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酒麴
-
2 # 一葉知秋190104071
說說我家吧,聽我婆婆說我老公以前可聽話了,從來沒有和公婆頂過嘴,結了婚就叛逆了,我就笑笑不說話,老公有兩個姐姐,我剛結婚那會沒有孩子他兩個帶著兩個孩子天天來我家住,我和公婆住一起,覺得她們來住也熱鬧,後來我懷孕,大姑姐也懷孕,我是頭胎,她是三胎,她就整天和公婆說一定要讓弟妹順產,剖腹產的錢太貴,我老公就說到時候聽醫生的,我最後幾個月一直是胎位不正,臍帶繞頸,醫生不建議順產,姑姐前一天順產,我第二天就剖腹產,然後在醫院裡婆婆就說不應該聽醫生的,花這麼多錢,我老公直接讓她回家了,後來我有了孩子,兩個姑姐一年不來一次,我還覺得聽奇怪,不想自己爹媽的嗎,後來公婆在那裡和姑姐視訊,我聽到人家說來我家還得花錢給孩子買東西,就不去了,我婆婆就說行,你掙的錢還沒你弟弟的多,他兩口子有錢,說的是我們,我老公也聽到了,反正不怎麼高興,自己的姐姐不說疼孃家侄子侄女的了,竟然還說這個,後來我們就說搬出去住,要買房,我爸媽要把當初的彩禮給我,再借我5萬,我姐給我拿五萬,我倆有十幾萬,我老公的意思就是和她姐借點,因為我孃家拿這麼多錢他也覺得他家一分不出不好看,我說行先和你姐借兩萬,我們有一個定期存摺壓給她,裡面差不多三萬,沒想到和公婆一說,公公立馬炸了,你和人家借錢幹嘛,你倆這麼多錢,而且你丈人家也給你出,當時我老公氣的直接摔門出去了,我什麼都沒說,現在我們搬出來了,和他姐姐不聯絡,偶爾老公回家一趟,我不去,提起之前的事我老公不說什麼,反正是不和公婆怎麼親了
-
3 # 惟之之
人性的最本質特徵就是利己。很簡單,自己是這樣的,孩子也是這樣的。
婚前跟兒子和父母親近,是因為兒子跟父母沒有利益衝突,或者說,是互惠互利的利益。兒子需要父母的支援,金錢上的,精神上的。父母則需要兒子有出息,好帶給自己成就感,屬於精神上的滿足。還有,期望兒子在未來自己臥病在床的某一天伺候終老,有精神期許也有物質期許。
在這種互惠互利模式下,兒子與父母之間,自然彼此需要,彼此親近。
婚後呢?兒子找到了利益合夥人——妻子。他首先要經營自己的小家,想要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有了另外的精神追求,比如有了孩子,他對自己的孩子也有了精神期許,有了物質付出。
這不可避免地與父母的利益有了衝突。父母期望兒子可以經常看望自己,打電話安慰自己,是精神上需要兒子的付出,有的父母還需要兒子物質付出,比如給點養老錢,改善一下老年生活。這與兒子經營自己小家,改善自家物質條件,抽出更多時間陪伴妻兒的訴求相沖突,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老話說,娶個媳婦送出去兒,其實是怨懟的說法,實在是忽略了人性。那是兒子自己的選擇,跟媳婦有啥關係呢?媳婦是他的利益夥伴,父母這麼說,無非是因為媳婦是外人,自己不願意承認是自己的教育失敗,找一個替罪羊來發洩自己的怨恨罷了。
-
4 # 順其自然心坦然
婆媳關係好,那婆婆話多點,管的事多點,操心多點,再媳婦那就覺得婆婆關心他們,替他們分擔,想的周到,自己又省心,多好。但是,婆媳關係一般的,就會認為婆婆干涉他們的生活,覺得婆婆是個管家婆,老公是個寶媽男,反而適得其反。我身為媳婦,身為女兒,我一直跟我媽說,我們都結婚生子了,不再是小孩子了,不要老把我們當白痴傻子一樣,在媳婦面前,女婿面前把我們當三歲孩子一樣說教,感覺很沒面子,什麼事點到為止或者少說為妙,如果我們真有事了會主動跟老人交流請教的。老人也不要把全部心思放孩子身上,該放手要放手,自己落的輕鬆自在。
-
5 # 長風秋雁509
我家是兒子!我也有這個感覺!我兒子大學畢業工作單位離家有點遠,但是一有時間就往家跑。回來有的時候躺倒我的腿上和我撒嬌!可是自從有了物件,尤其是結了婚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也和我疏遠了。我真的很失落。可能這就是婆媳矛盾的關鍵吧?因為兒子不回家疏遠母親。婆婆就覺得是兒媳的事。是兒媳奪了母子情!因為這事也落過淚!可是後來我就想通了。孩子成家了就放手吧!再有就是兒子剛成家又要忙事業又要過日子肯定是顧不過來。還有就是兒子肯定是和媳婦好的,因為媳婦是和他過一輩子的人,我們做老的也不要嫉妒。只要他們小兩口好好過日子,和和睦睦的就好。現在兒子也有了孩了。年齡大了也就懂事了。回家看望我的次數也多了!當然孝敬父母是不能被忽略的!
-
6 # 世界不止你看到的那樣
成年了,自己有個小家,這不正常嗎?你結婚後還一心想著父母,不顧配偶和孩子?不可能吧?這麼幹的基本上後代子孫都過不好。一代人做一代事。
-
7 # 沐浴在陽光下的小草
主要的原因是父母還是站在原點。兒子結婚了,兒子的愛必然會分出一份給媳婦,還有媳婦的父母。兒子結婚了,就該撒手了,到了兒子有事的時候,他想的還是父母,等到父母生病或者遇到啥難事,兒子會為了父母全力以赴。聰明的父母幫助照顧孩子,孩子會和爺奶有感情。一味地在家抱怨,只能擠壓自己的兒子,另一個結果就是,看他家庭不和睦。奉勸所有的婆婆公公,敞開心扉把媳婦當做咱的女兒。這樣,不僅兒子沒跑還賺了個閨女。
-
8 # 白蓮荷花984
兒子結婚前百分之百的愛在父母身上,結婚後有了家庭,身上承擔了責任,不但要愛父母還要更愛妻子和孩子。所以不要過份要求兒子,能常常回家看看就不錯了。
-
9 # 鳳146983974
兒子們沒有結婚之前,只能說是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稍微好一點,但比起女兒來說差遠了。這麼說吧!我女兒念大二了,跟我好得一個人似的;我認識的好幾個生兒子的媽媽,他們的兒子都是念初一二開始,就不跟媽媽一起逛街了,即使性格再溫順的兒子,跟父母也不像八九歲之前那麼親近了。個人認為,這是男孩子們特定的遺傳因素決定的,兒子們深沉內斂、沉默寡言,對父母的愛都深深地藏在心裡,不會輕易流露出來,一旦父母身體不好突發疾病啥的,他們能背上父母,狂跑著進醫院;而此時此刻的女兒們,只能急得淚流滿面、哇哇大叫……至於你刻意強調的婚前婚後嘛!我也解釋一句,兒子是你生養的,和你一條心沒錯;兒媳婦卻永遠不會和你一條心,那兒子一旦結了婚,就應該顧全大局噻!如果他不兩邊兼顧,婚前婚後仍然一個樣,那他的婚姻又會破裂,未必這就是你想看到的結局邁?所以說做公婆的一定要想得開。
-
10 # 幾分之幾666
這是肯定的啊,結婚了就有自己的小家,是一家之主了,再也不是父母庇護下的孩子了,思想和環境都起了變化,肯定有不同之處
回覆列表
不知道在婆婆眼裡什麼是親近什麼是距離。兒子結婚了肯定要和家庭有距離了,因為他是自己家庭的頂樑柱,難道還要像小時候那樣回家吃飯洗澡寫作業??
還有很大一部分婆婆把這種距離歸咎於媳婦的錯,認為是媳婦的原因。我那個婆婆親口給他兒子說,誰誰的兒子結婚之後,不問老孃,老孃在家餓著。你結婚之後可不能變成這樣。很搞笑吧。我公公還活著呢,還沒死呢。更搞笑的是,在我面前說我兒子不給我電話等等,我直接說,你兒子不給你電話你給你兒子說去,給我幹什麼?又不是我不讓打的。她說你能說說他啊。我說你都說不了他,我能嗎?你是他媽。從此這個老太太不提這事了。
很反感婆婆不知道相處界限在哪裡。總以為自己非得控制一切才行。何必呢?兒子家庭幸福不好嗎?攪得離婚了,然後再娶別人,那別人可不像第一個姑娘那麼傻x了。在經濟上會要得更多,但是在感情上絕對不會付出很多。老太太不是自詡經驗多嗎?為什麼這點都看不透,非得作呢?所以請各位婆婆注意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