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788302516611

      該故事的意思可以歸結為兩點,也可以說是對人們的兩點告誡:   

    1、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2、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其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該故事古文的翻譯: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累得精疲力盡,幫助苗長了!”兒子聽說後,馬上到地裡一看,苗都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禾苗。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拔苗助長是孟子所寫,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華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驅。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相傳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確的挖耳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