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飛鶴
-
2 # 趙公
趙雲去世的時候,諸葛亮當然哭了,只是沒有張苞去世的時候哭得那麼痛徹心扉。
當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傳來了五虎上將趙子龍去世的訊息,諸葛亮悲痛萬分感嘆道:“國失一柱,軍折一帥”。趙子龍的歷史讓整個蜀國為之哀悼,在趙子龍的葬禮上,連蜀漢後主劉禪都親自為他抬棺,只因為當年長阪坡趙子龍單騎救主救了劉禪的性命。
但是趙子龍的結局,畢竟也是五虎上將中最好的。他沒有被敵人斬首,沒有被手下暗殺,沒有在戰場上被敵人射殺,也沒有因病因年早逝,可以說他是五虎上將中唯一一個得到善終的人。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諸葛亮為失去趙子龍這一員大將而感到惋惜,但是諸葛亮擅長觀天象,絕不逆天而行,他深知人的生老病死是無法違逆的,因此他也沒有為趙將軍的死而過分悲痛。甚至可以說,趙將軍帶著一世英名,帶著常勝將軍的名號走完一生,也可以說是落了一個非常好的結局。
反觀張苞的結局,則完全屬於天妒英才,正值人生巔峰的張苞,和他父親一樣有著萬夫不當之勇,卻在乘勝追擊追殺敵人的過程中,馬失前蹄落入山澗,最後不治而亡。在所有人看來,原本應該建立更大功勳的張苞死的太過突然。諸葛亮作為他的長輩,又作為他的上級面對這種痛失愛將,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場景,自然忍不住痛哭。況且此時正逢北伐用人之際,原本追隨先帝那些能征善戰的猛將都已經過去,張苞作為後起之秀,本應該建立一番更大的功勳,卻只因一次小小的戰鬥失誤而喪失了性命,對於國家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損失,諸葛亮擔心蜀國的未來,為國家失去這一位年輕有為的將領而更加痛苦流涕不止。
當然諸葛亮為張苞哭泣還有更深層的意思,那也是諸葛亮說的最有深意的一句話:“知天易,逆天難”,作為戰略家也許諸葛亮心知肚明,蜀國在與魏國對比中存在的巨大劣勢,蜀國的每一支軍隊,每一員戰將都顯得十分珍貴。原本就步履維艱,現在又屋漏偏逢連陰雨,船破又遇頂頭風。諸葛亮內心的壓抑,都隨著張苞去世而徹底釋放出來,這也算是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
3 # 曹老師xixi
哭張苞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情節,《三國演義》中描述張苞之死:
“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而走。張苞望見,驟馬趕來,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後軍急忙救起,頭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養病。不多日,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臥床不起。”——《三國演義》實際上正史中諸葛亮並未為張苞而大哭,《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記載:
“長子苞,早夭。”——《三國志》所以張苞並未參與諸葛亮的北伐,因此《演義》中諸葛亮哭張苞乃是虛構的情節。
首先明確《三國演義》中趙雲去世,諸葛亮也哭了:
忽報鎮南將軍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 丞相。孔明大驚,擲杯於地曰:“子龍休矣!”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 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去吾一臂也!”——《三國演義》不過對比張苞去世諸葛亮“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來看,哭趙雲僅是“跌足而哭”,沒有哭張苞那麼誇張。為何演義如此編注如此,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一、趙雲年長,張苞年輕
趙雲按照嚴重來說,去世的時候在七十多歲,一生幾無敗績,最後也是病逝,可謂是壽終正寢,全滿完成一生的使命,在諸葛亮看來,趙雲的去世是生死的自然規律,是無可奈何之事,諸葛亮應該早已有心裡準備,而反觀張苞,年輕力壯,彪悍善戰,風華正茂,前途無量,竟因意外而身亡,對於諸葛亮來說是晴天霹靂,因此哭暈。
二、哭的不僅是張苞
我認為諸葛亮哭的不僅是張苞,哭的更是蜀漢的將來,演義中張苞與關興並稱為“小關張”,兩人都是能征慣戰,是下一代的新星,是大漢復興的希望,而張苞居然英年早逝,而此時蜀漢的現狀是將相斷代,後繼無人,北伐大業幾乎無人繼承,加上益州疲弊,對於諸葛亮來說張苞的去世,是對蜀漢極大的打擊,是對復興漢室的絕望,對蜀漢未來的擔憂,怎麼能不悲從中來,傷心欲絕,放生大哭?
所以諸葛亮哭的如此厲害,已經不僅僅是哭張苞了。
-
4 # 張教員看世界
先來看看《三國演義》中,趙雲兒子報告趙雲病重而死,諸葛亮的表現:跌足而哭,曰:子龍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矣。
再來看看《三國演義》中,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臥床不起。
趙雲是五虎上將之一,趙雲死的時候,諸葛亮哭了,跌足而哭。諸葛亮痛心疾首、十分悲傷。
兩人幾十年經歷風風雨雨,感情一定很深。所以,哭是很正常的。
得知張苞死亡,諸葛亮大哭、吐血、昏絕,表現程度遠遠超出了對於趙雲的跌足而哭,充分表明,張苞的死不僅讓諸葛亮傷心,更是傷肝、傷肺、傷腸、傷胃、傷了元氣。
張苞死了,諸葛亮之所以大哭,是由於以下原因:
第一、太過意外,打擊太重
趙雲死的時候已經70多歲,而且病了一段時間,死亡只是早遲的事,諸葛亮雖然傷心,但是還能夠承受得了。
張苞就不同了,死亡時只有34歲。張苞勇猛、剛毅、年輕,一人打敗兩名魏國大將,不是戰死的,而是頭跌破了。
孔明沒有想到張苞會因為頭破會死。諸葛亮送他到成都養病,以為不久就會痊癒,再回戰場。
34歲,正是年輕力壯、精力鼎盛、血氣方剛的年紀。張苞突然死亡,不亞於在諸葛亮頭頂上猛然打了一個炸雷,使得諸葛亮措不及防、身心俱裂。
第二、身有疾病,承受不了
諸葛亮當時已經50歲。
由於長期廢寢忘食、旰食宵衣、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勞累,諸葛亮身體器官都已經十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是很強。
諸葛亮很大可能腸胃脾臟有疾病,因為長期在外征戰,飲食沒有規律。
當聽到張苞死亡的噩耗時,諸葛亮受到強烈刺激,放聲大哭、血湧不止、急火攻心,導致腸胃疾病發作,所以口吐鮮血、昏絕於地。
後來,諸葛亮臥床不起,說明他早已得病,張苞死亡誘發疾病發作,並且就此沉重起來。
第三、前景絕望,情志成灰
諸葛亮一心想著北伐、希望克復中原,正是這樣的理想與信念支撐著諸葛亮的身體、精神。
要實現打敗魏國、克復中原的理想,必須擁有能征戰、戰能勝的精兵強將。
這時候的蜀漢精兵也許有的,但是,強將確實不多了。當年的大將們死的死、老的老,幾乎沒有人可以跟隨諸葛亮北伐了。
而年輕的小將中,勇猛無畏、赤膽忠心、橫掃沙場的真的不多,張苞算是非常出眾的領軍人物。
張苞一死,實力戰將則是少之又少,蜀漢幾乎沒有能力繼續北伐了。
一輩子禪精竭慮、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很可能從此徹底化成泡影、再也沒有實現的機會。
諸葛亮對前景徹底絕望,所有的感情、意志,瞬間被焚燒成灰燼。
第四、感情失落、精神坍塌
諸葛亮一生對人、用人,都摻有很大的親情。劉備的親人就是諸葛亮在軍中的親信。
張飛是劉備的兄弟,諸葛亮看得比其他大將就親近一些。張飛的兒子,諸葛亮看得比其他將軍的兒子就更加愛護。
劉、關、張三人關係最鐵,諸葛亮也就把所有精力和愛心都放在他們的後代身上。
張苞年輕力壯突然死亡,諸葛亮從內心深處覺得沒有照顧好蜀漢的下一代、沒有完成劉關張的未竟事業、沒有實現克復中原的巨集偉大業,實在是愧對先主、愧對後主、愧對自己丞相的職位。
張苞之死,使得諸葛亮精神支柱瞬間坍塌,怎麼能夠挺住?怎麼能夠不放聲大哭呢?
-
5 # 中孚鑑
在《三國演義》中,張苞和他父親一樣,也是一位勇猛之將,當時蜀漢的五虎大將已經死的死、老的老,故而勇猛的關興、張苞在諸葛亮北伐時,成為了重要的將領。
但是後來張苞跌落山谷,不久就離開了人世。諸葛亮聞知後,放聲大哭、口吐獻血、昏絕於地。
蜀漢人才匱乏,諸葛亮身感為憂,故而他要儘快恢復漢室,不然時間拖的太久,人才會更少,要是等到他自己也老的時候,那北伐更加困難的。
而這時關興、張苞出現了,他們如關羽、張飛一樣,都是勇猛之將,同時諸葛亮也認為他們是忠義之士,可以擔負起北伐的重任。這讓諸葛亮很欣慰。
諸葛亮本想以張苞的勇猛加以重用,然而張苞卻在風華正茂之時去世了。這對諸葛亮來說,打擊是很大的。
張苞雖死,然而諸葛亮身負劉備三顧茅廬之情、託付重任,又不得不北伐曹魏,只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張苞之死,卻是忠義之士天不假年,此時諸葛亮的心裡是悲痛的,想到如此的種種,又想到北伐困難重重,故而諸葛亮在得知張苞去世後大哭。
-
6 # 靈魂的感觸
據《三國演義》描述,在張苞死後,諸葛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過激行為:
“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
失聲痛哭,直至口吐鮮血,昏厥倒地!追溯諸葛亮上一次的極度悲傷,莫過於親自斬殺了自己的愛徒馬謖,縱觀諸多蜀將之死,也唯有馬謖與張苞是最令諸葛亮心悲的了。“揮淚斬馬謖”,諸葛之悲不言自明,然張苞之死給諸葛亮帶來的悲痛卻是更加的激烈,話說諸葛亮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呢?在我看來,其因有三。
其一:張苞死得實在可惜
張苞是怎麼死的呢?據演義描述,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期間一路勢如破竹,相繼攻取了陰平、武都二城,隨後諸葛亮又遣王平,姜維,關興,張苞四將攻殺來援的魏將郭淮,孫禮,再一次大獲全勝。時魏將郭淮,孫禮大敗,無奈棄馬逃向山林,而張苞立功心切欲生擒二將,於是縱馬前去追趕,怎料馬跑得太急,竟連人帶馬跌落山澗,而不幸的張苞竟一頭嗑在澗底巨石之上,一代勇將就此殞命。
其二:有愧於故人
有道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演義中,張苞是蜀漢後期有名的大將,與關興並稱為“小關張”,是為非常出色的將才,然結局竟是英年早逝且死得不明不白,實在令人嘆息!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窮盡畢生之力,只盼漢室可興,然奈何蜀漢國力不盛,人才凋敝!反觀曹魏,國力日益強盛,人才輩出,實乃天意助曹不助漢也!
這便是為何諸葛亮在聽聞張苞死訊後會失聲痛哭直至吐血暈厥的原因。
不過話又說回來,關於諸葛亮痛惜張苞一事其實只見於演義,不見於正史。正史中張苞的形象也與演義中有著天差地別。據《三國志》記載:
“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
歷史中關於張苞的記載寥寥無幾,只知其英年早逝,從張飛次子張紹繼承張飛爵位來看,或許張苞更死於張飛之前,可見張苞也不可能追隨諸葛亮南征北戰。
-
7 # 蟈蟈的文史原創
之所以五虎上將死去的時候諸葛亮都沒有哭,而張苞死了諸葛亮大哭,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五虎上將去世的時候基本都在蜀國剛剛成立的時候,五虎上將中,關羽和張飛是橫死,馬超、黃忠、趙雲都是病死,他們都是蜀漢老一代的代表,跟著劉備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為蜀漢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他們去世的時候正處於新老交替的時代,作為年輕一代的將領正在茁壯成長,而老一輩的武將已不如當初年輕時威猛,所以,在戰場上他們發揮的作用已經在慢慢下滑,尤其是關羽和張飛的死,其實在諸葛亮那裡,其早已有不好的預感,因為關羽太傲,張飛太暴,這兩個是作為大將必須要病棄的致命缺點,而關羽和張飛卻偏偏都有,所以其遭遇橫死在諸葛亮那裡不足為怪。而其他三位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而為何對張苞之死如此表現呢?主要是因為隨著老一代將領的故去,蜀國出現了人才的空檔期,新舊不能銜接,導致蜀中國人才匱乏的局面,這對於要北伐的諸葛亮是一個重大的挫折,畢竟戰爭要靠人,尤其是具備將才的將軍指揮作戰的,而現在人才青黃不接,對於蜀國北伐十分不利。而張苞正是代表著蜀國下一代的新生力量,是諸葛亮實現北伐的主力軍,如果他們再去世,那諸葛亮就更不知道怎麼辦了,所以,當他聽到張苞去世的訊息後,放聲大哭,口吐鮮血。
其實,我認為諸葛亮表面上哭的是張苞,實際上我感覺其也是對蜀國未來發展形勢擔憂的情感釋放,年輕一輩將軍的過世,蜀國該向何方呢!
-
8 # 馬蟲蟲遊戲解說
五虎上將是蜀漢先主劉備手下的主力軍,中心骨。每一位將帥的戰功都是極其顯赫的。
那麼對於五虎將之死,諸葛亮沒掉一滴眼淚,這是因為五虎將每一位的逝去都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且每次五虎將之一的離去都會伴隨著一些意外事故。
(關羽)
例如關羽之死,就在關羽率領部隊突破包圍後,再傳信給呂蒙的同時,那時的諸葛亮早已猜測到後面所發生的事。
(趙雲)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名精通天文地理的謀略家,僅僅知道一些細節就能道出後面所發生之事。但是五虎將每位之死,諸葛亮都是為此感到惋惜,特別是常勝將軍,趙雲,當時諸葛亮並未放棄北伐,二出岐山,都是派趙雲去領兵打仗。
到了三出岐山時,傳來了趙雲的噩耗,諸葛亮當時就悲痛欲絕,說了“雲已歸故里,留吾在一世。”,可未確掉去一滴淚水。
(張苞)
其實諸葛亮心裡是真的難受,他把所有悲痛欲絕的感情都壓抑於心底。直到再出祁山之時,張苞乘勝追擊,卻掉入洞中,發現之時,其頭已破。
當時張苞的噩耗馬上傳到了諸葛亮耳朵,亮念其為張飛的子嗣,就聯想到五虎將之死的種種,此時壓抑已久的感情順勢而發,痛哭流涕,從此亮臥床不起。
(諸葛亮)
後人還對當時張苞的行為,和諸葛亮的反應,做了一首詩。
悍勇張苞欲建功,可憐天不助英雄!
武侯淚向西風灑,為念無人佐鞠躬。.
-
9 # 石頭說歷史
由於正史中對趙雲的去世僅僅一筆帶過“七年卒,追諡順平侯”,而張苞則是早夭“(張飛)長子苞,早夭”,所以我們只能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演義中是這樣描述諸葛亮對兩人去世的反應的:
趙雲之死見於第九十七回。趙雲之子趙統和趙廣前來報喪,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張苞之死見於第九十九回。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
諸葛亮對趙雲之死是“跌足而哭”,對張苞之死則是吐血而哭暈過去,為何如此呢?
趙雲雖然是演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為劉備立下汗馬功勞,也是諸葛亮最為倚重的將領之一。但此時的趙雲已經是年近70的老將了,諸葛亮對此早有準備,所以諸葛亮得知趙雲的死訊固然傷心,但還在承受範圍之內,所以會“跌足而哭”。
但張苞則完全不同。一來,張苞是張飛的長子,是劉禪皇后的親哥哥,不僅是蜀漢“官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蜀漢的外戚,地位十分特殊。而張苞就這樣因為跟隨自己征戰而去世,這讓諸葛亮揹負了極大壓力。
二來,張苞武藝高強能征善戰,諸葛亮將他作為重點培養的青年將領之一,付出了很多心血,寄託了很大希望,是將來為蜀漢挑大樑的人物。但張苞就這麼年紀輕輕的去世,這讓諸葛亮猝不及防,難以接受,讓他對蜀漢的前途產生了一絲擔憂。再加上此時諸葛亮心力交瘁,身體不佳,所以在放聲痛哭的時候會吐血暈厥過去。
諸葛亮對兩人的去世會有不同的反應,並不代表諸葛亮對趙雲的感情不深,只能說明他更擔心蜀漢的前途和希望。
-
10 # 虹貓大俠
關於二人之死,先看看原著《三國演義》諸葛亮是什麼反應。
二人身死,諸葛亮都哭了,只不過張苞之死,諸葛亮反映更強烈,吐血了嘛!~
之所以有如比大的差異,是有三點原因。
一、心裡準備1、趙雲是病故,不是突然死亡。這之前一定有個重病在床的時段,作為合作二十多年的老搭檔,諸葛亮看視、詢問病情是少不了的,趙雲病情如何?諸葛亮心裡有個瞭解,畢竟趙雲也是七十多歲的人了,老年人最怕生病,當知道趙雲二子前來,就知道趙雲大限已至,心裡已經有了準備!
2、張苞正值壯年,是蜀漢的中堅力量,因墜馬而負傷!原指望張苞能痊癒歸隊,突然接到張苞身亡的訊息,心裡一時接受不了。當然這不是吐血的主因,原主因第三點說!
二、人才凋零諸葛亮經營漢中以來,先後損失趙雲、陽群、馬玉等連同曲長屯將共七十餘人。可謂人才凋零。突然又損失張苞,用人上更加捉襟見肘,北伐大業又增難度。一些普通將亡故,還感覺不出很難,得心應手的張苞突然身死,這個困難感會徒然上升!
三、年歲不饒人諸葛亮六出祁山,第一次是公元228年,這一次成績最好,連下三郡,幾乎打到長安城下,因馬謖丟失街亭而撤軍。這次失敗,諸葛亮自貶三級,努力經營一段時間,緊接著第二年九月再次出山,趙雲在此期間去世。同年十二月第三次出山,這期間日夜操勞是可想而知的。身體應該是在這段時間出現了問題。張苞死亡的噩耗只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雖然後來經過調理,身體有所恢復。但應該來說還是落下了病根。四年後,還是因為日夜操勞的原因病故。
事必親躬,給人的感覺是敬業!但畢竟人的精力有限,就是渾身是鐵又能碾幾顆釘?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才是上位者該做的。即能鍛鍊人才,又能解放自身!
-
11 # 我是趙帥鍋
在《三國志》之類的正史中,關於趙雲和張苞的死,都是一筆帶過,並沒有去特意寫諸葛亮的反應。只有在《三國演義》中,才特意描寫了諸葛亮得知他們去世後的反應,所以爭對這個問題,我們也只能從《三國演義》中來推斷。
在演義中,羅老爺子是這樣描述諸葛亮得知趙雲去世後的反應:“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去吾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報喪。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 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
至於張苞死後,諸葛亮的反應又是這樣描述的:“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臥床不起。諸將無不感激。後人有詩嘆曰:‘悍勇張苞欲建功,可憐天不助英雄!武侯淚向西風灑,為念無人佐鞠躬。’”
從這兩段描述來看,在得知趙雲和張苞去世後,諸葛亮其實都哭過,只不過對於趙雲之死,諸葛亮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哭泣,以至於連劉禪的傷心都趕不上。而對於張苞的去世,諸葛亮的哭泣就非常誇張,不僅是放聲大哭,而且還吐出了鮮血,並暈了過去。
對此,很多人自然很好奇,按理說,張苞和趙雲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將領,張苞甚至連猛將都算不上,而趙雲卻是公認的絕世猛將。
更重要的是,趙雲是獨擋一面的元老級人物,跟隨諸葛亮征戰多年,張苞不過是個晚輩。但為何諸葛亮對趙雲之死如此平淡,而對張苞之死卻如此傷心呢?
有不少人說,這主要是因為諸葛亮不太喜歡趙雲,因為趙雲和諸葛亮都同屬劉備時代的元老功臣,換句話說,趙雲不需要諸葛亮來扶持和培養;而張苞則不同,他屬於晚輩,需要諸葛亮的扶持和培養,才能在軍中立足,所以諸葛亮自然更看中張苞。
其實呢,類似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最簡單而言,上面這些描述只是在演義中出現過,而在演義中,羅老爺子給諸葛亮的定性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大公無私”的形象,他又怎麼可能讓諸葛亮有這種小心思呢?所以上面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事實上,羅老爺子之所以這樣描述諸葛亮對趙雲和張苞去世後的不同反應,並不是要表明諸葛亮對趙雲和張苞的感情有多深,而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不認命卻又無力迴天”的悲劇色彩。
首先,趙雲去世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那個時候諸葛亮的北伐事業才剛剛拉開序幕,自然不可能因為一個區區趙雲之死,就哭天動地,給人感覺似乎趙雲一死,北伐就不可能成功似的。如果是這樣,那諸葛亮後續的北伐,就很容易讓人覺得他是在窮兵黷武。
在這種背景下,趙雲去世後,羅老爺子自然只能讓諸葛亮表現出一般的悲傷,總而言之,子龍身故,只是讓國家損失了一個棟樑,讓諸葛亮失去了一個好的幫手而已!
但是,諸葛亮的北伐之路,依然是前途一片光明。這樣一來,諸葛亮後續的北伐,才不會有人覺得他是窮兵黷武,,而是為了大漢江山、天下百姓而奮鬥!
但是,等到張苞去世時,諸葛亮即將迎戰他宿命中的對手司馬懿,大家知道,這意味著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即將由盛轉衰。在這種背景下,羅老爺子便先透過張苞之死和諸葛亮的反應,來讓諸葛亮的北伐事業蒙上一層陰影。
換句話說,諸葛亮後面的北伐之所以屢屢受挫,與諸葛亮的能力無關,這主要是因為老天不保佑蜀漢,它讓蜀漢的骨幹將領張苞在關鍵時刻意外去世,還讓諸葛亮因此大病一場,導致身體也變得糟糕。
這樣一來,諸葛亮後續的北伐,就變成是逆天而行卻終究無力迴天,妥妥的一個為實現理想而不肯認命不肯服輸的悲劇英雄。
更關鍵是,最後的失敗,也與諸葛亮的能力無關,一切都是天意!諸葛亮已經盡力了!
-
12 # 呆小啾
張苞是張飛的大兒子,在歷史記載中年少時就去世了。
《三國演義》中對此就有提及,正值少年的張苞在一次戰爭中追趕敵人的時候,不幸滾落到山下致使頭部被撞擊,後來到成都去養傷,但最後還是去世了。張苞去世之後,諸葛亮非常的傷心,甚至直接暈倒在地了,很多人對此都非常不理解。當時五虎上將去世的時候,諸葛亮都沒這麼傷心,為什麼張苞去世他都能暈過去呢?說白了就是諸葛亮為什麼會這麼喜歡張苞呢?
首先張苞象徵著一個時代。他在演義中是在關羽去世之後才出現的,也就是說他的才能是在關張去世之後,跟著劉備伐吳表現出來的,張苞在戰爭中一直是先鋒,遇到任何問題都是獨自解決,好幾次攻破敵營,因此經常受到劉備的表揚。
張苞算是正兒八經在蜀漢長大的將二代,一直以勇猛被大家知曉。隨著五虎上將代表發蜀漢慢慢隕落,代表著新時代的張苞、關興等人開始出現在大家視野中。他們跟著諸葛亮東征西戰,非常受重視。
另外張苞確實是個人才。在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最頭疼的問題就是他們這裡缺少人才,可以獨自帶兵上戰場的人才非常的少。古人都說千萬個戰士好找,但是一個好的將軍卻很難找到。
因此張苞在這個缺乏人才的時代,是非常稀缺的“寶物”,他不僅僅是一個人才,他還代表著蜀漢剛剛興起的一個時代就這樣隕落了。對於以興起蜀漢為任務的諸葛亮來說,張苞的死就像晴天霹靂,怎麼能讓他不悲痛。
以上是社會原因,還有私人原因。
張苞和諸葛亮私下感情非常的好。首先張苞的父親是蜀漢的將軍,姐姐是劉禪的正妻,也就是皇后。因此張苞不管是在朝內還是在部隊裡都非常的有威望,而且他是非常支援諸葛亮北伐的。因此兩人的關係很好,也有很多共同語言。
張苞除了能夠上陣殺敵之外,還是諸葛亮的貼身護衛。每次在兩軍交戰的時候,張苞和關興兩個人都會在諸葛亮的兩旁,如果敵軍要想傷害諸葛亮,必須要先打敗張苞和關興。以這兩個人的身手,一般人根本沒辦法靠近諸葛亮。
因此,張苞對於他來說就像是董卓的呂布,曹操的典韋。跟之前的五虎之將來比,他們基本只聽信於劉備,到了後來他們去各地鎮守,不管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還是站在劉備的角度,他們跟諸葛亮都沒什麼交集。
張苞是所有人中最受諸葛亮器重的,諸葛亮在他身上賦予了太多的希望,不光是個人的,還有對整個社會的。而且張苞對於諸葛亮可以說是百依百順,指哪打哪,任他差遣。
我相信不管是多厲害的將領,都需要這樣的一個心腹,心腹死了,就相當於一顆心死了。因此張苞的死對於他來說,是晴天霹靂,所有的希望就在這時全部破滅了。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的張苞在正史上其實這樣的。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追諡飛曰桓侯。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官至侍中尚書僕射。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歷史上張苞早夭啊,題主說張苞死了諸葛亮大哭,你也讓我感覺很尷尬啊,不得不說《三國演義》很精彩的同時也很神奇。而趙雲去世時,諸葛亮對於這裡沒有什麼態度根本沒有任何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