,也就迅速的擴寬了市場,擠走了國外品牌。
背靠一個強大的祖國,這就是地利。
什麼又是人和呢?
這裡的人和又分為了兩部分,一個是任正非自己,一個是團結在華為企業中的那群科學家們。
任正非本人毫無疑問是當時那個年代的學霸,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時,中國廢除了高考制度,而在此之前能夠考上大學的,都是人中龍鳳,而任正非就是1963年考上的重慶建築工程學院,並且,還自己自學了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專業知識。要知道,在當時的中國,能夠自學完成這些知識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這些曾經學習積累的知識,在20年後任正非創業的道路上,絕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任正非創業初期,那些陪著任正非吃苦創業,在一個小小的舊廠房中研發出華為的第一代交換機的幾十名技術工人,可以說也是華為能夠成功的法寶。隨著華為的發展壯大,這樣的科學家、技術人員不斷的進入華為,把華為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就是人和。
而對於華為來說,我只能說,任正非的商業運作能力非常的強。
當中國的普通家庭剛剛開始普及電話的時候,華為聯合當時的郵電部門,使用華為的交換機,由華為的員工負責提供電話機和相關服務,最終利潤分成。當時的一部電話安裝費用是非常貴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月收入才100多塊,安裝一部固定電話大概需要5000多塊,而華為也從中獲得了大量了利潤。
由於郵電部門的機構越來越臃腫,於是被分離為了電信和郵政,而任正非也感到了時局的變化,由於過去華為負責的這部分業務其實還是有點鑽政策的空子,於是果斷放棄了過去的固話業務模式,只是單純的提供交換機裝置,把電話安裝的業務還給了電信,瀟灑的抽身離開。
這樣,華為也就積累了電信部門的大量資源和口碑,也積累了充足的資金用於技術的研發,慢慢的在站上了世界舞臺。
為什麼任正非可以把華為做到世界領先?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是偶然,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相互呼應,缺一不可。
什麼是天時?
1987年,任正非創立華為的時候,只是代理銷售香港的某品牌程控交換機,而中國大陸當時還沒有自己的交換機品牌,可以說這項技術是一個空白。而這個空白也代表著機遇,也代表著無限的商家,當然,風險也同樣是並存的。
1992年的時候,當時的交換機市場還是美國的思科幾乎壟斷的狀況,任正非由於對市場的瞭解很透徹,因此一意孤行的決定要研發交換機來佔領空白的市場。
這種機遇就是天時。
什麼是地利呢?
當時的中國沒有自己的交換機,沒有自己的技術,但是,發展中的中國需要交換機技術。於是任正非帶著華為的C&C08交換機亮相了,由於只有國外同類產品3分之1的價格,因此迅速的佔領了中國市場,甚至開始進軍國外市場。
華為如果不在中國,那麼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這將會面對國外企業的直接圍剿。但是,在中國,國家和政府對於民族企業是保護的,是支援的。因此,當華為的交換機問世時,也就迅速的擴寬了市場,擠走了國外品牌。
背靠一個強大的祖國,這就是地利。
什麼又是人和呢?
這裡的人和又分為了兩部分,一個是任正非自己,一個是團結在華為企業中的那群科學家們。
任正非本人毫無疑問是當時那個年代的學霸,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時,中國廢除了高考制度,而在此之前能夠考上大學的,都是人中龍鳳,而任正非就是1963年考上的重慶建築工程學院,並且,還自己自學了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專業知識。要知道,在當時的中國,能夠自學完成這些知識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這些曾經學習積累的知識,在20年後任正非創業的道路上,絕對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任正非創業初期,那些陪著任正非吃苦創業,在一個小小的舊廠房中研發出華為的第一代交換機的幾十名技術工人,可以說也是華為能夠成功的法寶。隨著華為的發展壯大,這樣的科學家、技術人員不斷的進入華為,把華為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就是人和。
當然,華為的故事肯定不會是這麼簡單的,任何的創業歷程,都是無比艱辛的,都可以寫出一本小說而對於華為來說,我只能說,任正非的商業運作能力非常的強。
當中國的普通家庭剛剛開始普及電話的時候,華為聯合當時的郵電部門,使用華為的交換機,由華為的員工負責提供電話機和相關服務,最終利潤分成。當時的一部電話安裝費用是非常貴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月收入才100多塊,安裝一部固定電話大概需要5000多塊,而華為也從中獲得了大量了利潤。
由於郵電部門的機構越來越臃腫,於是被分離為了電信和郵政,而任正非也感到了時局的變化,由於過去華為負責的這部分業務其實還是有點鑽政策的空子,於是果斷放棄了過去的固話業務模式,只是單純的提供交換機裝置,把電話安裝的業務還給了電信,瀟灑的抽身離開。
這樣,華為也就積累了電信部門的大量資源和口碑,也積累了充足的資金用於技術的研發,慢慢的在站上了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