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首先靖難之役開始的局勢,和唐朝李隆基後期的安史之亂的局勢不一樣。安史之亂開始的時候是對唐朝廷不利,唐軍節節失利,叛軍氣勢很高,同時李隆基又沒有提前防範,最終迫使李隆基離開京城,出走蜀地。同時李隆基畢竟做了幾十年的太平天子,在天下人心中有一定的威望。

    而靖難之役開始的時候,燕王朱棣的勢力和明朝廷勢力相差很遠。在建文帝推行削番後,有一些諸侯國也被削去,朱棣在這種情況下,也為了自保,於是就起兵,名為清君側。

    開始的時候,朝廷的勢力大過燕王朱棣的勢力,所以建文帝並沒有提前出走的準備。後來建文帝部署不當,最終才被朱棣打敗。

    其次,建文帝為了加強皇權,就施行削藩的政策,削番雖然對朝廷皇權有利,但卻大大的損害各個諸侯的利益。而朱棣這個時候,卻是聯合各個諸侯。

    在這個時候,建文帝的名聲在諸侯間並不是很好,所以就算建文帝出逃,想召集諸侯們勤王救駕,也是很難的,就算有,也不會是真心的救駕的。

  • 2 # 伍趙91082631

    因為史料有限,專家們至今沒找到建文帝下落,才認為他沒提前逃跑。其實按我的研究,建文帝早逃跑了。正如傳說的那樣,朱元璋確實給建文帝留下了錦囊。建文帝在派人和朱棣談判失敗後,應該就已著手逃跑。朱棣攻下鎮江後,有人拿出了朱元璋的錦囊,錦囊一是告訴建文帝,朱元璋為其準備的後路,二是告誠他,一旦哪個叔叔打到了南京,為朱家江山著想,讓其放棄反攻。所以建文帝帶著太子和極少隨從在谷王的安排下逃到廬州投靠武略將軍趙突(朱元璋為其準備的後路之一)。朱棣打到南京,谷王奉旨投降以取信朱棣。永樂元年,建文帝派人到湘潭與先期潛伏的縣丞湯公亮(疑為洪武二十八年假死的湯和)接頭。谷王運作了趙突的調動。永樂二年,建文帝父子在趙突的護送下到達湘潭九十二都。建文帝隱姓埋名為伍文英,太子為何必華,湯公亮(湯和)為趙榜。……

  • 3 # 柳氏異聞錄

    建文帝時期,大明的都城是南京啊。北京那會兒還是北平。崇禎的情況如果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自己下詔南遷的話,他南遷的條件比宋高宗的條件好很多。明代南京配置基本上跟北京一樣的。當然,這是後話。

    建文帝的情況跟崇禎不一樣的,跟李隆基是沒有辦法比,李隆基晚年再不濟,可他之前做了四十年的天子,他的威望客觀來說很高的。王夫之有一句話,天不佑玄宗,人不厭唐德。

    建文帝當皇帝的時間不算很長,一上來就很搞事情。朱棣為什麼要搞靖難之役,歸根結底是因為建文帝要削藩。建文帝削藩難道只是得罪朱棣一人?削藩最後影響到,其實是所有的藩王。從利益角度來說,估計沒什麼藩王樂意削藩。建文帝削藩一搞,得罪一大票人,而且是他繼位之初,就這麼搞事情,他大概是想著用削藩來建威,但是藩王沒有那麼傻白甜。所以,朱棣反了,還有一堆人是支援他。

    南京這事情,建文帝也挺神奇,他竟然如此信任李景隆。建文二年的時候,一堆上表說這人有二心。實際上,李景隆也確實有二心。但是,建文帝繼續用他。最後,他算是被李景隆給賣了。逃?有什麼可逃的,最後李景隆是開門,請朱棣進南京的。

  • 4 # 開心動畫知識

    他沒有人家的威望。人家好歹做了幾十年皇帝,前邊的長輩也表現不錯。對於天下人來說,李家算是不錯的皇族。最起碼當初的跟著李家打天下的貴族都獲得不錯的利益。現在人家倒黴了,幫襯一下都是應該的。

    再看這邊,第一代皇帝把功臣清除的乾乾淨淨。人家已經寒心了。再說第二代也不是什麼仁厚之人。削藩本身沒錯,但是你也太急了吧。這個事得罪的不是一個人,得罪的是所有皇族。在你的大本營或許人家不能把你怎麼著,只要出逃,人家不把你送回去都是好的,更別說勤王

  • 5 # 戲說歷史不是戲

    一:建文帝即使有逃跑之心,也無逃跑之力!

    因為朱元璋臨死之前把有本事的全殺了,留下的人都是忠厚老實,以守為攻的人。這些人守城或許可以,但是,要主動離開京城,組織聯絡其他各路人馬勤王護駕,是斷然沒有那個號召力的。如果有那個號召力,早都被朱元璋殺了。 所以,雖然朱元璋留下的是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但卻是一些翻不起浪的人,直白一點說,就是“沒用”的老好人,這些人最後只會傾盡全力的守城,直到城池被攻破。而唐玄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著強大的政治積累,身邊也有一批能員干將,自己的號召力還是很強大的。

    二: 古代做任何事情,都講究師出有名。建文帝的 勤王護駕,是自己主動捅婁子,導致無法圓場。 因此,名不正言不順。而唐玄宗逃跑,是被動的被逼無奈。

    勤王護駕,按照朱元璋的設想,就是一旦有一個藩王造反,其他藩王可以圍而攻之!但是,這個建文帝,把藩王都撤的差不多了,最後來對付朱棣。建文帝不懂合縱連橫,相互制約,自己率先打破平衡,還想讓被打壓的人來勤王,道義上說不過去。

    三:建文帝要樹立威望,不能逃。

    自己率先逃跑,無異於昭告天下,自己能力不行,而且身邊有著方孝孺這樣過分注重名節的大臣各種勸說,所以,不管成敗,誓與城池共存亡,反而彰顯了自己破釜沉舟,堅決打贏的決心,有利於鼓舞士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好國家安全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