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牧逸

    魏忠賢是天啟的得力助手,對抗整個官僚集團的干將,可惜崇禎自毀長城。

    魏忠賢不能算是好人!一:貪財。但他有個好處,拿錢就辦事,而且能把事辦到辦好。二:很清楚自己的地位和權力是怎麼回事,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如果沒有了皇帝和政權他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他拼命維護國家的正常執行,還是有一定的整體意識。三:他是最底層的老百姓出身知道民間疾苦,或者說知道農民連個油星都榨不出來,所以他在位期間對於工商等地主階級瘋狂搜刮而不去禍禍農民,反而保證了明朝內部的相對穩定。四:其實魏忠賢已經對財政進行了改革,打倒東林,團結齊、浙等黨派,使國家的凝聚力、組織力、執行力也增強了許多。不像那些東林拿了錢也不辦事,把名聲看的比什麼都重要,只要有礙於名聲的一概反對。

    如果忠賢還在崇禎不過多幹預朝政,明朝人才濟濟不一定會斷送在崇禎的手裡。不過後期所有的閹黨都被掃光,崇禎的權力基本被架空,再好的政策都執行不了,豈能不亡!崇禎臨崩前給魏忠賢平反了,還立了祠估計那時的崇禎也想明白了。

  • 2 # 舍我談歷史

    許多人覺得是魏忠賢耽誤了明朝,的確魏忠賢權傾朝野,確實也禍害了許多人。但是在明熹宗天天鑽研木匠活的時候,是魏忠賢是力主對遼東用兵非常堅決的人,而且重用一些優秀的將領。最終上臺就除掉魏忠賢的崇禎皇帝厚葬了他恨之入骨的這位太監,說明崇禎皇帝后悔除掉魏忠賢。

    1.明熹宗的獨到之處

    明熹宗,從廟號上就可以看出是個貪玩的皇帝。他是一個木匠,木匠不是誰都可以做的,要心靈手巧。從這方面看,他不笨,他知道國家的情況和他的位置。面對病入膏肓的國家,他很難力挽狂瀾,他只能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來逃避。而在這期間,魏忠賢掌權,但是對遼東作戰甚至對西北用兵,處於下風嗎,沒有。因為什麼,還不是主事的魏忠賢發揮了作用。可以說沒有什麼文化,記憶力非常強的魏忠賢,在政治和軍事上還是非常有能力的,懂得知人善任。

    2.可惡的東林黨人

    明朝中後期,皇帝為什麼流行不上朝。有身體的原因,也有作風的原因。更多的是這幫迂腐的讀書人攪和的。不上朝就是一種無聲的抗爭,魏忠賢權傾朝野,最後還不是被皇帝直接拿下。在皇權面前,再有能力的臣都興不了風,做不了浪。這幫讀書人只知道爭鬥,實際上並沒有真的做了什麼。而且更可恥的是,在新王朝出現的時候,天天群情激昂的東林黨人,還有許多成為了叛徒。事實說明,他們的攪和沒有起作用,反而推波助瀾了,明朝的滅亡。

    3.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

    崇禎皇帝是明朝後期非常能幹的皇帝,有明一朝,能幹的皇帝也少。有人說明朝滅亡不怨他。問題是如果他是傀儡漢獻帝,我們可以說不怨他。但他是實權派啊,他能夠幹掉魏忠賢,說明他是有實力的。事實上,明朝敗在他的不靈活。戰事前線不靈活,對待政務不靈活,馬上要攻入北京了,沒有選擇南遷,而且選擇一死了之。可以說,他就是在不信任別人,自己無能的過程中結束了明朝。

    4.忠賢用還是不用

    魏忠賢安全嗎?不安全,權傾朝野的人物,加上生理缺陷人的變態思想,誰也不放心他。殺她可以嗎?不可以,明朝後來皇帝都沒有一個可以出好主意的人了。那怎麼辦,看看康熙怎麼對待鰲拜的,軟禁起來如果天下平安,再殺不遲,如果天下危難,還可以出來用。魏忠賢還能用嗎?當然能,他有權力慾望,也渴望被重用。他就是猛虎,用他要先除掉牙齒,他不咬你,其他的就安全了。

    已經日薄西山之大明,怎麼才能活下去?很難,遇上一個沒有多少智慧的帝王,還有一幫迂腐不能做事的文臣,靠一個有缺點的臣子(太監)是救不活的。

  • 3 # 小小小百科全書

    現在一直流傳這麼一句話,那就是“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這句話說的也對也不對。魏忠賢確實有一些貢獻,但他絕對沒有能力確保明朝不滅,所謂的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完全就是一個笑話。那為什麼還要說這句話也對也不對呢?首先崇禎對魏忠賢的感念,並非因為他這個人,而是一種代指。代之的就是因為魏忠賢的死導致了明朝政治平衡出現了失衡,也就導致了後來的文官集團肆意妄為。

    崇禎皇帝時期,明朝有三大頑疾。其一就是後金政權的崛起,邊患日益嚴重。其二就是農民起義爆發,明朝內部動亂不斷。其三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文官集團的肆意妄為。說到底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就是黨爭不斷。如果文官集團沒有肆意妄為,而是聯合一心努力發展壯大國家實力,努力辦實事。那麼也就根本不會有後金崛起和農民起義爆發。正是因為文官集團的胡搞瞎搞,這才導致了明朝亂成一團,最終滅亡的慘劇。

    政治講究的就是平衡。尤其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帝的職責就是居中調停,不讓任何一方勢力坐大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明朝的政治生態很奇怪,一直以來都是太監對抗臣子,而皇帝穩坐釣魚臺。魏忠賢之前雖然專橫無度,還號稱什麼九千歲。但畢竟他是皇室的家奴。而且文官集團也一直在和魏忠賢對抗。兩者之間勢力已經形成了制衡的狀態。崇禎除掉魏忠賢之後,並沒有扶持起另一個可以和文官集團對抗的太監,這就導致權利失去了平衡。

    如果崇禎殺掉魏忠賢后,立刻扶持起另一個對抗文官集團的勢力,或者有選擇性的殺,收攏人心。那麼他也不知道讓文官集團勢力龐大到他都無法應對的地步。由此也就不會導致後來局勢不可控。再說了,魏忠賢雖然可惡,但他在掌權時期對於遼東地區的重視可比文官集團要強的太多了。起碼一點魏忠賢會用人,魏忠賢任用了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重用了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中打死了努爾哈赤。在後勤層面,魏忠賢從沒有剋扣餉銀,基本滿足了遼東前線的後勤要求。由此後金雖然崛起,但始終沒有太大的進展。魏忠賢死後朝廷在遼東地區用人屢屢失誤,這也是導致後金壯大的根本原因。

    所以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這句話不能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它一方面隱喻了魏忠賢死後明朝政治失衡,另一方面,魏忠賢在某些方面確實做的很好。這個不可否認。起碼比起那些整天內鬥不休的文臣來說要強得多。甚至我懷疑,如果崇禎藉助魏忠賢的勢力打壓文臣集團。那明朝的生命或許還可以繼續延續下去。

  • 4 # 南雷霆峰

    確實,歷朝歷代,我們都對酷吏的印象很不好。如東漢的張湯,武則天時期的周興,來俊臣,他們陷害忠臣良將,誣良為娼,幹了無數令人髮指的惡行。因此,只要後人談論到他們,無不切齒痛罵,恨不能生啖其肉。

    但是,無可否認,正是這些酷吏的嚴刑竣法鞏固了絕對的皇家權威,這些酷吏,他們也只忠於帝王,象漢武帝劉徹和武則天女皇。尤其是武周時代,沒有周興,來俊臣帶著一幫酷吏對前李唐權貴進行血腥鎮壓,大肆殺戮,憑武則天一介女流,怎麼可能當那麼多年的女皇帝?要知道,從古到今,中國王朝歷來就是一個男權社會啊,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真正女皇帝!

    同理,閹宦魏忠賢當然也是酷吏,結奸黨,殺忠臣,斂財富,他一樣壞事也沒有少幹。但是,只要他沒有被崇禎帝朱由檢殺死,明代的朝局就是一種平衡的存在,東林黨人就不可能在內閣和朝堂上一黨獨大,甚至一黨獨裁,終致明失天下。

    其實東林黨人就是一幫自高自大,目中無人,志大才疏的讀書人。他們在朝堂上吵鬧了不知多久,也很難下一個行之有效的治國政策。滿口的仁義道德,但是隻要觸及到他們的利益,不管這個政令是否利國利民,也會讓他們否決掉。錢謙益,洪承疇就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

    洪承疇一開始表面上忠義節烈,言語慷慨,連皇帝都以忠臣名義追贈他了。殊不知,皇太極的莊妃(後世稱孝莊)一出來,洪承疇的虛偽面目徹底顯露,倒向了清室。

    如果魏忠賢在世,絕不會東林黨一黨獨裁,以他斂財的手段,國庫到最後僅七十萬兩白銀?大明會滅亡嗎?

    說穿了,明崇禎皇帝錯拿一枚棋子,痛失全域性啊!

  • 5 # 史曉生

    事實上,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來看,魏忠賢若是不死,帶來的結果也不一定就如同太監們所說的“必不至此”,明朝的滅亡,是內憂外患諸多因素的加持下而成,並非一朝一夕造就,即便是魏忠賢扔在,頂多也是會讓明朝延續少許國祚,但根本上,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閹黨和言官之過

    提到魏忠賢所代表的的閹黨,就不得不提明朝中後期逐漸勢大的言官集團。言官集團有許多派別,大致上可以分為以東林黨為首一派、與東林黨對立一派以及中立的一派。在明朝的中後期,各黨派之間的黨爭,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愈演愈烈的黨爭中,各黨派或為公,或為私,整日裡你爭我鬥,想方設法的將對方拉下水,甚至於不惜犧牲朝廷的利益。如在明朝末期著名的封疆案中,遼東大將熊廷粥就含恨死於黨爭,成為朝堂之上權力軋榨的犧牲品,致使遼東局勢大亂,最終使後金無人能敵。

    而在這些黨爭的背後,無處不見的,就是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的身影,他們利用言官力量,打擊異己,將正直的大臣逐一下獄,同時,某些別有用心的言官首領,利用閹黨手中掌握著東、西廠軍事力量,也對不願與自己同流合汙的非自家門戶之党進行打擊報復,閹黨與這些言官沆瀣一氣,將整個朝堂搞得烏煙瘴氣。

    在明天啟年間,著名的正直之臣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奏疏中,歷數魏黨罪行,結果遭到魏忠賢黨的反撲,大批唯魏忠賢馬首是瞻的言官們利用言論,攻擊東林諸位正直君子,魏忠賢同時命人誣陷如左光斗、顧大章、楊漣等人,最終,東林諸位君子慘遭殺害。

    魏忠賢之所謂的“功績”

    在近年來,很多關於洗白魏忠賢的言論不絕於耳,言論中,對於明朝的滅亡,將責任推卸在崇禎帝急於求成,早早的殺害了魏忠賢,致使局勢不受控制。而對於魏忠賢對明朝以及百官造成的傷害,隻字不提,對於這種言論,實在是不敢苟同。

    在此種言論中,講到魏忠賢的些許“功績”,大致整理後,分為以下幾種:

    明朝末期,各地起義不斷,朝廷的軍費支出愈加龐大,對於連年遭受災害的明朝來說,逐漸捉襟見肘,這個時候,“抓經濟”的小能手魏忠賢出場了,重啟被東林黨廢除的商業稅,名義上是為整治軍備,對抗後金,實則是藉此大肆斂財,對於軍備上的幫助,微乎其微。

    整體來說,魏忠賢在明朝末期,對於朝堂的局勢有著相對穩定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是在幾方勢力的角逐下,保持一個微妙的平衡,並不是他對明朝有所貢獻。前文已經講過,明朝的滅亡,是諸多因素的加持,正如大廈將傾,並不僅僅是魏忠賢這支獨木所能支的,因此,將功歸於魏忠賢,將過,滑給崇禎帝和大臣,著實讓人無語!

  • 6 # 燕趙節度使

    這網路謊言還要胡說多久?

    來看看這段謊話的源頭——

    明代馮夢龍撰《燕都日記》記載,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夕,大廈將傾之際,崇禎帝念及魏忠賢昔日的事功,在太監曹化淳建議下,收葬魏忠賢的遺骸於香山碧雲寺(後於康熙四十年,即1701年被搗毀)。

    但《明史》、《崇禎長編》和《崇禎實錄》等明朝正史均未見相關記載,此說的真實性存疑。

    也就是說,這段話出自文人筆記,正史從未見記載。

    給魏忠賢安葬這種大事,能不見於正史記載嗎?

    所謂孤證不證,可見,這是謊言無疑!

    現在很奇怪,總有人替魏忠賢翻案,旨在可笑。

    難道這些人都是閹黨的後代嗎?

    崇禎對魏忠賢恨之入骨,怎麼可能說出這樣的話呢?

    先看看魏忠賢做過什麼惡行!

    (1)妄稱“九千歲”

    眾所周知,古代皇帝稱“萬歲”,魏忠賢敢稱“九千歲”。在增加一千歲,就是萬歲了,這是要謀朝篡位的節奏啊。

    甚至九千歲還不夠,還要稱““九千九百歲”。呵呵。

    崇禎看在眼裡,是什麼滋味?

    魏忠賢極受天啟皇帝寵信,人稱“九千歲”(意謂在號稱千歲的親王之上,近於號稱萬歲的皇帝),有些人乾脆叫他“九千九百歲”,“舉朝阿諛順指者但拜為幹父,行五拜三叩頭禮,口呼九千九百歲爺爺。”

    (2)擴大勢力

    魏忠賢在民間養了不少義子,如五虎、五彪 、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

    拉攏許多朝臣當自己的死黨,如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在其全盛時期,各地官吏阿諛奉承,紛紛為他設立生祠。

    薊遼總督閻鳴泰建生祠於薊州、密雲、昌平、通州、涿州、河間、保定,宣大總督張樸建生祠於宣府、大同。

    崇禎看在眼裡,有什麼想法?

    (3)陰謀兵變

    崇禎當信王時,就非常討厭魏忠賢。

    天啟臨死前,因為沒有兒子,所以讓自己的弟弟崇禎即位。

    魏忠賢知道崇禎討厭自己,怕新皇帝上臺對自己不利,就曾與他的乾兒子、兵部尚書崔呈秀密謀政變,不料呈秀膽小驚慌說:“恐外有義兵。”魏忠賢作罷。

    後來審判魏忠賢餘黨,這件事自然也出現在審判記錄上,崇禎看了會有什麼想法?

    (4)誣陷皇后

    魏忠賢忌恨天啟帝的張皇后。他便誣告張皇后的父親張國紀縱奴犯法,然後假傳中宮旨意,企圖廢黜張皇后

    魏忠賢派順天府丞劉志選、御史樑夢環輪番揭發張國紀的罪狀,並說皇后不是張國紀的女兒。

    後來明代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勸阻,魏忠賢這才罷了。

    一個閹奴,竟然敢誣告國丈,廢黜皇后,真是膽大包天。

    崇禎看在眼裡,什麼想法?

    (5)掌握兵權

    魏忠賢授給他的侄兒希孟世襲錦衣衛同知,外甥傅之琮、馮繼先為都督僉事,而升崔呈秀的弟弟崔凝秀為薊鎮副總兵。

    他的同黨全部坐鎮薊、遼,以及山西宣府、大同各險要之地,掌握重兵。

    總兵樑柱朝、楊國棟等人每年都向他奉獻名馬以及珍玩之物,從不間斷。

    請問,崇禎看在眼裡,能坐穩皇位嗎?

    以上這些,朱由檢繼位後,不殺魏忠賢,自己就不能親政,只能當個傀儡,甚至有被殺危險,崇禎能懷念魏忠賢?

    閹黨後代替崇禎懷念魏忠賢,呵呵。

    朱由檢繼位後,嘉興貢生錢嘉徵彈劾魏忠賢十大罪:

    一與皇帝並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聖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

    奏疏呈上後,朱由檢召見魏忠賢,讓內官讀給他聽。魏忠賢非常恐懼,只好辭職。

    崇禎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魏忠賢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 7 # 歷史叩門人

    《明史》寫道: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清朝人認為明朝的滅亡萬曆要負責,而實際上確實如此嗎?恐怕並非這樣,要說明亡,或許在嘉靖年間就有了端倪,而在萬曆年間,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內憂外患,黨爭激烈,這也是萬曆背黑鍋的必然。

    崇禎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他卻不是一個合適的皇帝,好皇帝不是一個褒義詞,一般有能力的皇帝,都是殺伐果斷聰慧之人,而崇禎唯一讓人敬佩的地方便是敢於殺身成仁,不給祖先丟臉,他的能力,卻不敢恭維。

    明朝末年,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與東林黨爭權奪勢,最終東林黨輸棋一著,魏忠賢取得勝利,開始了自己排除異己,專斷國政的生活,以至於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那麼魏忠賢這種做法是怎樣的?用我們傳統觀點來看,他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以下犯上,該凌遲處死,而魏忠賢的做法在天啟皇帝眼裡是怎樣的,小編倒覺得,天啟皇帝是故意的,他故意放任魏忠賢的胡作非為。

    自朱元璋廢了丞相以後,朱棣搞出來內閣大學士,這些內閣大學士貫穿了整個明朝,他們很猛,權力很大,對皇權形成了很大的制約,而到了明朝中後期,這些內閣大學士甚至管起了皇帝的私生活,這樣的情景,在歷代以來都是罕見的,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的原因,實際上也為了制約東林黨,也就是,他為了制約那些大臣。

    天下大亂,天啟皇帝並不願意看到,但是有人威脅了皇權,他就沒法忍受了,魏忠賢便是他在朝廷裡的代言人,別看魏忠賢喜歡瞎胡亂搞,但是對於明朝總體的穩定,他還是有功的,說句現實點的話,至少當時遼東打仗,明朝國庫不缺錢。

    魏忠賢被處死後,崇禎重用東林黨人,取消了諸多工商稅,這在現在看來,簡直就是瞎搞,而東林黨人沒有了敵人,也變得囂張跋扈,他們當時更多的是為自己著想,獲取更大的利益,並不是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崇禎年間,國庫入不敷出,再加上北方打仗,在東林黨人建議下,崇禎取消了大資本家的工商稅,反而去剝削農民,這樣的王朝豈會得民心?崇禎亂搞,又是裁驛站,又是殺袁崇煥,哦,還把李自成給裁掉,挖了一個巨大的坑給自己,他的做法,實在是太年輕。

    天啟臨死前,告訴崇禎,魏忠賢是可用之人,在當時情況看來,崇禎恐怕並不相信這點,他甚至認為自己哥哥是傻子,竟然說魏忠賢能用,但是我們縱觀魏忠賢時期,他雖然貪財,大搞亂搞,但是在國家大事上,他沒有一點耽誤,北方該打仗就打仗,國庫有的是錢,而東林黨掌權以後,個個為自己著想,崇禎讓他們掏錢,他們一個個哭的比誰都窮,李自成攻破北京,拿刀來,從這些大臣家裡搜出7000萬兩,頂的上當時明朝20年的財政收入,大臣變心,這樣的帝國豈能不亡?

    魏忠賢如果還在,或許大明王朝還能延續幾年,不過天災人禍,氣數已盡,帝國的滅亡,也是必然。

  • 8 # 偽裝的觀點

    這個問題問得好,若魏忠賢還在,大明會在崇禎手裡延續嗎?

    首先看看明末時候面臨的幾個困境。

    第一個困境,王朝帝國日久,自身內部的問題重重,諸如官僚體系腐化,軍隊戰鬥力下降,皇族人口眾多,還都是吃白食的,導致帝國負擔太重,民間負擔更重。

    諸如此類的問題,數不勝數。

    第二個困境,小冰河期導致北方天災不斷,直接結果是民不聊生,李自成起義,間接結果是關在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得不到充足的糧食供應,只能開啟戰爭開搶。

    一打仗就要加徵各種稅,老百姓的負擔不斷加重。

    第三個困境,明末正遇到全球銀荒,銀本位的大明在這場銀荒裡損失慘重,導致白銀和銅錢的兌換比例升高,百姓負擔進一步加重。

    上面三重困境已經把大明的老百姓壓榨到了極點。

    第四個困境,讀書人的墮落,整個大明除了太監,幾乎沒有人效忠皇帝,讀書人尤其的喜歡對自己不懂的軍事指手畫腳,對異己口誅筆伐,全部精力都用來爭權奪利,沒有人關心大明的死活。

    有這四個困境,大明還能苟延殘喘,已經很艱難了。

    魏忠賢其人,並不是什麼天神下凡的人物,他代表的不過就是皇帝的權力,但是他活著的時候的確起到了一樣作用,那就是打擊東林黨,沒有讓東林黨那幫人威脅到朝廷,他在的時候,起碼朝廷裡說了算的人其實是皇帝。

    但是我們偉大的崇禎陛下,一上來就幹掉了魏忠賢,從此給東林黨鬆了緊箍咒,從此這幫人就在朝野肆虐,皇帝再也說了不算了,因為他手底下已經沒有魏忠賢這種人物了,而且他又喜歡什麼能臣名將,那些人基本都是東林黨一夥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而崇禎本人也不是什麼英明神武聖天子,他就是一個剛愎自用之輩,自己沒什麼能力,也沒什麼見識,還喜歡用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一切,結果越努力越倒退,他努力的結果就是讓大明早了許多年滅亡。

    至於他犯了什麼錯,別的不說,幾個能打的將領都被他霍霍死了,用了袁崇煥又把他弄死,手裡錢多的是卻捨不得用,光這幾樣,就足以證明他真的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蠢貨。

    如果魏忠賢不死,壓制住了東林黨在朝中的力量,以崇禎這種愛“努力”的性子,未來還是會弄死他,然後毀掉大明。

    所以,魏忠賢就算活下來,繼續被重用,也不過是稍微拖延一下大明的滅亡步伐而已。

    某一個人扭轉乾坤是有可能的,但是魏忠賢這種代表皇帝勢力的太監並不在此列。

  • 9 # 醉觀滄海

    【用心回答,交流歷史】

    回答正文:

    到了天啟七年,也就是1627年,明熹宗併入膏肓,他深知自己時日不多,於是下詔書讓信王入宮,於是,就這樣年僅17歲的信王朱由儉就登上了大明帝國的皇位。殊不知,他竟然成為了大明王朝最後一任皇帝。

    關於這一點,在《明孝北略》中有過記載:

    “遂自盡於亭下海棠樹下,太監王承恩對面自縊死”

    坊間,也傳聞王承恩曾經在臨死前說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可是,若是魏忠賢在,大明朝還能延續嗎?

    我認為不會,大明朝依然躲不過滅亡的命運,了不起苟延殘喘幾年罷了。原因如下:

    1️⃣崇禎想要力挽狂瀾,卻終究無迴天之術,只因大明朝已從骨子裡腐爛;

    其實,崇禎是難得的一個在從上任到身死,一直都兢兢業業的明朝皇帝。雖然他接手時大明王朝已經成了風雨飄搖的局面,但他還是有信心能夠挽救大明朝於水火之中。於是,他上任後不久便著手一舉剷除了閹黨魁首魏忠賢。

    原本以為剷除了魏忠賢,然後重用東林黨人,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大明王朝能夠走出泥潭。奈何,此時的大明朝,已經從骨子裡腐爛了。官員的貪汙腐敗、文官集團結黨營私、武官貪生怕死,崇禎皇帝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了。

    2️⃣天災人禍,又是自然災害,又是闖王起義,清兵入關,多重疾病難治癒;

    縱觀大明朝的覆滅,絕不僅僅是因為某一個原因,它是多種原因同時作用的情況下導致的結果。

    【天災】:

    【人禍】:

    3️⃣魏忠賢只有一些搜刮金錢本領罷了,本沒有治國之策,談不上改變大局;

    有人幻想如果崇禎皇帝,沒有下令剷除魏忠賢,而是讓他繼續發揮著作用,替他賣命的話,大明朝是不是就不會走向覆滅。其實這種想法,是基於魏忠賢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治國奇才的前提之上的,很顯然魏忠賢並不是。

    誠然,魏忠賢在的時候,大明王朝每年國庫尚算充盈,無論是軍餉還是百官俸祿,亦或是皇宮中的開銷,他都能一一滿足,這個大明王朝的總管,似乎總有辦法收集金錢,這個優點是其他官員所沒有的。

    4️⃣崇禎的性格特點,決定了哪怕是魏忠賢再活幾十年,也救不活大明朝了;

    崇禎皇帝誠然是一個勤勉的皇帝、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一個矜矜業業的皇帝,但他性格里有很多的缺點,導致了哪怕魏忠賢活著,就救不活大明朝。

    首先:

    多疑:是崇禎皇帝最大的弱點。因為崇禎皇帝多疑,他中了努爾哈赤的“反間計”,將大明王朝最後能打的將軍之一的“袁崇煥”處死。真是“仇者樂,親者痛”的舉動,屬於自掘墳墓。

    其次:

    回答總結:

    所以,崇禎皇帝,在接手時,大明王朝已是日落西山,縱使他再努力,也無法挽回覆滅的局勢了。此時,魏忠賢哪怕仍然活著併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也無濟於事,充其量只能延緩幾年罷了。大廈將傾,時代的洪流,不是一個魏忠賢就能阻擋,更何況魏忠賢也並沒有什麼驚人治國之才。

  • 10 # 汗青正浩

    縱觀歷代亡國之君,崇禎可以說是其中最為悽慘可悲之人。要論能力以及實際的表現,他並不算昏君,甚至比許多盛世明君還要勤政,然而這並沒能挽救大明,不僅如此,就連他自己的生命,也隨著大明的滅亡而消逝了。

    北京煤山上有一棵“歪脖子樹”,四百多年前,明代的最後一任帝王朱由檢,就在這棵樹上上吊身亡。他雖然沒有保住大明江山,卻也踐行了先祖“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朱由檢死的時候,據說身邊只有一個老太監跟隨,而且這個老太監,還說出了一番非比尋常的話,大意就是如果魏忠賢還在的話,是不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老太監的口中的魏忠賢,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熟悉的,或者至少也聽過他的名字。此人是天啟朝權傾一時的大太監,號稱“九千歲”,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個太監能夠坐到如此高位,古往今來都是極少見之事,非要找個類比,恐怕只能拿秦末時指鹿為馬的趙高來比較了。

    魏忠賢名聲之臭,史所罕見,縱觀古今,也許只有秦檜等寥寥數人能居其上。這樣一個名聲臭到天的人,跟隨朱由檢一同殉國的老太監為什麼還要為他說話?難道是同為太監,有相惜之情?想必不是,畢竟這個老太監,可是崇禎的“死忠粉”,而魏忠賢,則是崇禎的大對頭。

    其實為魏忠賢說好話,甚至洗白的,後世還大人有在,這些人之所以洗白他,無非是堅持一個論點,那就是“若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會迅速滅亡”,這種觀點,到底是對是錯?

    號稱“收稅能手”的魏忠賢,掌權期間就已欠發軍餉,靠他來解決大明財政危機是不現實的

    四百年前,煤山上的那個老太監為魏忠賢說好話,時至今日,網上給魏忠賢“洗白”的人也有不少,這些人大多有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魏忠賢活著能為大明續命。然而這種觀點,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比如大家說魏忠賢收稅有一套,有他在,大明就不愁發不出軍餉,這其實就是睜眼說瞎話。因為明末軍餉欠發的問題,並不是崇禎朝才開始的,而是在天啟朝,並且恰恰就是在魏忠賢掌權期間就有。

    根據天啟七年陝西巡撫發給朝廷的奏摺顯示,光是陝西一地的軍餉,就已經欠發五六年了,合計十五萬九千餘兩白銀。

    由此可見,以“收稅能手”著稱的魏忠賢,其實並沒有解決大明財政收入不足的問題,他掌權時,同樣有欠發軍餉的情況,而且還是逐年嚴重的。所以說,就算魏忠賢不死,明末的財政危機也不會得到解除。

    事實上,魏忠賢對大明財政的貢獻是極其有限的,明末的財政問題,是由王朝末年的自然走勢所決定的,別說他魏忠賢解決不了,哪怕古往今來再能幹的大臣,在不徹底變革制度的基礎上,也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魏忠賢死時已近六十,縱然不被殺,也很難再為大明續上幾年命

    當然了,總體來看,魏忠賢掌權時朝廷的財政狀況要好於後面的崇禎朝,如果魏忠賢一直不死,或許還真有可能再為大明續上幾年的命,但歸根結底,大明還是要因為財政問題而走向滅亡,這不是魏忠賢所能左右的。

    而且魏忠賢死時就已經五十九歲了,崇禎朝則歷時十六年,如果魏忠賢活到大明滅亡的那一刻,就是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七十就已“古來稀”,因此魏忠賢能夠自然活到大明滅亡的可能性本來就不高,更別提再為大明續上幾年命了。所以魏忠賢不死,大明也不太可能延續下去。

    處理魏忠賢不是崇禎的錯,殺完了卻沒能推出繼任者,才是崇禎真正做錯的地方

    很多人因為崇禎把大明折騰沒了,就認為他當初殺魏忠賢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事實上,殺魏忠賢這件事本身,並不是崇禎的錯,崇禎真正錯就錯在他只顧殺,卻沒有適時地推出繼任者。天啟帝為什麼能縱容魏忠賢胡作非為?並不是他拿魏忠賢沒辦法,而是這個人對他利大於弊。

    皇帝雖然有幾乎無限的權力,可是讓他一個人管理百官,處理天下的所有事務,是不現實的,而魏忠賢,正好就是一個得力的助手,可以讓天啟帝在皇權不受威脅的前提下,輕鬆地管理天下事務,甚至乾脆當了個“甩手掌櫃”。

    但魏忠賢對於崇禎來說,畢竟是前朝遺老,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禎不重用他乃至殺掉他都是很正常的事。可殺歸殺,魏忠賢的“位置”可還是得有人去坐的。

    然而崇禎卻只顧著殺,而沒有適時地推出一個可以替代的角色出來,以至於什麼事都要自己親力親為,結果把自己累慘了,也沒能阻止大明的滅亡。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當年煤山上那個老太監的一番話,也未必是在為魏忠賢開脫,更可能是從側面批評崇禎的處置失當,即殺掉魏忠賢后,沒有及時推出合適的繼任者。倘若崇禎有他哥哥那樣的政治頭腦,殺一立一,也許大明還真就有可能續命好多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TE和雅思選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