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陽大白
-
2 # 手機使用者73444801003
《石鐘山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遊石鐘山後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遊記。文章透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查。
-
3 # 寇天一
文章的主旨句不難找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而真正要徹悟它,卻必須結合時代背景,聯絡作者身世。
蘇軾入朝為官期間,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不同態度。那些因擁護新法而得勢的朝臣便竭力收羅蘇軾的詩文,斷章取義,專摘隻言片語,然後羅織罪名,累章彈劾他譏刺朝政。元豐二年(1079)七月,蘇軾因此被逮捕至京御史臺獄,其間,與其有詩文往來而受株連的大小官員就有二十餘人。這就是當時震驚朝野的“烏臺(御史臺)詩案”,實為受人陷害。
同年十二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被禁錮。直到元豐八年神宗死後,哲宗立,蘇軾才覆被起用回朝。《石鐘山記》即寫於元豐七年(1084)六月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之時,也就是在將近七年漫長的謫居期間。由此可見,蘇軾是結合自己的慘痛經歷在感慨:事不目見耳聞,不可主觀臆斷!
-
4 # 柚子42270456
中心句是:“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學習東坡居士實事求是求實的探索精神,學習他不盲從的可貴品質。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而真正要徹悟它,卻必須結合時代背景,聯絡作者身世。蘇軾入朝為官期間,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不同態度。那些因擁護新法而得勢的朝臣便竭力收羅蘇軾的詩文,斷章取義,專摘隻言片語,然後羅織罪名,累章彈劾他譏刺朝政。元豐二年(1079)七月,蘇軾因此被逮捕至京御史臺獄,其間,與其有詩文往來而受株連的大小官員就有二十餘人。這就是當時震驚朝野的“烏臺(御史臺)詩案”,實為受人陷害。同年十二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被禁錮。直到元豐八年神宗死後,哲宗立,蘇軾才覆被起用回朝。《石鐘山記》即寫於元豐七年(1084)六月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之時,也就是在將近七年漫長的謫居期間。由此可見,蘇軾是結合自己的慘痛經歷在感慨:事不目見耳聞,不可主觀臆斷