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穗日記
-
2 # 水吉子
《西廂記》是中國較早的一部以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的大型戲劇,也是元代成就最高的一部愛情劇。
《西廂記》一直被尊稱為文采派之首。不過《西廂記》與後期文采派作家有意雕琢的作風不同,儘管它文字工麗、語言形象,但卻在華美之中有著本色,細膩之中不減豪放。如“驚豔”中的唱辭:
顛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則著人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裡盡人調戲,軃著香肩,只將花笑撚。
再比如:“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一“愁”一“怨”,抒發了人物對封建禮教禁錮的不滿之情。又如四本一折,張生在等鶯鶯前來幽會時唱道:“彩雲何在?月明如水浸樓臺。僧歸禪室,鴉噪庭槐。風弄竹聲則道金佩響,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用雲散、月出、僧歸以表現夜深人靜,正是鶯鶯出來之時;復以鴉噪、竹聲、影動以傳達出張生焦躁不安的心情。
以上等等,都是《西廂記》的語言本色。
-
3 # 萌果子
《西廂記》是一部深受人們喜愛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詞”美不勝收,“詞”盡其妙,語言生動豐滿,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通過林黛玉之口,來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下面我就舉例說明一下。
例1: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
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2句詩詞,就是詩書平民化的典型表現,
其中裡面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都是很平民化的語言,讓人一聽,一看,瞬間就能明白說的是什麼。通俗易懂就是這個意思。
例2:【混江龍】“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
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沽飛絮
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
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這段話裡面的那句“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他的原話分別來自於賀鑄《木蘭花》裡面的“紛紛花雨紅成陣,冷酒青梅寒食近”和杜甫《曲江》裡的“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這句出自歐陽修《幹秋歲》裡面的“夜長春夢短,人遠天涯近”。
《西廂記》裡面的這些“詞”,表面上看好像是對景物的描寫,其實是在借物喻人,寫崔鶯鶯對張生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回味無窮,這正是西廂記語言有魅力有文采的體現。
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隱僻,其句則採街談巷議。即有時偶涉詩書,亦系耳根聽熟之語,舌端調慣之文,隨出詩、書,實街談巷議無別者。
例3:再比如,君不見滿山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這幾句是《西廂記諸宮調·小亭送別》中張生的語言。短短的幾個字,就能直白又準確的表達出,“難道你看不到那滿山的片片紅葉,都是離人眼裡哭出來的血”。
例4:多情卻被無情惱。這句話我們讀的時候,也是能很容易就能從字面上理解他的意思:多情人,總是會被無情的人所煩惱。
例5:甜言美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三冬,一 年之中最冷的時節。六月,一年當中最炎熱的時節。還有“甜言蜜語,惡語傷人”,這些語言,都是貼近人們生活,通俗易懂的詞,但把他們放到一起,卻能又很好很生動的表達出,美好善意的話語和粗野惡毒話語的區別。
回覆列表
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更是戲曲史上的一座高峰,這部作品以它獨特的思想內容和豐富的語言藝術被後人評價為“千古絕調”,徐復祚在《曲論》中更是讚歎道“字字當行,言言本色,可謂南北之冠”,意在將《西廂記》視為戲曲語言藝術的高峰。本文將從《西廂記》語言的情景交融、個性鮮明、雅俗相兼三個特點,舉例分析作品語言的本色與文采。
語言極富有動作性,情景交融營造故事情節元朝時期,戲劇演出活動頻繁,市民階層也多去勾欄觀看,受眾十分廣泛,這也要求戲曲家們在創作劇本時要更貼近讀者需求。在戲劇中,語言是贏得讀者需求的關鍵因素,而王實甫的《西廂記》根植於讀者的需求,熟練的駕馭語言的動作性,善用情景交融的創作手法,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如第四本《草橋店夢鶯鶯雜劇》第一折中寫崔鶯鶯託紅娘給張生捎信兒在晚上約會時,刻畫了張生焦急等待的模樣,作品中寫道:
彩雲何在?月明如水浸樓臺。僧居禪室,鴉噪庭槐。風弄竹聲,則道似金佩響,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意懸懸業眼,急攘攘情懷,身心一片,無處安排,則索呆答孩倚定門兒待。越越的青鸞信杳,黃犬音乖。
這一折中描繪了張生與鶯鶯約定的晚上,是一幅“明月如水、鳥聲陣陣、風吹竹林、花影浮動”的浪漫景色,開頭便問“彩雲何在?”既指天空中的雲彩,又指心愛的女子,一語雙關將張生對鶯鶯的愛描寫得大膽果敢,透露出二人在封建禮教束縛下對愛情的追求。一幅景色鋪開來以後,開始細緻描寫張生的坐立不安等待的神態,“意懸懸”、“急攘攘”、“無處安排”刻畫了張生心中的急迫,“倚定門兒待”通過動作的刻畫寫出了張生對鶯鶯是否赴約的擔憂。再如第三本《張君瑞害相思雜劇》中第二折寫鶯鶯看到張生的來信時寫道:
晚妝殘,烏雲嚲,輕勻了粉臉,亂挽起雲鬟。將簡帖兒拈,把妝盒兒按,開拆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旦怒叫)紅娘!(紅做意雲)呀,決撒了也!厭的早扢皺了黛眉。(紅唱)忽的波低垂了粉頸,氳的呵改變了朱顏。
這一折中說鶯鶯本來正梳妝打扮,後來看到簡帖,便胡亂綁了頭髮,急忙關了化妝盒,開啟簡帖的封皮看張生的來信,看著看著竟心煩起來。眉毛猙獰、脖子低垂、面色呆滯,活脫脫一個躊躇鬱悶的鶯鶯。王實甫將語言與動作結合起來,更加符合舞臺表演,讓觀眾一眼便知道鶯鶯此刻複雜的心情。
王實甫的《西廂記》中語言本色富有文采,體現在戲劇語言的動作性、情景性,王實甫善於將唱詞與演員的形體動作結合起來,使演員惟妙惟肖的展現故事情節,又推動演員在舞臺上動起來,讓人物的舞臺表演和人物性格在語言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語言個性更鮮明的當屬鶯鶯與紅娘的對比,而鶯鶯和紅娘均為女性,出身名門的鶯鶯自小詩書禮儀,她的語言稍為明媚,唱詞舒緩而富有韻味,紅娘身為丫鬟就顯得十分鮮活潑辣。如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雜劇》第一折中寫鶯鶯見張生之後便茶飯不進,鶯鶯唱道: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這段唱詞中,“落紅成陣”出自於秦觀《水龍吟》“賣花聲過盡,斜陽院落,紅成陣、飛鴛甃”;“風飄萬點正愁人”出自杜甫的《曲江》;“池塘夢曉”兩句出自於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尾句“清減了三楚精神”出自於阮籍《詠懷》“三楚多秀士,朝雲進荒淫”。崔鶯鶯與張生一見鍾情後,開始日夜思念,這些唱詞中均引言有處,凸顯出鶯鶯詩書文學的涵養,詞中表現的相思之情溢於言表,被朱元璋的十七子朱權評論道:“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可見王實甫語言的高深。而紅娘的語言卻顯得十分潑辣,如第三本《張君瑞害相思雜劇》第一折中寫張生臥病在床,鶯鶯派紅娘去看望,張生欲獻禮給紅娘,紅娘生氣便唱道:
哎,你個饞窮酸倈沒意兒,賣弄你有傢俬,莫不圖謀你的東西來到此?先生的錢物,與紅娘做賞賜,是我愛你的金貲?
紅娘雖出身卑賤,但卻極其熱情聰明,“饞窮酸倈沒意兒”、“賣弄”等詞句將紅娘這一底層人民淳厚、質樸的本色凸顯出來,既表達了紅娘的不被金錢誘惑的本質,又彰顯她不被封建禮教捆綁的個性,形象生動。
《西廂記》的語言將人物個性融入到唱詞中,顯得文采與本色相生,藻豔與白描兼備,劇本根據人物的身份地位定製語言風格,以此來推動戲劇不斷進展,為後人稱道。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段詞引自北宋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王實甫化用范仲淹的長亭景色,刻畫張生與崔鶯鶯離別時的悲傷,語言精美、意境纏綿,惹人陶醉。又如第一本《張君瑞鬧道場雜劇》第四折寫道:
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勞攘了一宵,月兒沉,鍾兒響,雞兒叫。唱道是玉人歸去得疾,好事收拾得早,道場畢諸人散了。酩子裡各歸家,葫蘆提鬧到曉。
在這段詞中,作者引用了蘇軾的《蝶戀花》“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道出了張生此刻傾慕崔鶯鶯的愛戀,卻怕鶯鶯不喜歡自己的憂愁心緒。王實甫巧妙的化用古詩詞,將它們融入劇本中,就顯得十分高雅,而一些俚語俗句又貼合了市民心理,如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雜劇》第一折寫孫飛虎圍寺門讓鶯鶯做壓寨夫人時,鶯鶯為保母親,便獻出計策說:
母親,都做了鶯鶯生忿,對旁人一言難盡。母親,休愛惜鶯鶯這一身。恁孩兒別有一計:不揀何人,建立功勳,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倒陪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在這段唱詞中,一個“恁”字型現了元代俗語的特色,柳永詞開一代俗語言之門,此處用這個詞更使觀眾感到親切有味;而“成秦晉”更是運用了春秋典故“秦晉之好”,喻為“結為夫婦”,意在說明鶯鶯想犧牲自己,周旋此事,暫時與孫飛虎結為夫婦,以退為進,保全家人。秦晉之好是民間熟知的典故,此處對這個典故的化用,既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又貼合觀眾的理解。
《西廂記》吸取了唐宋詩歌的精華,使觀眾在觀看時覺得意境斐然,閱讀文字時又滿口生香,沉浸於典雅的表演創作中。此外,王實甫又善於從底層提取反映人民風貌的語言、典故等,讓人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喚醒大眾的記憶,更容易理解戲劇的雅與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